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5-09-25 17:47:07 责编:小OO
文档
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3期

        摘要:《陶行知教育箴言》指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发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促进了小学生对节气文化内涵的传承,丰富了小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生活教育 二十四节气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加重,课程、教材需要承担的责任不断被强化。自2016年至2019年,全国各小学已经逐步全面推开使用统编版教材。新版教科书中,古诗文、文言文、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比例提高,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及新的编排理念。从教二十多年的光阴里,笔者一直努力实践“生活即教育”理念。近两年,笔者深入研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展开了一系列二十四节气专题教育教学活动。

        一、挖掘教材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

        《陶行知教育箴言》指出:“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之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孩子没划过龙舟,没煮过五色饭,没玩过立蛋、碰蛋游戏,没听过悬秤称人、啃秋的习俗,不识伏姜、粘雀嘴为何物。二十四节气中饱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韵味,体现了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文化基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了解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学校所肩负的传承使命,应该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笔者从2017年开始,挖掘并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元素,梳理出《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表格,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在字词积累、古诗词诵读、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课程整合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二、构建二十四节气课程,感知节气魅力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教育专重书本,与生活隔绝。怎样的教育才能和生活密切联系?怎样的课程才可以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怎样的课堂才可以展现持久的魅力?2017年开始,笔者尝试选取了春分、夏至两个节气,带学生挖野菜、立蛋,举行“碰蛋大王比赛”,学煮五色粥,利用国学早读及语文课和学生一起诵读节气诗词,分享节气的习俗、美食、谚语,让学生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国历法的内涵。并且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寓意、习俗活动、诗词谚语,开展了一系列节气主题实践活动。

        1.诵读诗意经典,弘扬节气文化

        在每一个节气来临之际,利用国学早读及语文课,诵读节气诗词谚语。比如,春分时节,带领学生诵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飘雪时节,积累“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立冬晴,一冬晴”节气谚语,感受冬的神韵……通过诵读节气诗词,积累节气谚语,使每一个节气变得闪闪发光,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感受节气习俗,开展生活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重要意义,在每一个节气来临之际,笔者学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气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传说、寓意、习俗,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并将课堂中学到的节气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立春咬春饼,惊蛰吃炒虫、熬雪梨汤,春分立蛋,立夏碰蛋、吃五色饭,清明种植,谷雨农耕,立秋啃秋、贴秋膘,秋分做树叶粘贴画,寒露赏菊花,霜降寻足迹、吃柿子、吃板栗,冬至绘制九九消寒图等节气文化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学习实践能力。利用综合实践课,教师把学生带到户外,去观察自然变化、万物生长。组织学生从立春开始,写观察日记,记录每一个节气中,天气、植物、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使学生对大自然万物的奇妙变化与生长有了更新的认识,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

        3.以节气为主题,开展多种语文教学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认识大自然的智慧结晶。笔者学校自开设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以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了解并体验节气文化习俗,如二十四节气诗配画、节气书法比赛、节气知识竞赛、手抄报创作、二十四节气表盘制作、绘制九九消寒图展评等。有了多姿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变得具体而丰富起来。《寻找霜姑娘的足迹》《春分竖蛋》《立秋到,晒秋喽!》《霜仙子降临人间》《校园节气美》《春分春菜香》《立夏碰蛋》《碰蛋大王诞生记》《别夏秋声起》《紫薯宝宝成长记》,在2019年10月底笔者学校二十四节气现场作文大赛中,一篇篇构思新颖、富有生活气息、文笔灵动鲜活的习作,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生活即教育”,当学生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融入生活,走出校园,观察自然,参与课程,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自然就根植在学生的心田。

        三、进行课程整合,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为了扩大教育的途径,尽可能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团队的力量,笔者进行了课程整合,构建了“节气关键词字源追溯+节气古诗吟诵+节气谚语积累+节气习俗知识口语交际+节气阅读积累+节气习作练笔”语文学科内整合课型和“30分钟语文节气文化学习+10分钟艺术(音乐或美术)创作+10分钟科学或综合实践探寻+10分钟户外体育活动”跨学科整合课型。

        以朱彦梅老师的二十四节气之秋分的“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整合课程为例。早读课,音乐老师来到教室,教学生唱起了《二十四节气歌》。语文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欣赏秋的美景,了解秋分的由来,积累秋分的农谚,又用各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欣赏节气古诗,让学生体会了诗中的节气之美。综合实践课堂上,教师还带领学生了解了吃秋菜、秋祭月、送秋牛等秋分习俗。美术教师走进课堂,教学生画枫叶、剪枫叶。蔡金芳教师和段丽娟教师联合执教的跨学科整合节气课程——《冬至那些事》,将冬至的习俗渗透到习作品析和美术创作中,既有学科内的整合,也有跨学科整合。比如,2019年10月24日,笔者学校全体师生相约霜降,教师们将语文、美术、书法与综合实践各学科课程相结合,带领海棠娃们感受秋天最后一个节气的韵律。清晨,寻找“霜”的足迹。一大早,学生在校园的海棠树叶上、在三叶草的草尖上、在小水坑的薄冰上寻找“霜”姑娘留下的痕迹。学生在落霜的地方印下自己的小手印,感受着“霜”姑娘带给校园薄纱一样的朦胧美。国学早读开始了,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受古典诗词中的秋之美、秋之韵。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上了一堂“霜降”节气整合课:语文教师通过诵读霜降的古诗、谚语,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化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综合实践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霜降习俗、养生保健等知识;科学教师引领学生观察霜降形成的过程,感知科学原理;美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霜降”粘贴画。午练字时间,伴随着古筝舒缓的音乐,学生又在横竖撇捺间领略节气诗词的汉字魅力。放学回到家,学生吃柿子、吃板栗,感受各种节气不同的饮食习俗。为了留住秋天的美丽,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用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来表达对秋天的眷恋。二十四节气内容不是某个学科知识的延伸,而是多学科、生活化、多元化的深度融合。学生在多学科整合学习中,既传承了节气文化内涵,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积淀。

        综上所述,生活是教育的本原,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设两年来,从立春到冬至,二十四节气循着四季的更迭款款而来,二十四节气悠久的历史故事、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习俗已经悄然根植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融入每一个师生的生活里。循着生命的节奏,渗入学生的心田,不管季节如何更换,“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永远美好而温暖!

        參考文献

        [1]段林桥,王剑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表达[ 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3):105.

        [2]李志曦.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2020(07):45-46.

        [3]袁怡曲,逯明宇.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及传播策略探析[ J ].湘南学院学报,2019,40(05):122-125.

        [4]吴彬瑛.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36-3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