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2新人教版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2025-09-25 17:47:11 责编:小OO
文档
第十三章  内  能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空气清新剂;投影、录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录像.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布置作业

    P6 3,同步练习

五、板书设计

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分子热运动

               护散现象

分子之间的引力

分子之间的斥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内   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内能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作   业

P10 1、2,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 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    

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 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 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 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三、 小   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 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四、作业

P14  1、2、4、5  同步练习

五、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三、比热的单位: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四、比热表:

教学反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