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行道及附属设施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025-09-25 18:00:10 责编:小OO
文档
人行道及附属设施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人行道铺设

1、沉陷开裂

⑴ 现象

预制人行道板铺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有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陷、开裂。现浇人行道铺面,也会产生局部沉陷、开裂,但比预制板数量为少。

⑵ 原因分析

a、预制人行道板铺面基础强度不足是产生沉陷、开裂的主要原因。在土基上设置5~10m黄砂、石屑或煤渣,作为承重层,强度明显不足。

b、由于人行道上各种管线的敷设和人行道宽度狭小,使土基和基层难以有效压实,导致日后发生沉陷。

c、预制板间接缝无防水功能,雨水下渗和冲刷,使垫层流失,铺面沉陷、开裂。

d、人行道上违章停车是造成人行道损坏的外在重要原因。

⑶ 预防措施

a、加强基础,提高基础材料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可用10~15cm石灰粉煤灰粒料作基础,再以砂(石屑)、或干水泥砂、砂浆作垫层,在其上铺设人行道预制板。

b、严格遵循先管线、后土基、基础、再作铺面的顺序施工。对土基及基础进行有效压实,必须满足设计压实度要求。在碾压困难的地段可采用混凝土基层。

c、人行道铺面的施工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技术规程。

d、人行道铺面有临时停车需要时,铺面结构厚度应适应当增加。

⑷ 治理方法

人行道铺面沉陷或开裂的地方应予翻挖,重作基层或垫层,调换破损的人行道板或浇筑新的混凝土铺面。

2、铺面板松动冒浆

⑴ 现象

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时,出现板块翘动、不稳,雨后冒浆溅水。这种现象在彩色人行道板中,甚为常见,普通混凝土预制板中,亦时有发现。

⑵ 原因分析

a、彩色人行道铺面板与基础之间的粘结层、未采用水泥砂浆,而用黄砂或石屑替代,使上下层间失去粘结;铺设面板时,水泥砂浆过干、过湿或已初凝,影响上下层粘结,也会使人行道铺面板松动。

b、用细粒混凝土作为粘结层,而铺面板未适量敲振,使其密贴;铺设面板时,面板与基础湿润不够,过于干燥,影响粘结力,造成松动、冒浆。

c、普通混凝土预制板下的垫层流失或走动,使面板翘动,而后冒浆。

⑶ 预防措施

a、严格遵守施工工艺规程,精心施工,确保砂浆粘结层和面板的施工质量。做到“砂浆准确配比,面板坐浆敲振”。

b、砂浆要作到随拌、随用、随铺,防止时间过长,使砂浆凝结或流动性不够,以确保面板平整密贴,与基层有良好的粘结。

c、采用水泥砂浆作为粘结层的人行道铺面,要注意成品保护,刚刚完成的人行道铺面上,禁止行人或车辆行走,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使用。

d、普通混凝土板的基础要平整、密实,垫层厚度要均匀。垫层可采用石屑。其抗冲刷性较黄砂为好。

⑷ 治理方法

翻掉松动的铺面砖。凿去1~2cm的粘结层,重心铺以砂浆与铺面板;若采用找平层直铺预制板的,可见垫层清除或补充,整平后重铺。

3、彩色铺面板褪色

⑴ 现象

彩色铺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面层褪色,鲜艳程度不一,有明显的磨耗痕迹,影响美观,降低寿命。

⑵ 原因分析

a、彩色面板表面应是1.5~2.0cm彩色混凝土,下面为素色混凝土。但有的产品,只是在混凝土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彩色水泥浆或在混凝土初凝前洒些彩色颜料粉。这类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经不起磨耗,很快显现底色,降低了彩度和明度。

b、无机颜料本身不易退色,但其与胶结料粘结的好坏,会影响色泽。由于彩色混凝土强度低,不耐磨耗而褪色。

c、铺面被泥、灰污染,特别是酸碱性的物质,腐蚀性更大,易使铺面褪色。

⑶ 防治措施

a、加强对彩色面板成品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规定要求加工生产,确保1.5~2.0cm彩色混凝土的厚度。

b、必须保证彩色混凝土的强度,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成品采购应选择有信誉、质量有保证的产品。

c、经常清扫,保持铺面板洁净。

4、现浇混凝土铺面拱胀

⑴ 现象

现浇混凝土人行道铺面沿纵向呈拱状隆起,严重时发生断裂,影响人行道正常使用。此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夏季高温期间。

⑵ 原因分析

a、低温季节竣工的人行道铺面工程未设胀缝或胀缝数量不足。

b、胀缝被异物堵塞,阻碍混凝土的伸胀,提高了热胀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铺面失稳,发生拱胀。

c、施工季节气温越低、胀缝间距越长、厚度越薄,上下层间越光滑,越易失稳。

⑶ 防治措施

a、较低温度下竣工的人行道应设置胀缝,胀缝间距可参考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宜选较小值;或设置多贯穿板厚的缩缝,代替胀缝。

b、胀缝内的异物应彻底清除,填塞适用的填缝料。

c、重视胀缩缝的日常养护,防止阻塞,影响有效胀缩。

5、预制板尺寸偏差大

⑴ 现象

人行道铺面板的的平面尺寸和厚度的偏差超过标准,使铺面板纵、横向不齐,纵、横缝宽度不一,呈无规则的错位状态。

⑵ 原因分析

制造预制板的模板磨损与变形是尺寸偏差超标的主要原因。

⑶ 防治措施

a、应使用优质钢制模板,其材质与规格应符合标准要求,不宜采用木模、及塑模类模板。

b、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成品质量验收,杜绝不合格产品用于工程上。

6、铺面纵横线不顺

⑴ 现象

人行道铺面板纵向不成列,横向不成行,缝宽不统一,影响美观。

⑵ 原因分析

a、预制板平面尺寸偏差大。

b、施工要求不严,操作不认真。

⑶ 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预制板成品质量,有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b、放线复核应准确,严格施工管理,坚持工程质量标准。

⑷ 治理方法

由于预制成品尺寸偏差大引起的线形不顺,应按原结构调换合格的产品;因施工操作马虎未达到顺直要求者,可利用原预制品重新铺设。

7、铺面与构筑物衔接不顺

⑴ 现象

人行道范围内各种公用设施的检查井、开关、阀门等构筑物高出人行道面或低于人行道面,给行人带了不便,有时造成伤害,甚至引起法律纠纷。

⑵ 原因分析

a、施工时不重视,发现问题未及时解决。

b、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协调不够,高程不统一,造成衔接不顺。

⑶ 预防措施

a、市政、公用等设施的主管部门应进行有效协调,保证各项设施高程统一。

b、分期实施的各种设施应惯彻“后施工者接顺”的原则,避免构筑物与人行道衔接不顺的现象发生。

⑷ 治理方法

a、对于影响行人通行的高出地面的构筑物应降低高程,保证平顺。

b、对于不可降低的构筑物可将人行道铺面抬高,予以接顺。

c、构筑物不能降低、人行道不能抬高时可将高出的构筑物以缓坡与人行道接顺,或者将高出的构筑物扩大升高,使行人及时发现和避开。

8、铺面灌缝不饱满

⑴ 现象

铺面板间的接缝。中,黄砂、石屑或煤渣等填充料塞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填充料,导致人铺面板松动。

⑵ 原因分析

a、扫缝填料不足,扫缝不认真,造成灌缝不满。

b、填料粒径大,容易堵塞缝隙,影响灌缝密实性。施工时看上去满了,过一段时间下沉后又呈未满状态。

c、雨水冲刷,使填料流失,造成灌缝不满。

⑶ 预防措施

a、重视填缝工序,确保所需工日和填料数量,作到认真灌缝、扫缝。

b、灌缝填料粒径要与缝隙宽度相应,避免上满下空。联锁板扫缝后可进行轻碾,以利锁结。填料粒径一般应小于5mm,并有一定的级配要求。

⑷ 治理方法

加强养护,及时补充填料。

9、出入口处衔接不顺

⑴ 现象

人行道出入口高差太大,斜坡太陡,行人不便,非机动车通行困难。

⑵ 原因分析

a、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方便。出入口应尽量缩小与人行道的高差,力求用纵横向缓坡连接。

b、在施工上尽量做到接顺、接平。

10、铺面积水

⑴ 现象

人行道铺面排水不畅,雨后积水,影响行人通行、安全和景观。

⑵ 原因分析

a、人行道铺面沉陷。

b、人行道铺面纵横坡超标。

c、人行道铺面低于侧石顶面,影响排水畅通。

⑶ 防治措施

a、人行基础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实度,以减少人行道铺面日后沉陷。

b、应保证有合适的人行道铺面纵坡和横坡。

c、保证人行道铺面达到高出侧石0.5cm的设计要求,以利排水。

二、侧缘石

1、侧缘石线型不顺

⑴ 现象

侧缘石该直不直,该弯顺处不弯顺,看上去不协调,不美观。

⑵ 原因分析

侧缘石线型不好,完全是由施工不当造成的,多数量是放样拉线不准,施工时又未进行调整。

⑶ 防治措施

必须精心施工,坚持拉线定位,放样施工,直线段可采用定桩拉线,弯道处应坚持“多放心,反复看”的原则,放样满意后再浇捣基础急坞膀混凝土,以保证侧缘石线形直顺。

2、缘石坡度不顺

⑴ 现象

平原地区的城市道路,地面自然坡度很小,为了有利排水,缘石设置挑落水点(纵坡)以提高其排水能力。挑落水点位置不准,不仅坡度不顺,个别会出现倒落水现象,影响路面排水,造成边缘积水。

⑵ 原因分析

道路缘石坡度有较严格的要求,缘石坡度不顺多数是因为施工人员未放样或放样不真造成的,由于反复变坡,且挑、落水点位置及高程常按标准图施工,故易疏远,造成缘石坡度不准、不顺。

⑶ 防治措施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施工交底要详细,一般落水点高低3cm,挑水点标高高3cm,挑水点的位置通常在二个落水点中间。每个操作者都应掌握这个原理,认真执行,以保证缘石坡度平顺。侧石一般是平坡,有纵坡地段缘石不另设挑落水点。

3、转角处侧缘石、人行道铺面衔接不顺

⑴ 现象

城市交叉口处侧缘石及人行道铺面,弯道不和顺,有很多折线(侧缘石)、无规律的三角(人行道铺面补缝)组成,外表不美观。

⑵ 原因分析

由于各交叉口转弯半径不同,没有能满足需要的特殊规格的预制品(侧缘石、人行预制板)供应,安装时又比较草率,形成了不和顺的交叉口设施。

⑶ 防治措施

交叉口处的侧缘石和人行道铺面最好采用现场浇筑,按图纸放样、施工。铺面可以是素色(即素素混凝土),亦可以是彩色。如果是预制按装,则宜定制加工或按标准定型生产,供设计、施工应用。

4、侧缘石色差大

⑴ 现象

颜色不一,色差明显,影响工程外观质量。

⑵ 原因分析

不同厂家不同品种与标号的水泥、不同的砂石料与配合比生产的侧缘石,是形成色差的主要原因。

⑶ 防治措施

a、侧缘石成品应由一二家厂生产,避免多家供应,供应商应使原材料色泽与配合比尽可能保持稳定。

b、对于铺设侧缘石线路较长的工程,可将颜色相近的成品放在一个区域内使用,使其颜色较为接近,减轻色差。

三、路面排水设施

1、路边积水

⑴ 现象

路边小雨积水,大雨流水不快,严重时从挑水点到落水点(进水口)处都有积水,给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运行带来不便。

⑵ 原因分析

a、收水井或支管被垃圾堵塞,流速减慢,路面水难以及时排走,或者比分支管、收水井,完全堵塞,造成积水。

b、由于施工原因,挑落水点高程错误,支管倒落水,以及收水井偏高比周围高,引起路边积水。

⑶ 预防措施

a、加强施工放样复核,加强施工质量检查,将挑落水点高程错误、收水井偏高等病害,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及时纠正。

b、加强养护管理,消除垃圾、防止堵塞,保证管道畅通。

⑷ 治理方法

a、收水井或支管被堵塞可将收水井井蓖翻开,清除收水井和支管中的堵塞物。

b、收水井标高比周围路面高,应翻开井蓖,取下井座,将收水井墙身降至正确位置,重心恢复井索、井蓖位置。

2、收水井抹面空鼓 

⑴ 现象

用小锤轻敲收水井侧墙,会听到空鼓声音;侧墙处有明显裂缝,阴角处有渗水。

⑵ 原因分析

a、砂浆强度等级太高。

b、抹面时砖墙未浇水或浇水不足,养护不及时都会出现空鼓、裂缝情况。

c、砌砖灰浆不饱满,砖缝过大,外粉刷不当都会出现阴角渗水现象。

⑶ 预防措施

a、严格控制砂浆中水泥用量,通常水泥:黄砂为1:2,水泥为425号,不要用高强度等级水泥配制砂浆,抹面厚度一般为15mm。施工时应先刮糙打底(10mm),后抹平(5mm)。

b、加强浇水、养护,避免空鼓现象发生。

c、砌渣灰浆饱满,确保外粉刷质量,避免阴角渗水。

3、连管堵塞开裂

⑴ 现象

下雨时局部路段排水不畅,收水井处积水很深,多数是由于支管堵塞,或者开裂引起。

⑵ 原因

a、支管堵塞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沉陷,管口抹带不牢、管节脱离造成的。

b、支管复土太浅,经车辆或施工机具碾压后,管节破损。

c、管材本身强度不够,造成管节破坏。

d、支管的堵塞多数是不文明施工所致,如泥浆排入管道,临时筑坝未拆除。施工结束时封头未开等。

⑶ 防治措施

a、施工前结合地管线的实际情况,仔细审核图纸的标高、管线平面、立面位置,各管线施工期间是否有干扰,从而制定合理施工方案,并加强质量管理。如支管复土太浅,应将管道用混凝土包裹、加固,防止损坏。

b、严格施工程序,管道封堵与开封必须做好记录,并加强检查。

c、讲究文明施工,严禁泥浆排入管道,防止堵物流入管中。

d、加强日常养护,确保管道畅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