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与练精编(增订版)
编者的话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更好地与初中语文衔接,从一年级开始编入一些文言文,虽是很简单的文言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为帮助小学生和家长学好文言文,编者把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文言文全部收集在一起,每篇都给与详尽的注释,并且全部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有的课文还附有练习题,增订版中对原来的一些注释进行修订,增加了常见的成语故事文言原文,还增加一些重点中学小升初文言阅读题和七年级上学期一些文言阅读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钻研。本材料希望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部编教材课本中的文言文
一年级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
《人之初》节选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性:本性、秉性。习:习性。苟:假如、如果。乃迁:乃:于是、就。迁:改变。宜:应该、合适。琢:雕琢、打磨。
翻译: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二年级
弟子规(节选)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置污秽。
惟⑪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⑫。
若⑬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⑭。
注释: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是一部蒙学经典。冠:帽子。纽:纽扣。结:扣好。履:鞋子。俱:全、都。紧切:牢牢系好。置:放置。定位:固定的位置。顿:放置、安置。污秽:脏。若:如果。⑪惟:只有。⑫励:勉励。⑬若:如果。⑭戚:悲戚、难过。
翻译:
帽子要戴正,衣纽要扣好,袜子穿好鞋带要绑紧。帽子衣服有一定的位置,不可随意摆放,以免沾染灰尘。只有品德、学问、才艺,有不如人的地方,要加紧努力赶上。 至於衣服、饮食等物质享受,不如别人,不必忧虑悲伤。
三年级
(一)破瓮救友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破瓮救友》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于:在。庭:庭院。瓮:大缸,盛物的淘器。皆:都、全。弃:抛弃、舍去。去:离开。持:拿。迸:涌出。
翻译: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讲析:
这个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遇事沉着冷静。
(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⑪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
者:……的人,这里指耕田的农民。株:露出地面的树根。走:跑。颈:脖子。因:于是、就。释:放下。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冀:希望。复:再。身:自己。⑪为:wèi,被,表被动。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讲析: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2)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3)冀复得兔 冀: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年级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北山经》)
注释: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又称“神农氏”。曰:叫,叫做。于:在。溺:淹没在水里。故:所以。之:的。以:用、用来。堙:yīn,填塞。
翻译: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的树木、石块,用来填塞到东海。
讲析:这篇神话传说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艰韧毅力和美好愿望。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名曰女娃 ( ) 故为精卫( )
常衔西山之木石 ( ) 以堙于东海( )
2.翻译下列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二)王戎识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王戎识道旁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王戎西晋琅玡(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尝:曾经。诸:众多。折枝:压弯树枝。竞:争着。走:跑。唯:只、只有。而:却、可是。子:果实 果子 李子。此:这。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练习: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取之信然。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囊萤夜读①
胤恭勤不倦②,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④焉
注释:
1选自《晋书 车胤传》。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②胤yin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恭:谨慎的意思。③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④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翻译: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四)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⑪卒⑫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成:完成。去:离开。是:这。逢:遇到、碰上。媪:ǎo:老妇人的统称。方:正在。欲:想要。感:被……感动。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所感动。⑪卒:完成学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简析:
本文告诉我们,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未成,弃去 逢老媪方铁杵
太白感其意 ④还卒业
五年级
(一)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注释:
本文的作者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智:聪明智慧。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伏流:水流地下。鹰隼试翼,风尘吸张: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隼:一种凶猛的鸟。翕张:一合一张。翕:读xī。矞(yù玉)矞皇皇:形容艳丽。司马光集注引陆绩曰:“矞皇,休美貌。”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宝剑在磨刀石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干将:古剑名,后泛指宝剑。发硎(xíng刑):刀刃新磨。硎,磨刀石。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少年中国如苍天之大,如地之广阔。戴:顶着。履:踩踏。八荒:八方荒远之地。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翻译: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我国家就,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简析:
《少年中国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二) 古人谈读书(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释:
敏:聪敏。而:且、并且、而且。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通“智”,智慧。识:zhì,记住。厌:满足。诲:教诲。《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翻译:
聪敏又爱好学习,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人不知道疲倦。
练习: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不耻下问( )
2是知也( )
3学而不厌( )
2.填空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书要三到(古人谈读书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尝:曾经。谓:说。既:已经。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亦:也。急:紧迫,要紧。岂:难道。乎:语气词,意为“吗”
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四)读书要有志、识、恒(古人谈读书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本文选自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1]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士人:读书人。志:志向。识:见识。恒:恒心。下流:下等、劣等。尽:尽头、止境。窥:观、看。
翻译: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自己的地位低贱;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做成不了的事情。这三条件缺一不可。
(五)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⑪也。众皆笑之。夫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者:的人。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莫: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锋利。或:有人。以:用。弗:不 。⑪应:回答。⑫夫:句首语气,表议论,不翻译。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六)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⑪闻⑫孔雀是夫子⑬家禽。
注释: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甚:很,非常。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诣:拜访,拜见乃:就;于是。设:摆放,摆设。以:来。示:给……看曰:说。⑪未:没有。⑫闻:听说。⑬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简析:
本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六年级
(一)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④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⑤,钟子期曰:“善哉⑥乎鼓琴,魏巍⑦乎⑧若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⑩兮若流水!”伯牙所念⑪,钟子期必⑫得之⑬。子期死,伯牙谓⑭世再无知音⑮,乃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⑰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善 :擅长,善于。鼓:弹奏。④听:倾听。⑤方:才。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⑥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⑦魏巍:高⑧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⑨若 :像……一样。⑩少选:一会儿。洋洋:广大。⑪念 :心里所想的。⑫必 :一定,必定。⑬之:他。⑭谓 :认为,以为。⑮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⑯乃 :就。⑰复:再,又。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刚刚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过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练习:
1.本文选自《 》,相传为 时期 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伯牙善鼓琴( ) 峨峨兮若泰山( )
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
乃援琴而鼓之( )
3.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文中伯牙的“善弹琴”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析:
一方面伯牙能把自己的情怀准确地寄托于琴音中,大雨,山崩的声音十分传神,琴技炉火纯青。另一方面钟子期能准确的了解伯牙心意,除了因为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外,同时也能看出伯牙的琴技高超。
(二)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②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④所爱,锦囊玉轴⑤,常以自随。
一日曝⑥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⑦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⑧入两股⑨间。今乃掉⑩尾而斗,谬⑪矣!”处士笑而然之⑫。古语有云⑬:“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⑭。”不可改也。
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②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好:喜欢。③宝:珍藏。④尤:特别。⑤锦囊玉轴:用玉作画轴,用锦囊装起来。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⑥曝:晒。⑦拊(fǔ)掌:拍手。⑧搐(chù):抽缩。⑨股:大腿。⑩掉尾:翘起尾巴。掉:摆动,摇。⑪谬(miù):错误。牧童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⑬云:说。⑭婢(bì):女佣人。
翻译: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将书画摊开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启示:
此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三)学弈①
弈秋②,通国③之善④弈者也。使⑤弈秋诲⑥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⑧有鸿鹄⑨将至,思⑩援⑪弓缴⑫而射之。虽与之俱学⑬,弗若之⑭矣⑮。为是⑯其智弗若与⑰?曰:非然⑱也。
注释: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弈:围棋。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通国:全国。通:整个,全部。④善:善于,擅长做…的人。⑤使:让。⑥诲:教导。⑦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⑧以为:认为,觉得。⑨鸿鹄(hú):天鹅。⑩思:想。⑪援:拿起。⑫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收回。代箭。⑬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一起学习。俱:一起。⑭弗若之:不如他。⑮矣:语气助词,了。⑯为是:因为是。⑰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反问。⑱非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四)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②游③,见④两小儿辩斗⑤日,问其⑥故⑦。
一儿曰:“我以⑧日始出时去⑨人近,而日中⑩时远也。”
一儿曰:“吾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⑪,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⑫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⑬,及其日中如探汤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⑮也。
两小儿笑⑯曰:“孰⑰为⑱汝⑲多知⑳乎?”
注释:
本文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②东:东方。③游:游历、游学。④见:看见。⑤辩斗:辩论,争论。辩:争。⑥其:代词,他们。⑦故:缘故,原因。⑧以:认为。⑨去:离;距离。⑩日中:正午。⑪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⑫及:到,到了。此不为:这不是。为:是。⑬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cāng):寒凉。⑭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⑮决:判断、决断,判定。⑯笑:在这里不是嘲笑的意思,而是采用反问的句式突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⑰孰(shú):谁。⑱为:同“谓”,说,认为。⑲汝(rǔ):你。⑳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一词多义
1 其:
⑴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⑵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问其故。
2为:
⑴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⑵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今异义
⒈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⒉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⒊去:
古义:距离,离、相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⒋援:
古义:引,拉
今义:支援,帮助
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3分)
1问其故(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第二部分 小学生文言兴趣阅读讲与练
第一篇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翻译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2、长(zhǎng)——生长,成长。3、揠(yà)——拔。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5、谓:对…说6、其人——他家里的人。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10、往——去,到..去。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12、之: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14、耘苗:给苗锄草15、非徒——非但。徒,只是。16、益:好处。
文言文翻译:
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无论怎么做都对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对禾苗的成长)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苗助长》的启示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第二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
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第三篇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4)恐:恐惧;害怕。(5)暮:晚了,迟了。(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8)戏:戏弄(9)其:自己的。(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眼盲的臣子。(11)闻:听说。(12)阳:太阳的光亮。(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第四篇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节选自《杨时传》)
【注释】
(1)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2)潜心:用心专而深。(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6)寝门:内门。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2)德望日重:
(3)吾道南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请你用文中的具体文字说明杨时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真诚。(2)你能再说两个类似的故事吗?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第五篇 智子疑邻
作者: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宋:宋国。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筑:修。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客观分析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积极方面(富人角度)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消极方面(邻人角度)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
第六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翻译】:
评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第七篇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
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⑧愿: 希望。⑨得:得到。⑩资给:资助、供给。⑪遂:终于。⑫大学:大学问家。⑬偿:报酬。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第八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以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惧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练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 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 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九篇 画蛇添足
两汉: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楚有祠(祠:祭祀)者,赐其舍人(舍人:门客)卮(卮:酒杯)酒,舍人相 谓(谓:说) 曰:“数人饮 之(之:代词,代那杯酒)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省略了“大家”)画地为蛇,先成(成:完成,画完)者(者:代词,……的人)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引:用手拿)酒且(且:将要,就要)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为:做,此处译为“画”)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固:本来)无足,子(子:你)安能(安能:怎么能)为之足?”遂(遂:于是)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亡:丢失,失去)其酒。
练习,利用注释翻译全文
第十篇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1之,中道而反2,衣焦3不申4,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5,方6北7面而持其驾8,告臣曰:‘我欲之9楚。’臣曰:‘君之楚10,将11奚12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13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14者15善16。’此数者17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18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19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20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
1.闻:听说。2.反:通假字,同“返”,返回。3.衣焦:衣裳皱缩不平。4.申:伸展,舒展。后作“伸”。5.大行(hang):大路。6.方:正在。7.北:面向北方。8.持其驾:驾着他的车。9.之:动词,到……去。10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11.将:又。12奚:为何。13.用:费用,钱财。14.御:驾驭车马。15.者:…的人。16.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17.此数者:这几个条件。18.恃:依靠,依仗。19.广:使动用法,使……广大,扩展。20.犹:犹如,好像。
第十一篇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亡:( )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 )
2.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篇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语法讲座
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体就是“齐国”
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2、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
译文: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人物形象 :
晏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善于外交,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聪明机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想侮辱齐国,大度,知错能改。高傲自大。
第十三篇 叶公好龙
两汉:刘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翻译: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解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自读选文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
掩耳盗钟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选自《吕氏春秋》)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选自《初潭集》)
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选自《弘明集》)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驼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南昌折其髀。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破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选自《淮南子》)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选自《三国志》)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自《论语》)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方舆胜览》)
《论语》四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第三部分 重点中学小升初部分文言试题
及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测试中文言试题
(一)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然后能救其失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1)
(二)读书甜(4分)
张老七岁入私塾,先生就教他“三、百、千”和“四书”、“五经”,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他开始观察、认识世界。再大些,更好读书,一卷唐诗宋词爱不释手,掩卷常思“李杜”,写文章仿照“三苏”。他还自置“文房四宝”,学古人泼墨挥毫;曾意气风发,游览三山五岳……“梦少年,读书虽苦,但心里甜啊!”
1.填空:“更好读书”的“好”的读音,“四书”指的是 ,“三、百、千”中的“百”指的是《 》,它的前四个姓是 ,《浣溪沙》为“三苏”中的 所作;,《江畔独步寻花》为“李杜”中的 所写,“五岳之中的东岳”是指 ,张老读书的感受是 。
(三)学习之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中的“子”是指,他是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读,这段话出自《 》一书。你还记得这本书中关于学习的一句名言(7分)。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或句子的意思。(4分)
说 : 君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四)文言文(10分)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①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②其言,还卒业③。
【注释:①老妪:年老的妇人。② 感:这是个表被动的词,即被(她的话)感动。③卒业:学完了自己的学业。】
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2分)
(1)未成,弃去( ) (2)白问其故( )
2、翻译文言句。(2分)
白感其言,还卒业。
3、上面的文段讲的是【 】的故事。(填一个四字成语)(3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3分)参1.(1)离开 (2)原因;缘故
2、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返了回去学完了自己的学业。
3、铁杵磨针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体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要点即可)
(五)月攘一鸡(3+2+3)
今有人日提攘(rǎng)其部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己。”如知其非义,斯速己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
1.解释加点词语。
或告之日( ) 请损之( ) 月攘一鸡( )
2.翻译句子。
是非君子之道。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文言文试卷
一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
1.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划两处)(2分)
⑴左将 军 王 凝 之妻 也。
⑵琼 大 惊 即 以 其 言 应 诏 而 深 奇 爱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A.俄而雪骤( ) B.未若柳絮因风起( )
C.为魏郡太守( ) D.即以其言应诏(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②之③?”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④,岂⑤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⑥。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 ②焉:哪里。 ③之:到……去,往。 ④虽乐:虽然(在这里)很快乐 ⑤岂:难道。 ⑥强:强盛。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待君/久不至 B. 君与/家君期日中
C. 元方/入门不顾 D. 魏于是乎/始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尊君在不 ▲ ⑵相委而去 ▲
⑶元方入门不顾 ▲ ⑷天又雨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期日中 ②吾日三省吾身
B.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是日,饮酒乐
C.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吾与虞人期猎
D.①饮酒乐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乃往,身自罢之。
5.【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 ▲ 。【甲】【乙】两文共同提倡的美德是 ▲ (2分)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