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5-09-25 17:50:51 责编:小OO
文档
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料整理:王宗耀

(资环学院 环境09-1)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成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迫切而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关键词:生态平衡;基因;威胁;物种;生态系统;

Abstract: 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hat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hat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uppor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eywords: ecological balance;gene; threat; species; ecological system;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既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一、生物多样性定义

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基因水平、物种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景观水平,相应地有四种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叫基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它是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和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以及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而景观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丰富性及各景观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一)过度掠取滥捕乱猎。

即掠取速度超过了一个种群繁殖更新的速度。当该物种受到法律保护时,这种掠取就成了偷猎,历史上不少大型动物就是因此而绝灭的。现在仍有不少生物因此而濒危,如虎、象、犀牛等。人参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栖息地丧失

这通常是指多样性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向多样性极其单调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一个地区自然植被面积的陡然下降,常导致生物栖息地被隔离开来,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生态环境,了种内基因的交流,遗传多样性因此丧失一部分,该种群对疾病、猎捕以及偶发灾变的抵抗力随之下降,这样该种群就有可能走下坡路。

(三)气候变化

这是又一个威胁生物生存的因素,它常与区域性植被格局的改变有关。涉及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区域性厄尔尼诺效应和季风规律以及地方性火灾对北方森林、珊瑚礁、红树林、湿地等会有强烈影响。

(四)外来物种的引入。

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在许多海岛上,引进植物已取代了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入侵。引进植物已被认为是美国国家公园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引进鱼种使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一些湖泊里的土生鱼种濒临绝灭的边缘……

上述这一切,根源便是人类活动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图10-1)。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一)直接经济价值,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人类已使用大约5000种植物作为食物,世界上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再加工生产的,生物多样性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产原料。

(二)间接价值即生态和社会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维持全球气体平衡,植物制造,吸收CO2,动物消耗O2,呼出CO2,整个平衡体系靠生物多样性维持;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涵养水源,维持水循环,缓解减少自然灾害;调节气候,保护农田,保护人类健康;促进土壤发育,保持水土;储存物质,并促进物质循环,维持地球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吸收、分解污染物质,净化环境;美学、娱乐价值,比如旅游。

1.3潜在价值,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它们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未来产生的价值难以估量。

四、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大自然生命的必需进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为人类健康和幸福提供保证,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严峻事实,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具体途径如下:

(一)发展节能技术,利用绿色能源、替代能源减少污染

生物多样性之所以遭受这么大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才会对自然造成这么大的破坏。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发绿色能源、替代能源,如利用太阳能、生物燃油等,发展节能技术,减少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效地制止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起来才能更加有效。

(二)和法制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1、建立了国家统一监管和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国家协调机制;2、加强了立法和执法,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和查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活动,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初步走上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宣传教育

不少群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陌生,缺乏应有的相关基本知识和保护意识。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国家各级和有关部门必须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正规教育,以提高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便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广泛地进行。

(四)科学研究途径

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第一,做好濒危物种现状调查,汇编濒危物种名录,制定拯救保护计划,根据物种濒危程度,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第二,人工饲养和繁殖濒危野生动植物,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建立野生动物库,并在适当时机恢复其野生种群。

(五)国际合作途径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全球性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是当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又一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第一,生物多样性衰竭所产生的恶果,带来的灾害,往往是全球性的;其次,某些生物资源的存在不受国界的;第三,有些生物资源则属各国共有。通过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而且可促进相关科学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是人类的重大损失。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它关系到全球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多保护一个物种,就是为人类多留一份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做一份贡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高春峰、王全喜.论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及可行性.林业科技情报.2007039期

[2].陈宜瑜主编.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陈昌笃.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暨第二界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1996.

[4]. 王献溥 刘玉凯 编著.1994.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 林育真 主编.2005.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6]. 谢国文, 颜亨梅, 张文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