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2025-09-25 17:57:47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一、资本市场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09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18家,已是1990年的118.7倍。据中国统计,目前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有1050家,仅发行B股的24家,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共66家,仅发行H股的39家,同时发行A、H股的27家。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45794.37亿元,流通市值为15063.82亿元。全年期货市场交易总量超过13.亿元,约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的1/3。 

    (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 

    2008年市场融资3396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5家,其中中小企业69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资本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年171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3273亿元,每股收益增加75%。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4年以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然而在2006年宏观经济续写“中国奇迹”、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的情况下,股票融资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5.6%,较上年提高2.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99提高到20:80,实现了跨跃式进步。

    (四)主流公司回归A股市场势头强劲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掀起了大蓝筹股的回归浪潮,2008年,交通银行、中国神华等在H股市场上市的优质超级蓝筹股陆续回归A股市场,为A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渐显现 

    2007年、2008年股票市值分别占当年GDP的43%和130%,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截至2008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15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有待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结构有待完善 

    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也有待发展,体现在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狭小。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投资的机构化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二)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还未形成,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仍然采用高度依赖行政审批的核准制和额度制,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交易机制有待完善且交易成本较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套利机制,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登记结算的法规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三)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内部治理和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决策机制不协调,存在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干预经理层,直接控制上市公司事务甚至操纵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缺失。四是市场筛选机制有待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主体的守法和诚信意识淡薄,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中的违规违法现象屡出不尽。 

    (四)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较弱 

     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中国现有证券公司的规模仍然普遍较小,核心竞争力较低,大部分证券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对客户和产品服务缺乏分层和多样化服务。赢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够,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大部分证券公司尚未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五)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比例偏高,投资者持股时间短,交易较为频繁。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短期投资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不足,基金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制约基金业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各种类型的集合型投资计划监管规则不统一,非公募型投资基金发展不规范,二级市场非公募基金的发展长期处于灰色地带。 

  (六)法律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监管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从监管看,目前过于依赖行政监管的局面已经明显不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监管工作的效率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协调机制,执法有效性应进一步完善,当前自律组织功能尚不健全,自律监管过弱,股权文化和诚信环境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

(一)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80~1985年)、初步发展(1986~1994年)、整治发展(1995~2000年)、快速发展(2001~2003年)。中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1)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金融机构票据承兑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5年的865亿元增至2003年的12776亿元,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1412亿元增加到43388亿元,分别增长13.8倍和29.7倍。同期,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695亿元增加到 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由547亿元增加到8167亿元,分别增长3.7倍和13.9倍。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2)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介入票据市场;票据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票据周转次数增加,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票据市场;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促进了票据市场的繁荣。(3)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商业票据市场。近年来,央行积极采取措施,选择并推动了一部分业务基础好、辐射能力强、金融机构集中的中心城市,加快商业票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据《市场报》对重庆、上海、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9个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的统计数字显示,9个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所占全国的比重逐年增长,中心城市的商业汇票业务不仅在全国的占比高、增长平稳,而且操作规范,票据的背书转让比例、信用支付和融资功能,大大高于全国其它地区。 但是目前,各区域性票据市场所流转的商业票据大多由区域内的商业机构所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的业务主体也多来自于同一区域的金融机构,各区域性票据市场之间既没有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鉴证机制,也缺乏跨区域的票据贴现及转贴现的专业组织。从金融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完整、健康的票据市场必须同时拥有一个充分有序的一级市场 (主要涉及票据的签发和承兑)和一个灵活便捷的二级市场(主要涉及票据的贴现和流转),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但是在我国目前这种分割断裂的市场格局下,票据的签发、承兑、背书、转让都只具有局部性意义,无法就此衍生出一个“进入充分、退出便捷、完整有效”的全局性票据市场交易网络。(4)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据《产业信息报》统计,2006年央行全年累计实现交易2031亿元,比2005年增长23.6%;票据日均余额278亿元,同比增长82.1%,并且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资产;全年实现拨备前利润1亿元,人均创利198万元。除了工行这样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

(二)结构分析:1、票据市场产品结构分析。目前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的比重又高达87%,商业承兑汇票所占比重仅为13%。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金融机构防范票据风险,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2、票据市场行际结构分析。2003年,全国票据市场各参的市场占比已悄然发生变化,各家银行在票据市场定位上出现新的演变。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对票据业务的高度重视与与重大投入,已逐步占据了票据转贴现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一些规模较小、资金成本偏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争取更高的利润率,主要直贴业务。这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票据市场的重新定位使票据业务专营化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8月23日以来,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由于经济总体形势继续向好、市场资金趋紧等因素,众多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困难,纷纷变现手持的票据,导致其在票据市场中的占比迅速下降。

3、票据市场与货币市场比例分析。据统计分析,到2000年末,我国票据交易量占货币市场交易量的比重不到30%,而在票据市场发达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票据交易量就占到货币市场交易量的60%。

4、票据市场与信贷市场比例分析。票据市场发展的早期,票据融资在各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很低。但近年来,票据资产占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0.61%上升到2002年末的5.6%,今年6月末更是达到6.1%的水平,且仍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票据融资余额与期贷款余额之比由2000年的1:38上升到2002年的1:10。信贷资产票据化、证券化现象已经客观普遍存在,价格差异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从企业角度看,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成本核算的精细化,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的资金营运,注重资金成本。贷款价格与票据贴现价格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企业重新选择融资方式,导致票据融资逐步取代短期资金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用低收益的票据资产取代高收益的信贷资产乃不得已而为之,两者的相互替代要取决于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竞争态势。实际上,金融产品属于无差异产品,低价产品替代高价产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票据市场与信贷市场的相互替代程度反映了金融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票据市场将继续快速膨胀,并逐步替代一部分短期信贷市场。长远来看,票据融资的发展,将促使银行信贷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加速形成市场直接融资的新格局。

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1)法律性质不同:股票是所有权证书,股东在法律上享有特定财产权即股权,股票持有者是公司所有者;债券是一种债权凭证,债券持有人与债券发行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2)收益的风险与方式不同:除优先股外,股票没有固定的利息,投资者的收益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只有公司在盈利后才能分取利息和红利,风险比较大;而公司债券则有固定的利息率,无司是否盈利,均须向债券持有人支付约定的利息。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债券的利息从税前利润中支付。

3)期限不同。购买股票是一种永久性投资,股东不得要求公司返还本金,它不存在到期日;而公司债券则有一定的清偿期,届时公司必须返还本金。

4)发行主体不同:作为筹资手段,无论是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还是企业,都可以发行债券,而股票只能是股份制企业才可以发行。

5)发行目的不同:公司发行股票是为了筹措自有资金,所筹款项无须归还,可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或其它长期投资,其资金列入公司净资产即股东权益,而公司发行债劵是为了增加营运资金或流动资金,所筹款项列入公司负债。

6)法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股票的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是组成公司的成员,有权参加股东大会并进行投票,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有权分享股利和剩余财产分配,但同时在自己股份内承担风险责任,具有有限清偿责任;而公司债券的持有人是公司的局外人,仅仅是公司的债权人,有权按照约定期限取得利息,收回本金,但无参与公司经营的法定权利,也无权分享公司剩余财产,但在公司清算时,有权比公司股东优先得到债务清偿。债券持有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