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微小企业的概念辨析及特征分析
2025-09-25 17:45:56 责编:小OO
文档
微小企业的概念辨析及特性分析

苟仲武

摘要:在目前中小企业概念下的微小企业,许多方面,特别是经营、管理属性上具有和大多数中小规模企业不相同的特性,在管理这一群体对象之前,首先应该准确界定这一概念。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微小企业的定义,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特性。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微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和新增90%的就业机会,并且直接或间接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他们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微小企业有更快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也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微小企业所占比例也将继续增大。这既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普通阶层,是一个社会比例大,有发展前途、不容忽视的重要阶层。

2005年以来,如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已经下发《关于开展“三年万家”微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加快成长型微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大学金融学院的学者也曾发表《发展微小企业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一文。可见关于微小企业的特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目前公众媒介、文件上对企业分类比较流行的说法常用“中小企业”这一定义,本文认为中小企业中综合属性相差甚远。 

一、微小企业的概念

1.按经济规模划分微小企业

我国以往确定企业规模的权威机构是统计部门,他们更多关心的是经济数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的规模特征和结构特征,企业的规模特征主要指企业生产的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前者常用人员规模和资产规模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后者常用产值这个指标来衡量;结构特征主要指企业的结构层次,通常考虑的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性质,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者的公有或私有性质,经营者内部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层次特点等。

由于统计制度的规定,以浙江省为例,微小企业定义为每户年产品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企业和个体户。按照划分,浙江省年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包括个体户)达80多万家。队伍在壮大的同时,它们的分量也在逐年加重。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5.4%,其中企业和个体工业分别为9.7%和15.7%。

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有无数“微小型”工业企业(企业年主营收入低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正茁壮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96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共实现营业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195.08亿元和179.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18.5%。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微小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十大行业。其中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和单位数均列第一,分别占规模以下工业的16.9%、13.7%和20.5%;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此外按总产值排列,依次为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到2006年底,这些微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697.24万人,比上年增长8.9%,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50.3%,其中企业和个体工业从业人员为275.60万人和42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13.0%。

2.按组织规模划分微小企业

欧盟委员会从人员规模上把欧洲的企业分为五类,前三类可归入微小企业这一类别,即第一类是没有雇员的企业;第二类是“非常小企业”,雇员人数为1-9人;第三类为“小企业”,雇员人数为10-49人。

目前在美国已有1/4的工作人员是SOHO族,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着。日本、韩国和也在鼓励个人创办SOHO型公司。这种创业SOHO自组1-10人的小公司,或经营一个小店面或者网络上的虚拟商铺,或加盟某个连锁体系。这种SOHO规模虽不大,员工们也未必天天见面,但是通过互联网保持着高效的联系,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在大公司无法兼顾到的领域,个人公司如能提供适合的商品和服务,往往会获得成功。

而我国2003年1月出台的中小企业新标准与国外有所不同,如建筑业中人数少于600人,或者企业产值小于3000万或资产规模小于4000万是小型企业,而在欧盟大于250人的企业就为大型企业等;而且不同行业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如我国的批发业中人数大于100人的企业往往为中型企业,而在建筑业中则为小型企业等。

据“杭州日报”报道:浙江80多万家小企业吸收700万人就业,年产值近万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就业人数不到10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平均人数也应该在10人之内。

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企业自办社会的现象了,每一个大单位、大企业周围,都必然被无数的各色微小企业“包围”,由他们为员工,员工的家属、子女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其从业人数累计,往往大于被包围的单位的正规在职人数。统计数据也已经证明他们也是吸纳劳动力的大户。

3.微小企业的定义

制定微小企业的定义,应该把握定义的规则,即共性、通用性、不变性,即要兼顾私企国企、工商注册规模性质、城乡地区差异、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异。

目前常见的以经济规模划分方式越来越显现出一些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起点也不一样,有些企业只有几个人,但是年营业额能达到上千万;有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如物业管理、包工队)有数百人以上,但是年产值却很少。

本文认为从政治角度来讲,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人不是物,以组织规模即员工人数多少划分微小企业更为科学。这些微小型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雇员人数在约10人以下的各色经济组织,包括那些自我雇佣(包括不付薪酬的家庭雇员)、个体经营的小企业。这类微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创造大量自我就业机会、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

这种员工规模的微小型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技术服务性行业、装配型制造行业、手工作坊和小型种植、养殖业,还包括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小饭桌、小商品零售、搬家、钟点工、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幼儿和学生接送服务、洗染缝补、复印打字和理发、地摊商贩、街头游商等。这些靠自身一技之长进行的特色服务、微利项目一般建立在社区、街道和工矿区里,多为失业和下岗人员所采纳经营。

这种员工规模的微小型企业还包括代表最活跃的新经济、最先进的生产力的SOHO一族。SOHO族职业包括音乐创作、产品网上销售、平面设计室、广告设计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炒基金期货股票、网上信息咨询服务等;特别适合SOHO的还有那些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如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设计人员、网络操作、网络软件管理、网站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等。

二、微小企业的特征

一个企业员工数量,能决定其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在很多方面微小企业和中型企业有本质不同。

1.微小企业的组织特征和经济特征

按照本文的定义,从结构特征上来界定,微小企业资本投入较小,绝大多数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统一,产权私有,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微小企业由于员工数约束,多数具有家族性,即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这些企业普遍采用最经济的家族管理模式,不会也不应该采用所谓正规的管理方式。

这样的企业很难有精力、人力配合国家的工商、税务、统计等管理工作,常常游离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范围之外,甚至为了私利和管理行为对抗。

微小企业还普遍具有合伙性,除了个体经营和独营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合伙经营,他们人数不多,投资者往往也是劳动者,雇用与被雇佣的界限已经不太明确了。

微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都还具有不稳定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微小企业倒闭,但是每天有更多的微小企业诞生。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决定微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

微小企业的资金运作也具有共性,他们大多都是自筹资金,自主创业,不依赖国家扶持,不占用国家资金资源,也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企业信用度较低,商业贷款渠道不畅。

2.微小企业的文化特征

微小企业主普遍存在创业意识浓厚,合作意识、责任心相对较差,他们创业不拘规模、不怨天、不忧人、不求人,自主性、积极性很高!

微小企业在市场上艰难经营,生存问题是首要问题,基本上还顾不考虑企业文化,甚至企业形象。

正规化管理是要增加人员成本和管理费用成本,这对于仅有几个人的微小企业多数是难以承受的。这些企业也常常没有能力负担员工培训。

由于企业小,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雇佣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

微小企业和机关联系渠道更少,流动变化大,很难管理,国家法规宣传难度也很大。

微小企业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还在解决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促进市场竞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概念偏差引起的不良后果

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历经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即便是三亿多城镇居民中大多数人三代以前也是农民。几千年形成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农民希望有自己的房子、地;农民进了城,成为农民工,其中愿意离开农村的人,也都希望在城市里开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的小买卖、小生意,属于自己的小事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小农经济思想“缺点”,如果利用得当,反而成了我国微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基础!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现在我们的有些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不到位,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实际,造成制定的无法落实,许多精力白白浪费,许多扶持资金社会效率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帮助微小企业抓管理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也给人们留下了“管理好,企业就好”的错误理念,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经营,其次才是内部管理。经营是开源、管理是节流。企业越是遇到发展的大困难,越应该从市场经营方面找原因。

管理科学中也承认管理是有成本的。微小企业最适合家族化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天然的凝聚力。微小企业绝大多数无法承受“正规化管理”带来的人员开销、效率下降、反应迟钝等问题。

管理也是企业内部问题,不应该管别人的“家务事”。如果一个企业发展成长顺利,那么到一定阶段,他们自己会提出管理、培训的要求,自我发展。这时候才有必要帮助他们。

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学习型企业。

学习是美德,但是美德不一定能带来效益。市场经济的佼佼者,不一定有高的学历、丰富的学识,反而常常听说某某成功企业老总仅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学习能给人知识,但是经营能力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主的悟性,不是简单的学习就能解决!学习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应该是员工的事情,不是企业带头人的事情!

学习也是要花时间、精力的,有成本,也是在为明天的生产力打基础。大多数微小企业生存状况并不好,小企业如果生存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根本顾不上考虑明天的发展。

3.鼓励微小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方向,都需要资金等综合实力支撑,这不适合微小企业去完成。小企业要赚钱,最现实的是拿来主义,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去寻找,并直接采用成熟的成果、产品!要求微小企业创新,会把微小企业领向非市场化的方向,耗尽有限的资源,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关注度。

4.强调融资担保问题

这些年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时候,总是首先提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实际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资金是企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资金相当于企业的血液,但是一个企业如果自身造血机能不好,输血是没有用的。往往发现好企业自身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很多差的企业总是抱怨没有启动资金。其实资金不是主要问题,是表面现象。

微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资金不是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规模较小,不论是原始资本投入或者是流动资金,都可以从很多渠道设法解决,而如何降低管理带给小企业的人力、财力消耗,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5.对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教育培训

创业,意味着产生一个企业家;企业家是要求能把握市场,对经营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创业辅导不现实,就业辅导则比较有效。

通过准确把握微小企业的特性,解决好这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更好的调动广大群众的创业积极性,促进产生更多的微小企业。在许多经济发达省份,这些微小企业大量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长涌现出众多国内外著名大企业,成为产业或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名牌产品的创立者、地方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我们必须坚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认真研究这一重要的社会成份----微小企业的属性,制定出与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9月15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