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六盘水市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2025-09-25 17:47:22 责编:小OO
文档
六盘水市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访问次数: 7

发布日期:2015-01-13 15:52:17

字体:【大 中 小】

张高峰  周光银

 

  〔内容摘要〕 市提出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本文通过对气候、资源、区位、文化、市场、产业的优势及劣势分析,对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旅游休闲度假;凉都品牌;优劣势分析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研究室,水城县县委办公室

 

  近年来,随着我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加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日益凸显。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跨越发展,实现三产崛起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市把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作为奋斗目标之一。目前,我市具有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城市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劣势。在加快推进现代特色都市的进程中,应当着力把我市打造成西南的“休闲中心花园”。

  1优势分析

  1.1气候优势

  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通过观测和探测实验,对六盘水市夏季气候特点进行科学分析,2005年8月,我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我市处于孟加拉湾水汽环流、西伯利亚冷气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交汇区,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尽管坐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原上,但紫外线辐射却被高空1000米厚、湿度为70%的大气云层减弱,使紫外线辐射适中。通过检索中国730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与全国17个避暑胜地对比,我市夏天的人体感觉舒适程度占明显优势,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0℃,2013年被评为十大避暑旅游城市。

  1.2资源优势

  我市休闲度假旅游资源集山水洞石、云雾峰丛、森林湿地、民族风情、文化遗址、现代城镇景观之精华,凝奇险秀美幽之神韵,拥有众多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资源,如明湖湿地公园、六枝梭戛长角苗国际生态博物馆、牂牁江风景区;盘县大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高原草场、妥乐千株古银杏、老厂万亩竹海;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以及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普古彝族火把节、坝湾布依族“郎节山”等;有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市内林木茂盛,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凉都森林公园,含氧“负离子”极高,生存环境负离子超过1000个以上;旅游产品涵盖了观光休闲,高山运动、野外探险,温泉健身,民俗风情等10多种类型。

  1.3区位优势

  我市地处川滇黔桂结合部,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及“南贵昆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境内贵昆铁路、株六复线横贯东西,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南北连接,拥有西南较大的铁路编组站——六盘水南站,形成了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入东南亚的铁路十字大通道。境内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网络逐步形成。水黄高等级公路、镇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正在建设的水盘、六大、杭瑞高速公路和六盘水支线机场建成后,区位和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1.4文化优势

  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我市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共有4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83.83万。其中有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水族、仡佬族等七个世居少数民族。各种特色文化产业,包括剪纸、服饰、戏剧、苗族民间乐器大筒箫、彝族铃铛舞、撒麻舞、苗族芦笙舞,彝文古籍,蜡画、水城农民画,彝族刺绣、苗族蜡染等。三线文化方面,19年,西南局和国家计委召开规划会议,决定以贵州西部六枝、盘县、水城为中心的三线建设。经过几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主的工业体系,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在我市中心城区建设了三线文化博物馆。夜郎文化方面,根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夜郎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 3世纪初至~前1世纪末)可能以今贵州西部为中心地域的一个部落王国,自立有君长,并且“椎结,耕田,有邑聚”。因此,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夜郎文化是指夜郎古国的文化或者夜郎部族的文化。

  1.5市场优势

  近年来,中国主要客源产出地的三大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超过4000美元,六盘水市人均 GDP已超过25734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将逐步加快。珠三角的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

  1.6产业优势

  我市作为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休闲旅游度假提供了客源。目前,在我市加快园区建设,园区引进了西南天地煤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闽商科技园、大润发超市、瑞德奥特莱斯、路喜园区等大企业、战略投资者。频繁的商务活动,必将带动旺盛的人员流动,创造大量的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康体娱乐的市场需求,增加消费的市场份额。

  2劣势分析

  2.1市场规模较小

  近几年来,我市旅游休闲度假业发展势头强劲,以中国凉都品牌为标志,实现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创业。但从客观上分析,全市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的认识尚有一定差距,产业观念树立还不牢,发展合力不够强劲,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且发展不平衡,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旅游休闲度假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在旅游经济总量和增幅上,2012年全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同比分別增长25.75%和30.13%。我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亿元,仅占全省的1.9%,与全省其他市州相比,差距甚远。

  2.2品牌名称不响

  我市不少旅游产品对游客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缺乏像周边的黄果树、西双版纳、香格里拉、桂林山水这种在国内叫得响的休闲旅游精品。近年来,全市虽采取了灵活有效的办法,打造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文化资源与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未真正体现出中国凉都的特色和品位。同时,整个城市的休闲氛围不浓,中心城区宜居宜游指数不高,旅游产业链短,综合消费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文化。

  2.3宣传推介不够

  近年来,我市围绕旅游休闲度假这一宣传主题,不断加大市场推介力度,使全市旅游在黔桂滇粤港澳等客源市场有一定的知晓度和影响力,但受促销手段趋于单一等因素制约,宣传推挤的开放性、立体性、长效性和潜移默化性不够,整体宣传推挤的气氛和特色还没有真正形成。

  2.4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过去全市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中起点较低,力度不大,导致景区(点)间的通达性不强,可进入性差,全市网状旅游道路尚未形成,旅游标识系统不完善,适应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配套服务功能不全,资源和信息共享难度大,整体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2.5同质竞争激烈

  在全国重视生态也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休闲度假的发展已带来全方位竞争。我市有“中国凉都”品牌的优势,但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几个大的旅游区域之间,如黄果树休闲度假旅游,云南腾冲、昭通的温泉旅游,在山水旅游休闲度假等方面与兴义万峰林资源类似度很高,且在知名度方面处于劣势。同时,近年来贵阳已成功打造“避暑天堂模式”,安顺成功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这些为我市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将形成竞争的强大压力。

  2.6休闲意向不高

  近年来,我市居民的休闲观念有较大的改善,但在闲暇时间不断充裕的同时,缺少有闲适自在的从容心态,闲暇时间和个人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市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主要因素。总体上居民休闲时间普遍增加,但是,部分职业的闲暇时间在减少,如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和学生(大学生除外)。目前全市休闲场所价格普遍偏高,休闲消费的主体仍是中高薪阶层,而有钱与很忙往往成正相关,客观上,旅游休闲度假意向的实现还存在障碍。

  3对策建议

  3.1高品味打造凉都品牌

  一是着力抓好“5个100工程”建设。要依托“5个100工程”加快推进凤凰山城市综合体、明湖城市综合体、荷城花园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大力推进妥乐古银杏风景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月亮河景区、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的建设。二是着力抓好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针对我市山体特色,宜于开发夏季避暑度假、冬季滑雪、赏冰挂等特色休闲旅游,部分地方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适合发展以狩猎探险为特色、适应高端客人需求的专项休闲体验旅游,利用农村山地、田园、水面增加康体运动项目,打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这张“区域牌”。三是着力抓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要重点开发建设好水城蟠龙法那百车河、双嘎天生湖、米萝巴蒗河、玉舍纸厂乡,钟山月照凉都特色风情小镇、凉都森林公园,六枝和盘县乡村旅游组团建设,打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这张“地方牌”。 

  3.2大手笔营销提升旅游品牌建设

  一是鼓励旅游企业利用市场营销策划的商业手段炒作提升知名度。敢于推出震撼性效果的大营销策划活动,像张家界“飞越天门山”、黄龙洞“定海神针亿元投保”、凤凰“南方长城围棋赛”、广西“印象刘三姐”之类旅游业界的营销大手笔创新事件。同时要善于将全市精品景点组合,着力打造1-2条震撼国内外游客的黄金线路。二是高档次包装和整合利用,制作拍摄整体形象宣传广告片,与台、凤凰卫视或广东卫视等主流媒体寻求长期合作,加大在国内外对我市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三是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尽可能多地吸引和争取相关的地区性会议、展览、文化体育交流、艺术访问、美食节庆、休闲旅游活动等在此举行,以提高城市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四是充分利用“西南煤海”的工业旅游资源,加快全市工业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突出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奇石展览馆,增加新的亮点和吸引力,提高我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3深内涵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旅游,应重点打造以工业旅游的“三线文化”;以苗寨跳花节,布依寨的“过大年”、折溪摊戏,彝族风情火把节、摊舞,白族风情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羊肉粉、水城烙锅、盘县荷叶糯米鸡、荞凉粉、米豆腐的饮食文化,以水城春、碧云剑茶叶,信友核桃乳、火腿油辣椒、岩脚面、荞类为主的副食产品;以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夜郎文化;以汽车露营、滑草滑雪、山地高尔夫训练地、攀岩、山地自行车、汽车拉力赛休闲体育文化;以盘县会议会址为重点的红色文化。

  3.4高素质建设旅游人才队伍

  着力培养一批专业从事休闲旅游的企业和一批极具专业素质的人才,建立健全实施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休闲产业的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储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方式,提高全市休闲度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六盘水示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师资力量,提高全市休闲度假旅游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要不断加强行业管理,引导、教育各旅游企业共同遵守国家对旅业的有关法规,不断提高全市旅业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城市及市民的文明程度,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

  3.5高效率建立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对旅游休闲度假发展的性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开发俱乐部形式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郊区高档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线路,尽快形成中心城区与重点旅游城镇、旅游景区及旅游景区内的直达旅游公路网络,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码头、停车场、给排水、公厕、垃圾及污水处理、供电、通信、消防、游客中心、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消除通信盲区。加强城市和景区(景点)的导向建设,全面升级市内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码头等场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加大对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开发投入,改善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和设施,为提升品味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全市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六盘水市旅游十二五规划》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