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庭作业的迷思
2025-09-25 17:48:40 责编:小OO
文档
《家庭作业的迷思》

艾尔菲•科恩

家庭作业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加重了负担。“被”强加的家庭作业让学习变成了一件简单重复、缺乏趣味的事,变成了孩子获得快乐的障碍,浇灭了孩子自主探究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在学校里读了一天书,回到家里再去做家庭作业,这几乎是每个学生常态化的生活状态。偶尔有一个学校或者地区宣布,一周中的某天孩子回去之后不布置家庭作业,立刻就会成为一则新闻。几乎没有家长对学生做作业这件事情提出过质疑,只有当作业过量或者没有家庭作业的时候,才会听到家长的抱怨声。

家庭作业,无疑是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相信所有的家长也在纠结于家庭作业。细细想来,家庭作业其实已经成了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但就是这条途径,往往充满了焦虑与无奈。老师们每天为了检查学生的作业而耗尽心思,尤其面对那些不做作业的学生更是各种“招数”使遍。家长们更是对家庭作业格外上心,孩子一进家门:“有作业吗?”“快做作业!”有时简直就是威逼利诱,像提防敌人一般监视孩子的作业情况。

几乎全世界的孩子都要写家庭作业,却极少有人认真探究写家庭作业是否真的有好处。老师理直气壮地留,家长心甘情愿地管,孩子委委屈屈地写,家庭作业成了一种“被动化”的行为,还没问过理由,就已形成惯例。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直究家庭作业的质量和实际效用,并由此质疑学校日常教学的效率,讨论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界限以及学习的本质。

很多的专家学者在积极地解读作业的重要意义,而家长和老师成了坚定的拥护者。在这里,背后的利益驱使,让我们相信作业对孩子的成长有意义。不做作业的孩子怎么会有好成绩?作业多,才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才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这样,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作业上。

当我们老师和家长醉心于如何让学生做好家庭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作业有用吗?那些家庭作业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一个最惊人的趋势就是学生作业量逐渐增加,而且给予越来越年幼的儿童,布置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业。一些国际组织开展的教育质量检测如PISA、TIMSS、PIRLS等,让不同国家的教育决策者看到了自己国家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同时也产生了如下的推理:

前提一:我们的学生家庭作业远少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学生;

前提二:国际考试结果,其他国家远远超过我们。

结论:前提一解释前提二。

额外的结论:如果教师能指派更多的家庭作业,学生的表现会更好。

在上述的推理下,相关教育相继出台,学生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多了。

(一)家庭作业带来的问题

随着家庭作业的逐渐增加,有关家庭作业的抱怨也开始逐渐增多,这些抱怨主要集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抱怨之一:家庭作业给父母增添了不少负担。父母忙完了工作回家之后,还要监督孩子写家庭作业,这几乎就是父母的第二份工作。

抱怨之二:家庭作业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过多过繁过难的家庭作业,既打击了哪些努力奋斗的孩子,也剥夺了表现优异的孩子的学习乐趣。

抱怨之三:家庭作业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家庭作业以一种令人心忧的方式重塑和主宰着家人互动的方式,孩子回家之后不到五分钟,家长就会提到作业这个话题。更要命的是,家长关心的重点是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至于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是否在学习,是否从中获得了真正的趣味,家长几乎不关心。

抱怨之四:除了学校、吃饭和睡觉之外,家庭作业几乎占满了孩子的剩余时间。孩子较少有时间从事其他活动,比如社交、户外娱乐和创意活动等等。

抱怨之五:大量重复操练式的家庭作业,对求知欲的负面冲击可能会扩展到学校生活,甚至扩展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想法。“而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是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杜威语)。家庭作业可能是熄灭好奇火焰最好的灭火器。

(二)家庭作业有哪些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做家庭作业呢?它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偶尔内心深处也有疑问,但依然听从了大多数人的声音。被动与顺从成了我们的选择,从上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被训练了。对于那些举止适宜的人,学校给予实质的和象征的奖赏,对于那些举止不当的人,学校施以惩处。作为学生,我们被训练的纹丝不动,听老师的话,记录老师的字,很快的,我们变得不太可能去问被教导的事物是否真的合理,我们只想知道它是否会出现在测试题中。

支持家庭作业的人士认为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

第二,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全美教育学会和全美家长会就认为,家庭作业“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主要联结,呈现孩子学习的内容”。

第三,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技巧,做好时间管理。

第四,家庭作业是保持竞争力的基础,现在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在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在其他学校终止不必要的家庭作业之前,很难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为这个制度划上句号。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

但是,上述的这些原因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加以支持。

首先,家庭作业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业成就吗?如果是的话,是指什么样的技巧?是找出关键问题,寻找信息,组织思考,尝试解决,还是一道道做不完的有确定答案的试题?家庭作业的任何特点——不有趣、太困难、被指定、占去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都会降低想写功课的欲望。很多人都以为将孩子丢进了游泳池,他就可以自己学会游泳。让其做了大量的作业,他就可以掌握学习技巧,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

多数支持家庭作业对学业成就具有正面影响的研究,似乎皆基于以下假设:做较多家庭作业的学生,成绩会比较好。于是推论:他们之所以有较高的成绩,乃是因为他们做了较多的家庭作业。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对中学以下,甚至对高中以下的学生而言,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来测量)之间没有整体的正相关。但是,这惊人的事实却鲜为一般大众所知。

其次,家庭作业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吗?这首先要明白一点,学生究竟应该对什么负责任?我们从来不让孩子决定自己是否要做家庭作业,以及做多少、做怎样的家庭作业。责任感的核心,是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我们给孩子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了吗?

学生没有参与决策的过程。甚至连年纪较大的孩子也不能或不应该参与规划他们自己的学习内容,或协助设计他们自己的家庭作业。这不但说明了我们的学习观,也说明了我们对学习者的观点。如果不去深思孩子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是如何改变他们对学习和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不只是粗暴无礼,更是愚蠢。

我们需要和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谈论他们的想法,去了解潜在的概念,并且能够把这些想法概念呈现为文字。学习大大仰赖于孩子之间的互动。当孩子受到尊重对待的时候,当作业值得去做的时候,大多数的孩子会面对挑战,达到我们正面的期望。对一个自己选择要去做家庭作业的人而言,作业最可能有用,而对一项活动所产生的兴奋之情,最能激发潜力。

家庭作业占用了孩子们做其他事情的时间,玩游戏、交友购物、解决问题等,生活的主要部分被家庭作业吞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家庭作业也在破坏亲子关系,大部分的家庭争端与作业有关,家庭作业经常被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后提起,成为晚饭时“最不受欢迎的客人”。

第三,家庭作业有助于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吗?学习需要时间,但提供时间并不一定能保证学习发生。在现实世界中,较多时间和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含糊而不确切。一个人是否能够规划时间,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年龄;二是个性。

认为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个观念,就是不信任孩子,对孩子怎么样打发闲暇时间产生怀疑。成人希望将孩子一天的生活时间全部安排好,让孩子按部就班地跟着计划走,最好不要越雷池一步。但闲暇时间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孩子需要发呆,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去探索些什么,这些都没有了,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第四,家庭作业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熟练程度吗?行为主义认为,反复的操练可以增进对学习任务的熟悉程度,这就是我们很多人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哪些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提升娴熟度?答案是行为反应。

对于大多数的学习内容来说,大量的练习可以帮助一些学生越来越精于正确的反应,但是却不会帮助他们越来越精于思考,甚或习惯与思考。练习常常带来习惯——习惯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复行为——而不会带来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头脑清晰。

我们常常把作业当作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一种途径。而是否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或者这样的想法会不会是老师的一相情愿?确实缺乏思考。其实,大家可能也会感觉到,让孩子做大量的作业,“竞争”的目的还是很强势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落到被人家孩子的后面,老师担心自己学生的成绩不能超越别的班级,在功利的操纵下,学习成为了一种近乎残酷的竞争。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病态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竞争中,学生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多,把孩子的负担推向了极致。“学生在竞争中,永远只能是输家,他们是负重的野兽,使劲拉着成人朝荣耀前进。”这样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也可以看到孩子。

 “我要做”永远是快乐的,“要我做”则是痛苦的。一个人越是不明白教学如何运作,越是不知道如何看出孩子实际存在的困难,就越会认为家庭作业和测验分数是最重要的。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取缔家庭作业,让孩子腾出时间来玩耍、创造、与家人在一起沟通交流和进行主动有意义的学习。 

(三)对家庭作业的几点建议

教育心理学家哈里斯·库柏有这样的研究发现: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六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多寡与成绩和测验分数的相关性很微弱,三年级学生的结果则显示,这两者之间呈负相关:越多的家庭作业与越低的学业成就有关。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鉴中2000年的数学成绩中可以看到,四年级学生中,没有家庭作业的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差不多和花了三十分钟写家庭作业的相同。引人瞩目的是,用四五十分钟写家庭作业的学生,分数更低,花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分数最低!

有没有老师也来做一下这样的实验,看一看自己的学生在家庭作业里,会有怎样的差异?毕竟,我们需要自己的数据。

家庭作业无疑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明显的。被动的作业,成为外在的压力,失去了学科的美丽,淡化了学习的兴趣。当孩子觉得一项活动是单调沉闷的苦差事时,学习的质量就容易受损。那么多孩子把家庭作业视为一件要尽快完成的事情,甚至把它视为紧张压力的主要来源,这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家庭作业能够在学业上提供任何益处,即使对那些乖乖坐下来完成指定作业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学生外在的行为,更应该关注行为之后的态度、目标、情感、品质、感受。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收到了强迫和委屈,家长一定会挺身而出,帮助孩子免受伤害。但是,在让孩子做家庭作业方面,家长完全是另一副心态,家长通常不仅不反对,还会从市面上买回来各种各样的作业给孩子,并认为孩子会从中获益而感到欣慰。没有一点家庭作业,对当今的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学校、家庭不能接受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戴兰·威廉姆教授不赞同取消家庭作业的做法,但认为:“研究显示,家庭作业不起什么作用,是因为对家庭作业没有认真的设计,往往是完成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并非一无是处,以下几类家庭作业应该多加提倡:

一是适合家庭的活动。例如在厨房里做一个实验。这类家庭作业有助于创设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结,这应该是所有家庭作业的功能。

二是学生不感到是家庭作业的一些活动,如烹饪、做填字谜、玩文字游戏、大声朗读、一起观赏优秀的电视节目,等等。越是用这种活动来取代传统的学校作业,孩子在社交、情绪、甚至智识方面的发展就越好。

三是阅读。阅读应该成为像刷牙一样的习惯性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终身热爱。阅读的好处毋容置疑,但是如果老师规定学生每天晚上必须读多少页或者读多少分钟,那么“自由”阅读的帮助就会受到损害。当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并且用自己的进度来阅读时,他们就会喜欢阅读的素材;当他们喜欢阅读的素材,他们就会享受阅读;当他们享受阅读,他们就会读得更多;当他们读得更多,他们就会成为好读者。

家庭作业这件事,提醒人们反思家庭、学校对待孩子和学习的深层态度。最好的做法是,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才能够给予作业,并设计所指派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得到量少而优质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很重要,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摒弃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教辅资料,自行设计家庭作业,做到量少质优;

二是尽量将家庭作业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三是请父母一道参与设计家庭作业,让父母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

四是不要用简单评分的方式来评价孩子们的作业,特别是对那些经常在作业中出错的孩子。要让孩子们明白,犯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五是要关怀学困生,对他们的作业进行个别的处理。

不是每件事情在做过头的时候才造成伤害,如果适合而止便无害。做了什么是问题所在,或至少做这件事情的方法是问题所在,而不在于事情做了多少。我们可以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但无法让他们主动向去做那些事情。任何年纪的人很少在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得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成年人每天也只工作八小时,孩子们却被要求在每天七个小时的学校生活之外附加几个小时的作业,那学校里的七小时意义何在呢?家庭作业的存在对学校的教学效率提出质疑。史提夫·菲普斯老师说:“我强迫自己创造出质量优良的授课内容,当教学完毕之后,学生就不再需要进一步去钻研了。”

作者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是美国作家、演讲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起批判多集中于教育、教养和人类行为等领域。在本书之前已经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用奖赏来处罚》(Punished by Rewards)、《我们的孩子应得的学校》(The School Our Children Deserve),以及《无条件的教养》(Unconditional Parenting)等。《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系统地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而且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有股强大的势力把家庭作业塞进孩子的背包里,但是我们以前曾经挑战过这股势力。我们曾经揭露其他看法毫无事实根据,并呼吁人们为自己的兴趣和利益辩护,以及改变内定。如果家庭作业本身的存在是一个迷思,那么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以合理为基础的。”在作者这样的言语中,有一种力量,基于对真理的追寻,基于对教育的审思,基于对儿童的关注。敢于对传统的东西生出自己的思考,并不断探寻更适宜的举措,这样的品质作为一个教育者尤为珍贵。能够围绕一个这样的专题去写一本书,并引用了众多研究的成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艾尔菲.科恩具有非常严谨的科学精神。他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家庭作业的弊端,为我们的思考打开了一扇窗子。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它不仅在讲道理,更在呈现一种思维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否对家庭作业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否对其他的一些看似“理所应当”的教育行为生出自己的思考?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