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班本课程中的多学科整合探索
2025-09-25 17:46:03 责编:小OO
文档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班本课程中的多学科整合探索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为人们的农事耕作提供参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每一个节气都是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直观反映,其中包括的内容和习俗,更是丰富而精深,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多学科教学资源,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之中,同时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实践探索,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为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活提供更有利的根据,进而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小学班本课程;多学科整合教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的《节气歌》。每每听到孩子们用稚气的语调吟诵时,我们不禁都会为前人的智慧点赞!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科教育引导学生抓住文化当中的精髓,更好地认识、传承以及发扬传统文化。

         小学学科教学和二十四节气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二者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下面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将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小学班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一、建构班级节气课程,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在学校校本课程的整体构建框架中探索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化课程,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在经典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强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化自信的学生这一个育人目标。

         节气课程的建构有多种形式。在进行课程整体建构的时候,要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思想,以小学六年为序列,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认知特点来分层设计与推进。同时,还要以学科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载体来架构班级的节气课程。当然,每名师生、每个学科、每个学生家庭都可自主地参与其中。

         二十四节气凝聚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首先我们可以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如在春天的种植活动中,学校注重科学课与劳动课的统筹,在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中,学生在学校的种植基地里种下果树苗、撒播下蔬菜瓜果的种子。每一位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喜悦的同时,也有了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了自我成长的乐趣,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中油然升起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诗词中“感触”二十四节气

         除了在实践活动中“触摸”二十四节气之外,学生还可在无数诗词经典中去“感触”节气的变化。对此,老师可引导学生多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借古诗了解节气的来历、习俗等,将自己对节气的体验移注其中,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

         如以端午节为例,与节气中的“芒种”“小暑”相邻,正值夏季,暑热来袭,一些习俗便藏在诗词之中,可吟诵苏轼《浣溪沙·端午》,透过“明朝端午浴芳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了解端午用芳兰草沐浴,用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等习俗;也可吟诵欧阳修《渔家傲》,通过“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等诗句了解端午节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的习俗。总之,多形式、广范围的节气诗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以“节气”为主题践行多元教学活动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周而复始的物转星移,给人们带来遐想、启迪和抚慰,也因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成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随着文化传播,传统节气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际范”十足,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资源;古人通过观察、测量、总结的天气、气象、四季的变化等,成为科学学科的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珍贵的以“节气”为主题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师可以以节气为线索,以“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为载体整合设计,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听”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手段之一。在教学节气知识时,可以结合应景的节气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立春时节,《找春天》、《江南春》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派新鲜气象的春季;立夏之时,《夏天里的成长》里有着生长迅速的生物;秋分时节和小雪之际,可以和学生一起听听《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

         节气的更替和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可借此设计各种“说”的活动,如让学生说一说节气历史。如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说节气的科学原理。如探究节气设定的日期中,了解天文、阴阳合历、“闰月”等知识。

         “读”的活动在诗词教学中已经贯彻得很到位了,也可在英语教学中有所体现,如读一读传统节气、传统食品等。如清明——Qingming Festival、粽子——rice dumpling等。

         “写”则可将学生的所得所思所悟落到实处。以二十四节气为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重归自然,审视自然,使写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节气写对联、编写谚语或歇后语等等。

         当然,基于节气的多元活动还可走出家门,去室外拍摄能反映明显的节气特点的景物,并在图片上配以解说。

         结束语

         无论是在生活实践,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二十四节气都是一门值得研究探讨,更值得推广的学问。二十四节气课程是小学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特征、来源分析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产生活与节气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发展规律。

         当然,不同的节气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切入点,这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零散性和活动的随意性,仍有待教师们的进一步研究,为最大化地发挥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为小学教学提供助力。教师在二十四节气教学中,还要注重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活动和革新,改进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华星.岁时民俗片《二十四节气》编导思考.民俗研究,1988(4).

         [2]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科教导刊,2012(2):244-245.

         [3]付玉华. 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00(003):P.86-86.

         [4]丁芳. 开发二十四节气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r——小学高年级二十四节气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8,000(009):52-5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