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9期
学生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生一刀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变“贬损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以克服因评价带来的“消极效应”,并以不断的“激励性评价”唤醒学生“我要评价”意识,逐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一堂信息技术课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因材施教,是否让每个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在其情感和思想上获得启迪和教育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三个方面的三个不同层次)和方法上来做一个衡量。下面,我按照《标准》中的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特点,对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学生学业评价,谈谈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
第一,知识性目标。各水平要求的层次如下:①了解水平:即能再认或会认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能够根据某概念描述列举出具体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理解水平:把握事物直接的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直接的合理联系等。达到目标比例:10%~30%。
案例一:七年级(下)第二课——筹划电视频道中关于如何在PPT中插入艺术字。①了解水平。如何插入艺术字:“插入”菜单—“图片”—“艺术字”;修改艺术字的字体、字号、加粗、倾斜等;如何修改艺术字的样式。②理解水平。掌握“艺术字格式”进行设置(颜色、大小、版式),掌握“艺术字形状”设置。要求:A. 会结合旧知识进行扩展,例如按Shift键可对多个对象进行同时选中进行对齐操作(单击工具栏“绘图”—“对齐或分布”—水平居中)等迁移应用水平。B.能够通过对艺术字的学习触类旁通,自学剪贴画、自选图形等的设置。C.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自学,例如如何制作倒影艺术字效果。学生可以应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材料进行自学。衡量知识性目标达成的效果应主要采用的测验手段:选择题、填空题等。
第二,技能性目标。各水平的要求:①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操作水平: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能和工具。达到目标比例:10%~30%。
案例二:七年级(下)第三课,我来当导演——设置自定义动画。①模仿水平。学生能够在老师讲解完如何设置太阳升起动画之后,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做出一模一样的动画。第一步:选中“太阳”图片;第二步:单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第三步:设置参数,让太阳从右下角缓慢升起。②操作水平。能通过对太阳动画对象的学习,对自定义动画操作有个全面了解,能自己制作出小鸟从左侧飞入右侧飞出的动画效果,以及可以做出其他的动画效果(强调、退出等)。③熟练操作水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后,可以结合以前的知识做出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例如书P20页,做出两只小鸟相对飞翔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任务要求,做出一些有一定水准的作品。例如P23页专题——电子相册DIY。衡量技能性目标达成的效果应主要采用的测验手段:按照要求制作相关作品即上机操作题。
第三,情感性目标。各水平的要求:①经历(感受)水平:在一节课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目标比例:全体学生。②反映(认同)水平:在经历的基础上获得并能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达到目标比例:50%~80%。③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达到目标比例:10%~30%。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我想首先是让学生有个健康的心态之外,还要让学生感觉学习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有趣、有用的一门课。那么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呢?我想,根据不同学生,我们也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因人而定。①经历(感受)水平。学生认认真真听课,保持良好的上课纪律;不擅自玩游戏或做学习任务之外的事;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合作小组学习中能够与其他人配合。②反映(认同)水平。每次能自觉预习教材知识,表现突出;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活动;主动帮助他人学习,辅导他人上机。③领悟(内化)水平。课外认真学习并取得一定成绩,创作的作品有创意和有突出之处;自觉维护课堂纪律,经常帮助别的学生;在合作小组学习中,能够起领导组织作用,表现突出。
二、 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意识顽固地滞留在传统的考试上,过分地突出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测验与考试依然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但评价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从而判断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自我检测和进一步学习提供机会。
(1)开放考试的形式。我们可以把笔试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考试形式,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考试。
(2)开放考试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材丰富、智情兼顾、类型多样的试题,可以是传统的书面检测卷,也可以是一份科学研究的成果(如:小论文、小发明等),还可以是一份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等。
(3)开放考试的时空。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对于在课内无法完成的内容,可以允许学生再学习,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去查资料、请教他人,会了以后再来考试,让考试成为学生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参加考试。
总之,科学课程的评价要注意反映一个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通过采用上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强大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构建自主评价网络,扩展评价内容,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得以不断提高。
(瓦房店第二十二中学)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