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说明
2025-09-25 17:46:15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晏仕琼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在学生回答后, 课件打出:《中华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到“国策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下列这首诗)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 

          正面对屠刀, 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0”(圈)吗? 

          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 

          东条英机们 ,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

凝视300000,—— 

          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

          多行不义必自毙,

          血债定要用血来偿还!

3、潘家峪惨案:现场一角等图片,死难者1200余人。

4、七三一细菌:出示活体实验、2003年中毒后李贵珍等相关图片。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人数);

  3000公斤——侵华日军“731”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

【学思之窗】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野兽?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课件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与,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和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

材料二:敌后战场: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60余万人,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材料三: 以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党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谜语大家猜】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屈原、苏武、共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领导的人民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3)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

(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学生阅读后发言)。

材料一: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胜利奠定基础;

(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

课件:展示日本首相小泉参拜图片、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下跪图片

(图片配文字:同样是祭拜,相似的事件,不同的形式,迥异的内容。德国人跪下了,跪在了受难者墓前,跪得是那么的坦诚;日本人却站着,站在了凶手的牌位下,站得是那么的孤傲。同样举起过屠刀,也同样放下了凶器。德国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用真诚换取理解,融入欧洲,强大自身;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用丑恶掩盖罪恶,一意孤行,伤害四邻。有的人下跪了,他显得更崇高;有的人还站着,他看着更卑微;有的人为尊严,有的人为生存;有的人毫无廉耻,有的人荒诞不经……下跪,意味着什么?你又为什么而下跪?参拜,又意味着什么,惨死在日本屠刀下的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同样的忏悔?)

日本政要参拜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兼总代表、2002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选图片

(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

(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下一个“王选”,会是你吗?)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课后探究(两题任选一题):

1、2005年,朱幼麟向全国递交了《我国国家级、国际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议案。请你就抗日战争设计一项国家级、国际化的纪念活动(包括活动形式、设计理念及设计理由等)。

2、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了记录,现摘抄一些: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死难人数34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人数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人左右,最多不到一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1/500……

请就两个民族对历史记忆的差异说明的问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注:根据本设计制作的课件获合肥市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

分享到: 

   上一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下一篇:必修1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说课稿)

您可能也喜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