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 | 名称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 |
课时 | 1 课时 | ||
授课人 | 石家庄市 23中 王伟 | ||
职称 | 中学一级教师 | ||
所属教材目录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课 | ||
教材分析 | 中国古代科技这节课内容繁多,首先要了解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和结构,把握古代科技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特点。然后在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探究其对我国及世界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从而形成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 ||
学情分析 |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但是对古代科技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部分细节不清晰,尚未形成整体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 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2.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3.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 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 |
难点 | 分析古代科技的影响及原因 | ||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 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手段 收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资料,引导对其进行整理和置疑。通过合作或学习,提出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探究“为什么是”,“怎么是的”,“是又如何”的问题。逐层深入,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概括、整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1分钟) | 图片、创设情境 | 感知 发言 | 激发兴趣引入本课相关知识 |
教学过程 共 35分钟
2 分钟 | 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中统计,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除了广为知晓的四大 发明…… | 感知 | 引出古代科技的范畴、领域。 |
3 分钟 | 材料一: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史记·滑稽列传》 |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 创设情境,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造纸术的发明相关知识。 |
材料二: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 13万块,费时 12年 ——《梦溪笔谈》 |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 创设情境,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印刷术的发明相关知识。 | |
材料三:明朝奉行“厚往薄来”,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三保下西洋,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 创设情境,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相关知识。 |
材料四:唐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最早的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火法。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 《简明中国古代科技史》 |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 创设情境,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火药的发明与应用相关知识。 | |
学生回答,归纳概括,梳理知识 |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掌握基础知识。 | ||
二十四节气歌 | 学生思考回答。 | 拓展了解古代科技天文历法方面知识。 | |
华陀(东汉):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沸散”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进行健身。后人称之为“神医”。
| 学生思考回答。 | 推展了解古代中医药学方面知识。 | |
学生思考回答,拓展了解古代建筑学相关知识。 | |||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上承先秦数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年(公元 1世纪)成书,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的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学生思考回 | 拓展了解古代科技数学相关知识。 | |
学生阅读思考。 | 拓展了解古代科技农学方面相关知识。 | ||
结合以上材料总结及提炼: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有哪些? |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探究。 | 总结归纳古代科技的特点。 | |
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科技前期处于领先地位及后期落后的原因? (注意答题的角度) |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回答。 小组合作探究,发言补充完善。 | 深入了解分析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 |
“李约瑟难题” 第一部分: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 这就是至今仍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李约瑟难题”。中国曾经一度以其灿烂的文明引导着世界的发展,而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挨打,是什么导致了东方文明的衰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述评结合,史论结合。)
| 学生阅读思考,在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上,课下通过总结归纳,查阅资料,发表自己见解,写成 150字左右历史小论文,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 培养学生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最终学会运用,能够达到有自己见解的能力。 | |
布置作业 1 分钟 | “ 李约瑟之迷 ”(课下继续探究)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向世人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但到近代为什么落后了呢?或者说,为什么工业没有首先发生在中国?
| ||
板书设计 | 四 造纸术:书写材料的演变(秦汉、西汉、东汉) 大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作品) ↓ 活字印刷术(发明、改进) 发 指南针:测定技术的进步(战国、北宋、南宋) 明 火 药:发明(实践经验、知识积累) ↓ 应用(唐末到宋初、北宋、明) 四大发明的发明、改进、应用 → 传播
| ||
教学反思 |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讲的内容还是多了点,虽然围绕着教材内容并进行了拓展,如成就史实、时间、地点、发明家,发明及改进的过程,影响等等,但是细节必然会粗而不细。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科技史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理解,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来理解和指导科技史教学,让学生更广泛积极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