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一数学分层教学反思
2025-09-25 17:47:03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一数学分层教学反思

柏溪镇长沙初中  廖小林

一、前言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手段,确定评估方法,从而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按成绩分为实验班及普通班,但在同类班级中,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仍存在差异,而且一个班里人数较多(一般有45人到60人),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就如笔者所带的八年级172班(实验班)来说,全班58个学生,第一学期段考及期考都有三四个学生拿数学满分,四十个左右学生拿80分以上,还有一小部分在60~80分之间,总有两三个学生不及格,在普通班里数学成绩差距就更明显了,这样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可将学生依好、中、差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前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好2中1差)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而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差的逐步解体,好、中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层

     备课时要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目标,即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低层学生;二是中层目标,包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适用于中层学生;三是高层目标,即超过大纲原教学要求,适用于高层次学生。目标分层要注意各层次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考虑其最近发展区。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基础目标:会用因式分解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中层目标:能根据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高层目标:能灵活地选择方法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

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以A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如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 ”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C层练习:3x2-6x=0;y2-16=0;x2+2x+1=0;B层练习:4x2=11x;(2x-1)2-x2=0;x+3-x(x+3)=0;A层练习:3x(x-1)=2(x-1)(x+1); x2-4x+4-(x+3)2=0;x2-x-6=x+2;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辅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的学生帮助C层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发展,开展好第二课堂对推动后进生转化,搞好优生优培会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抓“课堂补偿”,强化A类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转化后进生。

6.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如果作业还是按一个层次、一个模式来进行,那么就会出现作业过难或过易的情况。作业过难会使C层的同学无法完成,而只好去照抄或根本不做;作业过易又会使A层学生觉得简单,上课和作业不积极开动脑筋,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绝对值”一节时,可这样设计作业:对C层学生只设计“求一个具体数字的绝对值”,如“|-2|=?|3.2|=?”等类型的题目;对B组学生还需设计“求一个字母的绝对值”,如“当x<0时,化简|x|=?”等类型的题目;对A组学生除了上述两种题型外,还要设计“求一个代数式的绝对值”,如“当x<2时,化简|x-2|=?”和“若|x+2|=3,则x=?”等,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下一节课前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处理。

7.评价分层

      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每学期要集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以上这些就是笔者对班内分层教学的认识和做法,虽然实施分层教学有一些困难,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班里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程度各不相同,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互相激励和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具体操作起来困难比较大。其次,教师备课的难度也显著增加了,就同一教学内容而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毫无疑问也是很大的。因而,“班内分层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