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9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6·天津)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需用高倍镜观察,除了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外,还必须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故A项错误;由甲到乙可以表示紫色洋葱磷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时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由乙到丙可以表示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在吸水时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故B项正确;据图可知,乙所示细胞质壁分离程度比甲大,说明乙细胞失水较多,所以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项错误;由乙转变为丙是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结果,该过程中虽然是细胞总体上表现为吸水,但也有水分从胞内扩散到胞外,只是相同时间内由胞外扩散到胞内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胞内扩散到胞外的水分子数,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6·课标全国卷Ⅰ)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 离子泵通过消耗ATP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一般为逆浓度进行,故A、B选项错误。主动运输速率受ATP供应和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的,C选项中,CO中毒会导致供氧不足,进而导致细胞呼吸作用速率下降,ATP供应减少,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C选项正确。D选项中,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3.(2016·课标全国卷Ⅰ)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测定酶活性实验操作中,体积最大的物质一般最先加入;对反应条件最敏感的试剂一般最后加入。故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底物,最后加入酶,然后立即混匀保温,并开始计时。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4.(2016·南阳月考)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分解为CO2和H2O
B.有氧呼吸过程中,O2和H2O的利用不在同一阶段
C.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减弱
D.等质量脂肪和糖类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与吸收O2的比值前者高
解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人线粒体分解为CO2和H2O,A项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H2O的利用在第二阶段、O2的利用在第一阶段,B项正确。剧烈运动时,有氧呼吸还是占大多数,但是有氧呼吸不足以供能,所以还有无氧呼吸参与,C项错误。等质量脂肪和糖类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与吸收O2的比值前者低,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南阳模拟)下图为绿色植物体内能量供应及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合成ATP的部位是在基粒类囊体薄膜上
B.②中的ATP用于还原三碳化合物(C3)
C.①、③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相同
D.④中能量的去向是用于耗能的生命活动
解析 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该阶段生成了ATP和[H],反应发生在基粒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将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B正确。①中合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光能,③中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C错误。ATP中的能量将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
答案 C
6.(2016·江苏)设置不同CO2浓度,分组光照培养蓝藻,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d3浓度相比,d1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光反应生成的[H]多
B.与d2浓度相比,d3浓度下单位时间内蓝藻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多
C.若d1、d2、d3浓度下蓝藻种群的K值分别为K1、K2、K3,则K1>K2>K3
D.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因此细胞内只有藻蓝素
解析 因为“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图可以看出,d1和d3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相等,而d1浓度下的呼吸速率高于d3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可推出d1浓度下的光合速率也高于d3浓度下的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内细胞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氢也较多,A项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d3浓度下的呼吸速率低于d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呼吸过程中产生的ATP也较少,B项错误。d2浓度下的总光合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输入的能量最多,K值也最大,C项错误。虽然蓝藻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包括藻蓝素、叶绿素等在内的多种光合色素,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7.(14分)(2016·新余模拟)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盐胁迫,植物表现为吸水困难、生理功能紊乱等。用600 mmol/L的NaCl溶液浇灌海滨锦葵幼苗来探究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盐胁迫的不同阶段,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不同,前期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C3生成速率__________;后期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影响了__________的生成进而影响暗反应。
(2)发生盐胁迫时,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在H+—ATP酶的作用下,以__________方式将进入细胞的Na+运进液泡,以降低细胞质Na+浓度;此外细胞质中还能产生并积累大量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__________,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解析 (1)观察分析上右图发现,在盐胁迫的初期,胞间CO2的浓度降低,推测由气孔关闭引起;在盐胁迫的后期,色素含量下降,进一步造成光反应减弱和[H]、ATP的生成速率下降,暗反应因原料供应不足被抑制。CO2的浓度降低导致C3的生成速率降低。(2)H+—ATP酶的功能是分解ATP释放能量,因此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在H+—ATP酶的作用下,以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的Na+运进液泡。细胞质中积累大量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提高渗透压,进而提高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答案 (1)气孔关闭导致胞间CO2 浓度降低(4分) 降低 色素含量降低 [H]、ATP
(2)主动运输 提高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8.(16分)(2016·课标全国卷Ⅱ)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曲线图显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40 ℃时产物浓度增加最快,说明酶的活性最高,而B组控制的温度是40 ℃。
(2)A组控制的温度是20 ℃。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因酶的活性增强,则A组酶催化反应速度会加快。
(3)对比分析图示中的3条曲线可推知,在时间t2时,C组的酶在60 ℃条件下已经失活,所以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t3时,C组产物的总量不会明显增加。
(4)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答案 (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专一性
9.(11分)(2016·福建联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率领的科研团队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药用成分,它能有效地杀死导致疟疾的元凶—疟原虫。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生物,它与大肠杆菌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青蒿素治疗疟原虫的的原理是: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与疟原虫细胞膜表面蛋白结合干扰其蛋白的功能,使细胞膜失去__________的功能,从而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以与血红素产生烷化反应,组成“血红素—青蒿素合成物”干扰疟原虫代谢,其中的血红素位于血红蛋白内,血红蛋白的必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
(2)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充足二氧化碳条件下测得的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当光照强度达到b点时,突然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C3的含量将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bc点之间,影响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温度(℃) | 27 | 28 | 29 | 30 |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 -1 | -2 | -3 | -4 |
光照后比暗处理前增加(mg) | +3 | +3 | +3 | +1 |
①在a点的光照条件下,青蒿叶片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
②若叶片增、减的都是葡萄糖的质量,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产生氧气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组叶片。
解析 (1)疟原虫为真核细胞,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疟原虫与大肠杆菌的主要区别是疟原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营养物质的吸收被干扰”反映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受影响。(2)数据是在充足二氧化碳条件下测得的,因此二氧化碳浓度不是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因素。bc点之间,随光照强度的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加,说明bc点之间,影响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3)a点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青蒿叶片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产生氧气的量代表真光合作用,其计算公式为:叶绿体产生氧气的量=光照后比暗处理前增加量+暗处理后质量变化×2(绝对值)。根据公式计算出第三、第四两组的真光合速率最大。
答案 (1)疟原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答有无核膜或无核膜不给分)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H、O、N、Fe
(2)基本不变 (2分) 光照强度(2分)
(3)①细胞质基质、线粒体(2分) ②三、四(少答一个不给分)(2分)
10.(13分)(2016·课标全国卷Ⅰ)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因子是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 (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
解析 (1) 甲组在a点条件下,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继续增加,故光合作用的因子主要是光照强度。(2) 甲组在b点条件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因子,要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则需增加光合作用原料。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O2是光合作用产物,故应该增加CO2浓度。(3) 个体的表现型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若乙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受遗传因素影响,则在甲组的光照条件下,乙组的子代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情况应与甲组不同。此与题干矛盾,排除遗传因素影响,故乙组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仅受环境因素影响,不可遗传。
答案 (1) 主要是光照强度(4分)
(2) CO2浓度(4分)
(3) 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5分)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