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石家庄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25-09-25 17:50:24 责编:小OO
文档
石家庄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石家庄市科技局调研组

  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是我市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2010年石家庄市被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及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我市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石家庄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现状

1、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了多层次的产学合作机制

一是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科技合作协议,为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最直接的沟通渠道。2009年石家庄市与18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此外市科技部门推动组织重点发展领域的科技项目和专家以及行业内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与大学、科研机构定期举办“专场对接会”,通过行为有力推动了我市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二是建立了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为我市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安排。通过“联席会”成员推动大学与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鼓励“联席会”成员单位深入企业,开展定向、定点长期科技合作,开展人才及技术交流。企业可根据自身科技发展需要,聘请“联席会”成员单位的专家到企业任(兼)职;“联席会”成员单位也可为企业专题培养或培训有关技术人员;鼓励在转化(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将原成果研发人员与成果一同整体引入企业项目中。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市科技局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强调“联席会”成员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转移项目可以随时申报,项目经论证评审后优先列入石家庄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予以支持。

三是依托我市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建立企业技术联盟,形成我市技术创新与转移的重要载体。通过企业技术联盟吸引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共同形成技术创新联合体。目前已成立半导体产业、中兽药2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抗生素、维生素2个国家级战略联盟。

四是建设产业科技园,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高新区发挥场地和国家级高新区特有的优势,无偿提供建筑面积21800平方米的创新大厦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发挥大学科技成果众多和人才优势,将在园内创办一批科技企业,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同时投资2.5亿元,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基地,为孵化基地高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了快速发展, 目前共有11类16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总数5206人。“十五”期间重组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了市县二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体系。“十一五”期间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市科技服务中心,建立了网上技术市场,2010年组建了市技术转移中心等一大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2009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99,合同成交额6500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62880万元。

3、围绕科技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依托市科技服务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依托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快速成型制造、快速模具制造、产品设计、反求工程等四大专业服务平台;依托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拥有各类数据库、中外文期刊、论文、专利、标准等信息资源,平台可一次性或定期/不定期地对用户的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查询或信息跟踪。平台可能性按照用户的需求,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目录、文摘、全文等方式提供给用户。

4、完善软件环境,制定和落实各项促进技术转移的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转发和制定科技162项,其中转发国家155项,河北省2项,制定地方5项。其中与技术转移直接相关的有 21项,其中国家16项,我市制定5项,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意见》(石科[2009]125号)、《关于石家庄市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石办字[2010]117号)等,拟出台1项《石家庄市科技中介机构享受专项资金支持认定办法(草案)》待批准后推出。这些的出台,有力推动了我市技术转移活动的快速发展。

二、石家庄市技术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1、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原因一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结构不合理。从总体上看,我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中,直接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一类组织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发展较快,为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扩散,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组织,尤其是提供此类服务的专门化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二是缺乏技术市场信用机制的建设,制约了技术市场的交易效率。

2、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较差

一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服务。二是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缺乏与技术相关的各种评估类、财务类和法律类服务机构,使得科技中介机构配套服务能力较差。三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宣传度不够,知名度低,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知道利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四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行业专门利人才。从业人员没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据上述统计,科技中介机构中有认证资格的人员仅占24.29%,高级人才仅占19.25%。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五是技术转移体系缺乏深层次的服务机制。目前我市主要是组织的大型科技成果交流交易会,或中介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推介等简单对接的形式,目前尚无创新驿站等服务形式,没有解决从技术源到产业化各环节的资源整合问题。六是作为技术转移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开放度不够,缺乏引入外部服务和资源,实现区域要素重组,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行业建设

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以会员制为基础的自律机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科技中介机构和客户的利益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予以维护和协调,科技中介人才队伍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和培训。

三、石家庄市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的主导作用,推动技术转移体系的机制建设

一是继续推动产学研的各种合作形式。不断完善和深化各项产学研合作协议。组织我市企业和重大科研项目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会。二是总结成功经验,继续扩大和深化省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的合作机制,与科技计划部门联动,加大科技计划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三是继续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建设。四是继续完善产业科技园和孵化基地的建设。五是加强科技计划形成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对于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成果和专利,项目承担单位在合理期间没有实施转化,要行使介入权,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授与有条件实施的单位实施。六是对于公共性强的领域,特别是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发挥特殊支持作用。农业技术推广要在原有推广体系基础上,继续完善机构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新各种支持机制,建立专项支持资金,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

2、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促进原有机构的壮大和发展,给予优惠措施引入发达地区的科技服务或机构,实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有形”技术市场体系的建设,与“无形”技术市场(网上技术市场)实现整合。借鉴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的成功经验,构筑我市的中小企业委托研究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技术研发服务。要合作建立或引进京津沪科技创新驿站,为中小企业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二是建立我市科技中介行业协会。以实现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目前,应以新建立的石家庄市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为依托,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挂牌成立石家庄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总会),尽快实现运作。通过科技中介行业协会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推动行业的发展。

3、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硬件环境

一是不断加强我市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非营利性、开放性的专业服务平台。巩固精细化工虚拟中心、制造业信息化推进中心,快速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谋划LED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中个小企业提供共性科技创新条件。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我市科技服务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完善我市的孵化器体系,结合我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与此相关的专业孵化器的服务能力。推进我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应当加快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办法,包括成本核算、收费办法、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运行补贴等,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投入运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升级各项服务功能。加强我市投融资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我市风险投资机构和资金担保机构的经营效益。要建设和引进高水平的资产评估机构,完善投融资的服务链条。

4、完善和落实各项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软件环境

一是切实执行和落实国家有关促进技术转移减免业税等各项措施。二是制定促进技术转移的地方性法规,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取消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比例的上限,推动实施技术入股奖励等激励制度,出台相关的配套。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5、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京津石的合作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出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市应充分利用京津智力和服务资源密集的优势,推动京津大学与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的合作。

一是吸引京津的科技服务资源,通过引进和共建相关机构实现京津石的科技中介服务的互补合作。目前京津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都已经实现了各自的整合,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服务能力,有较强的向外辐射的需求。我市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推动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京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整合,构筑一个网络化、便捷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区域共同市场。首先要推动北京协同技术创新联盟与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提供优惠条件吸引这些机构在我市建立或共建服务机构;吸引北方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我市合作建立创新驿站,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深层次服务;探索吸引天津场外交易市场(OTC)在我市建立工作站或分市场,为我市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等。二是逐步实现我市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京津的对接,实现科技信息共享。三是实现基础条件的整合。我市已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构建,要利用地缘优势,探索实现与京津冀晋的对接,通过大范围的对接,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匹配度和利用率,为我市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更便捷的条件。四是构筑京津石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京津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来我市参与项目研发、技术指导、技术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流动。营造区域人才自由、合理、有序流动的良好环境,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鼓励高层次人才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

                  课题组长:殷宗良

                  课题成员:刘  延  郝建卫  姚培龙  薛合庸

                            梁  斐  谭  鑫  肖  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