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_把_字句的语用分析
2025-09-25 17:47:39 责编:小OO
文档
2005年第4期(总第92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G u i zhou U niversity fo r E thn i c M i nor iti es(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ence)

N o.4

A ug.2005 把 字句的语用分析

!赵∀宏

(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关于 把 字句语用意义的结论目前有处置说、致果致态说、突出句尾焦点说等,这几种说法都有一些漏洞。 把 字句的语用意义,主要是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及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在此基础上改变句尾焦点性和致果致态性。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次话题性是首要前提,改变句尾焦点及致果致态性是连带结果。

关键词: 把 字宾语;语用;被动;次话题;句尾焦点;致果致态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005)04-0123-05

∀∀一、引言

归纳起来,目前对 把 字句语用意义的结论主要有处置说、致果致态说、突出句尾焦点说等。这几种说法都有一些漏洞。

(一)如果认为 把 字句的语用义是 处置 ,那 把 字的宾语就应该是 受事 ,其主语就应该是 施事 。但是有不少 把 字句的名词性主语很难说是施事。如:

(1)巧克力把我的牙吃坏了。

(2)那篇文章把孩子写累死了。

(3)那些脏衣服把小姑娘洗怕了。

这些 把 字句的主语既不是人、动物,也不是有生命力的或自然力的事物。所谓 处置 ,应该是 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行为 ,而以上那些 把 字句的主语根本不可能发出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行为 ,即不可能 施事 。坚持 处置 说者对以上现象是这样解释的:

这些 把 字句的主语虽然不像施事,但实际上在主语前隐含了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也就是句子中的那个谓语动词。如:

(4)吃巧克力把我的牙吃坏了。

(5)写那篇文章把孩子写累死了。

(6)洗那些脏衣服把小姑娘洗怕了。

这些句子里的施事正是 把 后的宾语或宾语中的主体事物,如果把这个宾语放到句首就是施事者。如:

(7)我吃巧克力把我的牙吃坏了。

(8)这孩子写那篇文章把这孩子写累死了。

(9)小姑娘洗那些脏衣服把小姑娘洗怕了。[1]

将句子这样变换后,反而更显示了 把 字句的 非处置 义。有谁会 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 让自己的牙坏,让自己累死呢?有谁会有意识地、积极地自找麻烦,处置自己,使自己不愉快呢?不会!

坚持 处置 说者还解释道:

如果对 处置 的意义理解宽泛些,即不一定要理解为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行为结果,那么在没有更好的术语来概括 把 字句语用价值时, 处置 仍不失为最好的术语。

处置 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对 把 字的宾语施加一定的影响,使该宾语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遭受某种遭遇。[2]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坚持 处置 说者已经不自信了,说是找不到更好的术语来代替 处置 一词。而且,为了自圆其说,对 处置 一词另作解释。但是,其另外的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因为, 施加 的意思仍然是 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给那些 把 字句添加上主语和动词后,有的已变成了不正常的病句,如例(8)、(9)。

(二) 致果、致态 说有一定的道理, 把 字句确实有一种 致果或致态 性质,但是, 致果、致态 并不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123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赵∀宏(1960-),安徽人,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是 把 字句独有的性质。如:

(10)a.他把这笔钱买了车。∃∃∃b.他用这笔钱买了车。

(11)a.他把那盆水倒了。∃∃∃b.那盆水被他倒了。

(12)a.他把狗的眼打瞎了。∃∃∃b.狗的眼被他打瞎了。

上面的几组例句,a句 把 字句与b句 非把字句 的句尾结果和状态完全一样。此种例句不胜枚举。这说明 致果、致态 并不是 把 字句最根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三)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

处置 意义使得处置后果成了交际双方关心的重点,因而,跟一般主述宾句相比, 把 字句的语义重心或焦点在谓语部分, 把 字句正是显示句尾焦点的一种常用句式。[3]

显示句尾焦点,也不是 把 字句独有的性质。如:

(13)a.我们把海河治好了。∃∃∃b.海河被我们治好了。

(14)a.我把房间收拾干净了。∃∃∃b.房间被我收拾干净了。

(15)a.雨把衣服浇湿了。∃∃∃b.衣服被雨浇湿了

(16)a.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b.老张给炉子生上了火。

(17)a.他把病人背回家。∃∃∃b.他背病人回家。

(18)a.他把犯人押走了。∃∃∃b.他押犯人走了。

(19)a.他把我留到天黑。∃∃∃b.他留我到天黑。

上面的几组例句,a句 把 字句与b句 非把字句 显示的句尾焦点是一样的。这说明 显示句尾焦点 也不是 把 字句最根本的语用意义及语法意义。

如果说以上几种结论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就应能找到正确的结论。下面我们从主动与被动的转换中,话题的有定性,处于话题与动词之间的名词词组的次话题性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

(一)通过句式变换可以看出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如:

(20)a.雨把衣服浇湿了。∃∃∃b.衣服被雨浇湿了。

(21)a.他把我留到天黑。∃∃∃b.我被他留到天黑。

(22)a.他把病人背回家了。∃∃∃b.病人被他背回家了。

(23)a.他把犯人押走了。∃∃∃b.犯人被他押走了。

(24)a.我把房间收拾干净了。∃∃∃b.房间被我收拾干净了。

通过变换可以看出, 把 字的宾语都可变成被动句的受事主语(话题),而且原句与变换句的深层语义是相同的,这就证明了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在言语活动中,如果受事者是陈述、说明的对象,以受事者为话题,就自然形成了被动句;如果施事者是陈述、说明的对象,以施事者为话题,而受事者又是句中的的次话题,就自然形成了 把 字句。(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见下文)

(二)从 被 字与 把 字套用的句式中可以看出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

曾常红%现代汉语中 被 字与 把 字套用的句式&中有:

10)从前,她的一切举动都决定于一时的高兴;现在,她(A)已被战争(B)把她(C)压倒在地,她需设法用思想与计划教自己立起来。(老舍)

12)那对青年也不晓得犯了什么罪,而(A)被日本人(B)从电车上把他们(C)捉下来。(老舍)

A 与 C 的关系不外乎4种: 等同关系、领属关系、复指关系和包含关系 。 等同关系 是最常见的,∋∋可见,A和C的逻辑关系是A是否省略的制约因素。

从句法结构上看,B是介词 被 的宾语,从语义关系上看,B又是把字结构的主语,套用句式中的B无疑处于一个连接贯通整个结构的枢纽地位。A与B是一种施受的关系。[4]

从上面引文中可以看出,被动者主语A与 把 字的宾语C一般指的是同一对象,二者之间也是一种施受关系。这证明了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

(三) 把 字的宾语变成被动句的主语后,与一般被动句的主语具有相同的属性。如:

以上由 把 字句变换成的被动句例(20)、(21)主语有 不如意 的属性;例(22)、(23)主语有 中性义 的属性;例(24)主语有 如意 的属性。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语用属性,它们都有。这方面也确证了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

三、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

(一)话题的有定性

句子的话题,也就是一个句子中被陈述的人或事,是句子陈述的对象。陈述句的常规是话题在前,述题在后。就新旧信息的次序来说,一般是陈述句的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这样,在句子前部的旧信息就具有了一种 确定性 、 有定性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已被公认的,为充分说明问题,可以再看几例。如:

(25)他生病了。

(26)正开着会,小李走了。

124∀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27)今天的会不开了。

上面的几个句子在使用时,话题都是 有定 的。例(25)里, 他 具体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信息传达者和接受者都是在此话之前就知道的,在双方的心里都是有定的;中国人姓李的很多,但是在例(26)里, 小李 的指代是有定的;例(27)里, 今天的会 当然指的是与言语交际有关的会,也是有定的。

话题的有定性在英语的句子里更明显。如:

最简单的是目标句中的已知信息和语境中的另一个句子的先行词直接匹配:

(28)W e got so m e beer out of the tr unk.[我们从桶里取出一些啤酒。]

(29)The beer w as w ar m.[啤酒还是温的。]

在理解目标句时,我们首先把它分为已知和未知信息。定冠词 the 说明 t he beer 是已知的,而 war m 是未知的。[5]

例句(28)里, beer (啤酒)是未知信息,也是不定指的;例句(29)里, beer 已成为已知信息,成为话题,便加上了 the 这个定冠词,以显示话题的确定性。

(二)关于 把 字宾语的有定性,这是目前汉语学界已公认的。

如:

张斌主编%现代汉语&:

从语用上看, 把 字的后置成分即 把 字的宾语是谓语处置的对象,一般应是有定的,所谓 有定 是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事物。有定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标志,如有 这 、 那 修饰、有一定的其他修饰语或者是专有名称、是泛指事物或周遍性事物。[6]

从有定性上来说, 把 字的宾语具备话题性。

(三)汉语句子的次话题

徐烈炯%汉语是不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中有:

动词前的名词词组∃∃∃次话题:不是信息焦点∋∋不是对比焦点∋∋ 白酒 在(34)中是信息焦点,在(35)中是主话题,在(36)中是次话题。

(34)A.老张不喝白酒和啤酒。

B.老张不喝白酒。

(35)A.白酒和啤酒老张都不喝。

B.白酒老张不喝。

(36)A.老张白酒和啤酒都不喝。

B.老张白酒不喝。[7]

把 字的宾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正好是 动词前 ,其性质也正好是 名词词组 ,从这方面看, 把 字的宾语也具备次话题性。

(四)从句子的表述对象性看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

话题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如果说 把 字的宾语具有次话题性,那就应该具有陈述的对象性。金立鑫在其% 把OV在L 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中说: 在LVO (在院子里种花)所表述的重心是S(句首话题),以及V的过程,而 把OV在L 表述的重心是O( 把 字的宾语),以及V的命令。请比较下例:

(30)把果皮丢在垃圾箱里(某人丢果皮,使果皮在垃圾箱里

(31)把书扔在写字台上(某人扔书,使书在写字台上

(32)在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某人在学术会上,某人宣读论文

(33)在教室里做作业(某人在教室里,某人做作业

(30)(31)表述的主要是O,以及V的致使结果;

(32)(33)表述的主要是S,以及它的动作。[8]

从上文的解释可以看出,其 表述重心 即 表述对象 ,一般陈述句的表述对象是S(句子的主语、话题),而 把 字句的表述对象主要是O( 把 字的宾语)。这在语境句中可以检验。如:

(34)爸爸一早就去集市买了一株玫瑰花,他一回到家就把玫瑰花栽在院子里。

(35)爸爸退休了。退休的第一天他就在院子里栽了一棵玫瑰花。

例(34)是个承接关系的复句, 玫瑰花 是前一分句的句尾焦点,如果没有下一分句,句意便不完整,需要下一分句交待对玫瑰花怎么样, 玫瑰花 便自然成了下一分句的表述对象,而且带有了有定性。这整个复句都是说的 爸爸(他) 怎么样,下一分句既需要 他 这个总话题,又需要 玫瑰花 这个次话题,有了两个表述对象,只能用 把 字句。下一分句的 他 即使省掉了,也仍然隐含着这个总话题。

例(35)是两个单句,语境与(34)不同,不需要用玫瑰花做表述对象,也就不需要用 把 字句。再如:

(36)(厨房里咣当一声响)

妈妈:小明,这微波炉可是几百块钱哪!看你爸爸不打你!

爸爸:(在客厅)小明把微波炉怎么啦?

(37)(厨房里咣当一声响)

爸爸:(在客厅)小明,你碰着什么啦?

在例(36)里,妈妈说话的语境已经提供了 小明 和 微波炉 两个话题,爸爸的问话自然就要把 微波炉 作为第二询问对象,这便是次话题。

例(37),失去了妈妈话语的语境,爸爸只听到小明碰着什么,其问话便没有 微波炉 这个话题,所以可不用 把 字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125这说明 把 字的宾语具有表述对象的性质,具有话题性。

(五)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与话题标记。

现代汉语中的显性话题标记包括停顿、句中语气词和介词等。张斌主编,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有:

现代汉语中经常用作话题标记的是介词,如 关于、对于 等介词主要起标明句子话题的作用, 至于 这个介词甚至可以说是专门的话题标记了。如:

(38)关于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39)至于小王的问题,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9]

既然介词 对于、关于、至于 等可以做话题标记,介词 把 字也可以看作话题标记。 把 字结构用在主话题后, 把 字便是次话题标记。

(六)从其他方面看 把 字句的语用特性。

1、少数不能把 把 字的宾语放到动词后的 把 字句,要么是紧缩句,要么不是标准的 把 字句,但其 把 字宾语的属性与一般 把 字句的一样。如:

(40)他让卖粥大嫂把粥盛在饭盒里。∃∃∃他让卖粥大嫂盛粥,盛在饭盒里。

(41)他把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他订草稿纸,订成一个个本子。

这两个句子是紧缩句,变换后, 把 字的宾语就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了,放在后面,变成了 大嫂盛粥 ; 他订草稿纸 。不是 把 字句了,表完成态的 起来 也不需要了,因为后面分句里的 在饭盒里 、 成一个个本子 已经有了完成态的意思。

(42)老张把炉子生上了火。∃∃∃老张给炉子生上了火。

例(42)把 把 换上了 给 后,表达的句义是同样的,都是使没有火的炉子有了火。说明原句不是标准的 把 字句。

总的来说,这类 把 字句中 把 字的宾语也都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对象,都可以变换为被动句,其 把 字的宾语都具有被动性和次话题性。

2、如果没有 把 字宾语的次话题性及有定性, 把 字句就不能成立。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一些难以成立的 把 字句和 把 字句的变换来验证。如:

(43)我卖了一本书(我把一本书卖了

(44)我寄了一封信(我把一封信寄了

(45)我删了一首歌(我把一首歌删了

(46)我关了一盏灯(我把一盏灯关了

(47)我买了一本书()我把一本书买了)

(48)我写了一封信()我把一封信写了)

(49)我唱了一支歌()我把一支歌唱了)

(50)我开了一盏灯()我把一盏灯开了)

上面的例句,(43)至(46)由非 把 字句变换 把 字句成立;(47)至(50)变换不成立。对于这种情况,吕叔湘认为 这是由于把字句对宾语的要求是有定的,∋∋宾语代表无定的事物不能用∗把+。 [10]邵敬敏在其%把字句及其变换&中认为是由动词内部的小类不同造成的,说吕先生的解释主观性太强。如果将这些句子放入使用环境中来看,就可以验证吕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如:

例(43)与(47)对比,我 卖 的书首先是属于 我 的,是有定的,说时可以用 把 标示其有定性;而 买 的书没有这种属性,则不能用,如果是指定买某本书,说 我把那本买了 则可以。

例(44)与(48)对比, 寄 的信是寄之前先写好的,是有确定内容和对象的信,到寄时就带有了 有定性 ;而信在 写 之前是不存在的,当然没有这种属性。如果是写之前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商定过是给谁写,写什么,当说话人说 我把那封信写了 时,向听话人传达的是 那封信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的信息,在这种语境下,主话题 我 可以省掉, 那封信 这个话题一般不能省掉,如果对方先问一句 那封信写了没有? 或对话双方非常默契, 那封信 这个话题才可以省略。

例(45)与(49)对比,因为灯在多数时间里是关着的,即便到了晚上,一般也是人在哪间屋,开哪间屋的,即便在客厅、礼堂,能开的灯一般也是有限的、有数的,所以在说 关 时,那开着而被关的灯一般是有一定范围的;当说 开 时,那关着的灯的范围则不像 开着 的那么有确定性。

例(46)与(50)对比, 删 的歌一般是有范围的,或者在打算出版的歌曲集里,或者在说话前确定要唱的歌单目录上等,所以 删 的歌具有 有定范围 的属性;而 唱 的歌没有那种 有定范围 的属性,不能用 把 字句。

以上 把 字宾语的有定性,如果不放在具体的语境里是不易看出的。

有人说,修辞的原则有二:适切性和有效性,适切的就一定是有效的,有效的就一定是适切的。 把 字宾语的有定性与话题性也是相辅相成的:其有定性使它可以作为话题,作为后面谓词的表述对象;能作为话题,就必然带有 有定性 。这是 把 字句成立的首要前提。

3、我们前面讨论了关于 把 字句致果致态说和显示句尾焦点说的漏洞,并没有全面否定这两种观点,只是说它们不全面而已。如果没有致果致态性, 把 字句也不能成立。如:

(51)他把我留到天黑。

126∀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52)他把病人背着。

(53)他把病人背回家。

(54)她把巧克力吃了。

(55))他把我留住一宿。

(56))他把病人背。

(57))她把巧克力吃。

例句(51)至(54)中的 到 、 着 、 回家 、 了 ,表示的是前面动词的结果补语、存在状态、完成态等意义,所以其 把 字句可以成立;(55)至(57)缺少结果补语或表示持续存在状态和完成态的词,则不是合格的 把 字句。把 把 字的宾语作为次话题,也就是要对其进一步评述,突显其结果或存在状态。

四、 把 字句独特的语用意义

把 字句有没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在语用上能否替换是很重要的。在前面 把 字句与被动句的转换中我们看出, 把 字句虽然与被动句的深层语义相同,但语用意义不同,二者不能随意替换。主谓谓语句也有主话题和次话题,主谓谓语句可不可以与 把 字句相互替代呢?也不能。因为这两种句式中主话题和次话题的关系不同,其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也都不同。如:

(58)%红楼梦&//我/读过两遍。

(59)同志们//情绪/高涨。

(60)小王//脸色/变了。

(61)小李//进步/很大。

(62)他//投篮/很准。

例句(58),实际上是个被动句,可以变换为 把 字句。例句(59)∃∃∃(62),主话题与次话题之间是限定关系,而 把 字句的主话题与次话题之间一般不是这种关系,而且这种主谓谓语句也不能变换为 把 字句。 把 字句的主话题和次话题之间一般是一种 致使关系 ,即主话题致使次话题怎么样。这说明 把 字句的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与主谓谓语句的也不一样,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五、结语

把 字句的语用意义,可以概括为三点: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次话题性、改变句尾焦点性及致果致态性。非 把 字句也有其句尾焦点,所以不应说 把 字句显示句尾焦点,与非 把 字句比,实际上是改变了句尾焦点。

在 把 字句的三个语用特性里, 把 字宾语的被动性和次话题性是首要前提,是前因,如果不是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作为前提,便不会使用 把 字句;改变句尾焦点及致果致态性是连带结果。因为,一般 把 字句将宾语提到动词前做次话题后,句子的动词、形容词就成了句尾焦点,动作的完成态、动作完成后的持续静止态、或形容词的变化结果自然也就突显出来了,成为句子的句尾焦点,句尾焦点变了。

参考文献:

[1][2]张斌主编.陈昌来著.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52-153.158.

[3]张斌主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P412.

[4]曾常红.现代汉语中 被 字与 把 字套用的句式[J].语言研究,2004,(1)P31.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P417.

[6]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P410.

[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与焦点新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37,39,41.

[8]金立鑫. 把OV在L 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引自袁晕、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视野[M].语文出版社, 1998.P321.

[9]张斌主编,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83.

[10]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P234-238.

责任编辑:高∀夫

Prag matistic Analysis of Chi nese Sentences w ith the Character of 把

Zhao H ong

Abst ract:Pra m atistic m ean i n g is m a i n l y the passi v eness of the ob ject o 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把 and t h e sec ond topic o f the ob jec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把 .

K ey w ords:Object of 把 ;prag m atis m;passive;second topic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12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