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5.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6.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峥嵘( ) 百舸争流
携( ) 百侣曾游( ) 橘子洲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怅寥廓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漫江:击:
翔:霜天:
3.“看”字引出的意象有 、 、 、 、 、 。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
5.“怅”的原意是 ,这里用来表达 。
6.“沉浮”同 意思相近,这里指 。
三、课外拓展
(二)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10分)
附:参:
1、选择题
1.B点拨: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2.D、D
4.D点拨:“都分为上下阕”错。
5.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6.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1.沁qin,峥嵘zhēng rong,舸ɡě,携xie,侣lǚ ,橘jǘ,遒qiu , 遏e,
怅寥廓chanɡ liao kuo。
2.满江 鹰飞得矫健有力 鱼游得轻快自由 秋天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做此题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认为“漫江”就是“漫漫长江”,“霜天”就是“挂霜的天空”,“击”就是“击打”,“翔”就是“飞翔”。从上下文看,“漫江”当解为“满江”才合题意,“击”当解为鹰飞得矫健有力,“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才合情理。“万山红遍”指的是枫叶,枫叶经霜变红,自然在秋天,所以“霜天”即“秋天”。
3.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万类
点拨:此题考查上下文的关系。这一段文字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等景物。这些意象都是“看”的内容,也就是说,“看”与描写这些景物的文字是一种领起与被领起的关系。
4.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拨:此题考查对一段文字的总括能力。这段文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正是对上文“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活动情况的一个总括。它是总括句,自然也是中心句。
5.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查《辞源》,“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但是在这里,它不能作这样的解释。上文写到祖国的河山美丽可爱,可遭受战火的蹂躏,这自然引起诗人深深地思考,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恐怕无论哪一个热血男儿,都会激昂慷慨起来的。
6.升沉 盛衰
点拨:此题考查词语的同义现象和语境义。查《辞海》,“沉浮”有两义:①在水面上出没,②比喻盛衰、消长。前一问是从词语的本义上着眼,“沉浮”当与“升沉”“起落”意思相近。后一问是着眼于语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实际上是问“美丽的祖国,谁来掌握你的命运”。这样一来,“沉浮”一词是对“国家命运”而言,所以这个词用的应是它的比喻义。
三、课外拓展
1.月、咽、越、血
2.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3.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