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八年级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环保教案
2025-09-25 17:59:55 责编:小OO
文档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案

教者    黄松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也知道有些声音听起来使人心情舒畅,有些声音却使人烦躁,令人讨厌,同时也认识到有些声音对人有一定的危害,如放鞭炮或打雷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为本节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学习树立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录音机、虚拟示波器

学生用: 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教师用录音机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并提问:

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用实验进一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学生敲桌子等。

问题2:声音从录音机发出是如何传播到你们耳中的?请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

1、你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通过气体介质传播。

2、池塘里的鱼被岸上说话的人吓跑了!液体介质传播。

3、用“土电话”交流谈话。固体介质传播。

引入新课:

教师用录音机播放工厂里用电锯锯钢筋的声音。很多学生不自主地捂住耳朵,然后由此引入课题:刚才那优美的音乐你们很喜欢,而现在杂乱的声音则令你们心烦意乱,不愿意听。那么,这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我们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或者减弱它呢?

新课讲授:

1、噪声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示波器让学生观察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

让学生讨论并举例出这类噪声。

教师从环境保护角度进一步扩展噪声的含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噪声并举例。

教师进一步总结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来源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产生和来源我们已经知道了,噪声有大小之分,应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阅读后提请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噪声有什么危害,并总结出来。

4、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噪声对我们危害很大,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减弱或控制噪声呢?请同学们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探究一下。

学生用桌面上的器材: 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开始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教师请各组说出探究结果,综合并总结出噪声控制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学生观察书本P 26图1.4-4,讨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学生讨论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教师介绍我过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

(四)、效果检测

我们学校里面的噪声来源都有那些?我们应该怎样减弱或控制这些噪声?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设计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所举例都源于生活,探究所用的器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物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和我们现代的生活密切相关,缩短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恐惧感,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设计中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习多样化,教学设计中多处采用学生带问题自己阅读和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互相讨论进行探究,形成感性认识,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从而形成理性知识。

3、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定教。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了人耳听声的原理,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危害,由此展开教学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4、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上把教师演示探究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得出方法和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5、不足:设计上虽然教学重点突出,但教学难点上仍然难突破,对结合实际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