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
2025-09-25 17:56:48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

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这一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的劳动过程,也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划分,是对同一劳动的不同分析。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劳动的两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力:通常也称劳动生产率,一般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个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

具体矛盾和抽象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个别劳动时间按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二节  货币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成了两级: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成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或在预付商品定金的过程中产生的提前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商品的价值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内在矛盾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

两个公式的区别:流通中的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目的 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当做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别:运动的内容、形式、目的和动机、限度不同。)

资本总公式:G—W—G’ 是任何资本共同或一般的运动公式。

Why:因为它在流通的形式上同样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概括地表明了各种资本形式的实质都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是从流通形式上表现出来的资本的一般公式。

资本公式的内在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一、“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二、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的所有者是完全自由的人

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三部分: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归根到底,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劳动过程

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2、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用C来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其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用v来表示。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划分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这一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  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也是价值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和绝对的规律:

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2、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方面;

3、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公式: 剩余价值率(m’)===

       资本家要提高剩余价值率,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提高生产技术)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主要剥削方法)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

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

3. 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不会增加新价值。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着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工资的现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

计件工资单位价格=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相对工资:是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

第四章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新特征:

1、用来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基础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占有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积累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技术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技术构成是价值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技术构成变化会导致价值构成的变化。

注意:并非价值构成的任何变化都是由技术构成的引起的。在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生产资料价值(或价格)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C/V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与积聚的关系: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的:1、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2、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

资本集中:把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具体形式:1、通过互相兼并和收购等,形成更大的资本;2、通过创办股份公司,把众多较小的资本联合成一个数额巨大的大资本。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和信用。

资本集中的经济意义:资本集中通过合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资本,使更大规模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关系:

联系: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

区别:

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受积累基金,它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它增长速度比较快。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统治关系的扩大,因此,财富和贫困的一起随着资本的积累发展起来。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差距的加大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严重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严重矛盾,最终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由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等成为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相对下降。后者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等方式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

第五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

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比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        

产业资本的本质特征:

产业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运用的资本,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循环的总公式

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G-W…P…W’-G’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P…W’—G’·G—W…P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W’—G’—W…P……W’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特点及片面性:

货币资本循环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生产资本循环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它的起点与终点既包括了预付资本的价值,也包括剩余价值。因此它是既包括预付资本的循环,也包括剩余价值循环的循环形式。商品资本的销售活动包含着社会上资本和收入在内的所有价值运动。因此,商品资本运动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最适当形式。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空间上的并存性:指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第二节  产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从预付资本形式开始,又回到预付资本形式为止,中间所经过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按和非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

根据资本在利用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资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2、周转时间不同。3、价值收回方式不同。4、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直接影响资本周转时间的因素

影响生产时间的因素:

1、产品生产的性质;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3、劳动者的技术和熟练程度;

4、生产要素组合及利用程度;

5、交通运输、仓储发达程度决定着生产要素储存时间的长短。

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

一类是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耗费的时间;这一类流通时间主要包括:

1、将产品从产地运往销地和将生产资料从购买地运往产品产地的时间。

2、商品储藏和保管的时间。

另一类是纯粹流通时间,这是由市场经济关系引起的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滞留。包括:

1、市场供求双方信息沟通情况;

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引起的商品在市场上的滞留时间。

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按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作用划分生产资本的各部分按价值周转部分划分
不变资本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流动资本

可变资本工资
影响固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固定资本有形磨损 :指它在使用价值(即物质)上的损耗,也称物质磨损。它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而造成磨损和受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磨损。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是指它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也称精神磨损。它包括因技术改进导致生产同样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以及出现效能更高的同类新机器设备,使原有的机器贬值。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次数)=

固定资本周转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1、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可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m’)=;

注:n=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尤其是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

年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年增值程度。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个别资本:当资本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售出

2、实物补偿:社会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购买

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的划分:

                生产资料   第I部类产品

社会总产品

                消费资料   第II部类产品

(2)按照价值划分:社会总产品(或总商品资本)的价值可划分为:

    第一、用于补偿生产所消耗生产资料的部分c;

    第二、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v;

    第三、剩余价值m。

    即,社会总产值= c+v+m

将社会总产品按照使用价值划分为两大部类,按照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表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派生实现条件:

表明:Ⅰ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表明: 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

表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必须大于第Ⅱ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

原因:为使第II部类能够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必须以实物形式向第II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料由第II部类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购买。

                                            (2)

表明: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于积累部分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之和。

原因:有了这一条件,第II部类才可能为两部类追加的劳动力提供消费资料。

                                                     (3)

表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价值。

含义:全部国民收入的价值要大于社会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

原因:如果两者相等,全部国民收入就必须都消费掉,没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可以用于购置生产资料。

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

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为条件、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派生实现条件:

表明: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表明:Ⅱ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必须保持平衡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是指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增长更快的客观必然性。

前提: 第Ⅰ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要比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要高

表现:第Ⅰ部类内部为本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比为第二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得要快

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受第Ⅱ 部类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比较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状态的矛盾 

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再生产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用K表示,公式:K=C+V

成本价格的实际经济意义

   (1)成本价格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基本保证,是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2)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商品价格的最低限;

   (3)成本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市场价格竞争的基础。

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1)在成本价格的概念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因而掩盖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真实源泉;(2)资本家把成本价格看作商品的真正价值,因而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从流通中获得的。

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利润率的公式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关系

联系: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区别:从质上看: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揭示m真正来源,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m 的真正来源。  

从量上看: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m 转化为 p,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通常成正比例地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资本有机构成 呈反比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呈正比

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        省成正比例 

利润率的实际经济意义:

        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经营效益的最重要指标。提高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的重要途径。

生产价格:能够为资本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

公式: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

   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 

   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生产价格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以下作用:

   第一、调节着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社会总剩余价值在资本间的分配;

   第三、自发地刺激资本主义企业改进技术与管理,以获取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第一、运用劳动价值论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运动——对利润的追求与资本间的竞争——说明了价值规律与社会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第二、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个人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而是两大阶级间的利益矛盾。

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来源

       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并通过价格差价途径实现。

公式变化

   W=k+ 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

表现特点: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是平均利润的部分转化形式。

来源:产业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利息只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不能等于平均利润。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平均利润的一部份。即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是利润的转化形式,而利息则是平均利润的部分转化形式。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

公式: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利率的界限:最高界限:平均利润,最低界限: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

 股票的特点:没有价值,有价格。

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 

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够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

地租:是土地使有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不同所有制下的地租:封建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社会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本质: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扣除平均利润的余额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三大阶级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不能独吞农业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呢,是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优中等地可获得超额利润

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地块和地理位置差别、连续投资上

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与土地所有权无关

1、土地有限   

2、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 

3、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

概念

级差地租Ⅰ是由肥沃程度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快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构成级差地租内容的超额利润,是土地经营权垄断的结果。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原因 :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1.  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

2. 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条件: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的趋势:垄断地租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一种资本运行方式, 少数几个大企业以攫取垄断利润为目的,联合控制了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生产和流通。

垄断的形成

1.自由竞争、生产社会化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垄断

垄断形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可能性:社会生产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

2.必要性: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

股份公司的特点

1.股份公司实现了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

2.股份公司实现了资本组织形式的社会化

股份公司对垄断形成的作用

1.股份公司这一财产组织制度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垄断资本采取的主要的资本组织形式

2.股份公司这一资本组织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垄断的发展,其实质是反映了垄断资本这种形式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

垄断的基本特征

1、垄断的实质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

2、垄断是一种经济权力

3、垄断的基础是大企业的支配地位

垄断的基本形式

1、卡特尔:是一个部门若干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而成立的关于价格产量的协定

2、辛迪加:有价格和产量的协定,建立统一的供销机构的垄断组织

3、托拉斯:若干大企业合并为一个大企业的垄断组织

4、康采恩:不同部门若干大企业联合为一个大企业的垄断组织

反垄断法实施后,大企业不再公开建立垄断组织,采取如下的手段:

1.采取暗地勾结

2.默契配合

垄断的新发展

1.垄断企业规模 日益扩大 

2.混合联合大公司成为现代垄断企业的核心

3.兼并成为垄断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直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垄断利润的商品价格。垄断价格是大大偏离商品价值的一种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一般利润+垄断利润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垄断价格的基本特征

1.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

2.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垄断价格的影响因素

1.垄断价格受到商品需求的制约

2.垄断价格受到商品供给的制约

3.垄断价格受到产品成本的制约

客观性:不是任意制定,而受客观条件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来源

1.是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非垄断企业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

3.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部分价值

4.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部分价值

垄断竞争:是指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主要方面而展开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较,垄断竞争的目的、性质和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不会消除竞争

1.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2.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垄断

3.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会突破垄断界限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2.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3.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的区别

1.竞争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2.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竞争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垄断竞争的基本形式:

一、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

1、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

2、通过转包形式控制中小企业

3、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

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同一部门内竞争、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金融资本:是指在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生成的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的头目,他们以巨大的经济实力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统治和控制。

资本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以达到股票控制额来实现对其他企业的控制。

第九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化而来的。

国家垄断资本: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国家用来调节阶级利益的各种货币资本;一种是用来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混合而组成,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是在企业范围内实现的。

财政:是指国家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发挥作用。

货币:是指国家根据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是通过调节利率和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

产业: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引导和刺激企业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促进资源的定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收入:是指国家为了调节经济运行,对个人收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规定。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调整世界经济趋向于整体化。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或经济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息或利润对国外进行贷款和投资。

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以雇佣劳动和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是指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包括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封建和半封建成分占相当比重的落后国家。

计算题:

一、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增加。

    试计算:(1)每斤棉纱的社会价值是多少?

           (2)资本家每月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多少?

           (3)本月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1、 ∵每日固定资产折旧费=60,000元/(12×5)=1,000元;每月工人工资=80 ×50=4000元

∴每月总产值=(1000+16000) c +4000v+(4000×100%m=25000元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元

2、 ∵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产量增加到15000斤,原料耗费为16000元× (1+50%)=24000元

    ∴当月个别价值=(1,000+16,000×1.5)c+4,000v+(4,000×100%)m=33,000元

      当月社会价值=15000斤×2·5元/斤=37500元

3、∴本月的超额剩余价值=37500-33000=4500元

     本月的m`=4500+4000/4000=212·5%

二、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工人平均周工资为50美元,这周按19:1追加资本4万美元;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1。

试计算:该企业这周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如造成工人失业,数量若干?

解:∵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1,10万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50=2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5000

      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2000

    ∴本周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

      可雇佣的工人数=7,000 / 50=140人

      本周失业人数为:200人-140人=60人

答:该企业在本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60人。

三、某企业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每人月平均工资50元;年产6000件商品;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50元。

求1)剩余价值率是多少?2)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3)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解: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额=[商品价值量-消耗的固定资本总额-消耗的流动资本总额]/可变资本额=[30万-10万/10-5万*12/3]/6万=150%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 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1+20)/(10+5)=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周转次数=150%*4=600%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9万/[6万/(12/3)] =60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