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2025-09-25 17:56:17 责编:小OO
文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从《芣苢》悟劳动之美

课标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选择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教材分析

《芣苢》是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篇目。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在课本和试卷中已经接触过各类题材的诗歌,其中劳动题材的诗歌所占比重较小。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大部分只要求鉴赏一首诗歌,有一些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对于群文类阅读,高一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高中生有一定的诗词知识积累,但是比较缺乏系统的梳理整合,缺乏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以及和诗人之间的共情,所以赏析诗歌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古人的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交流探讨法、任务型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从〈芣苢〉〈插秧歌〉悟劳动之美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大家还记得多少初中、小学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句? 【聆听、思考、回答】 从之前学习过的课文导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承转】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吧! 【聆听】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及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芣苢》《插秧歌》 【展示PPT】PPT展示《芣苢》、《插秧歌》 【讲解】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 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全草捣烂与肥皂配制成农药防治棉蚜或蚜虫有效。7-8月种子成熟后采收。 【任务】齐读诗歌、范读诗歌 【齐读】 【范读】 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写的劳动的欢乐场面

【提问】农人采摘芣苢、插秧的过程是什么? 【提示】理解动词,描述采摘、栽种过程。 【思考并回答】 通过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之美

【展示PPT】 展示文人对《芣苢》的评价 方玉润《诗经原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 【聆听】 【思考】 【做笔记】 通过学习他人的评价,赏析诗歌中的劳动欢乐美。

【学生展示】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芣苢》或者《插秧歌》的内容。 【教师总结补充】 【思考】 【展示】 展示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其一表达的是初归园田的欣喜,其三是躬耕田园的自在。脱离官场的喜悦冲刷了劳动的辛苦,劳动收获比较少的遗憾惋惜。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展示】 【阅读】 【思考并回答】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心境美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讲解】 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聆听】 【思考】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生活美。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 PPT展示全文 【讲解】前两句写出了农人的勤劳,体现了男女劳作的分工。后两句说得是家中的小孩儿因年龄小,干不了大人的活,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也跟着大人学着种瓜。句子虽然平淡,但是把农家小孩子的特点描绘的活灵活现:当家早、爱劳动、机灵聪明,所以大人在劳作时,他们躲在阴凉儿地里跟着学习劳动技术。这场景告诉我们:劳动是一门技术,更是人成长的必需。 【阅读】 【思考并回答】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勤劳美

【江南】 自古江南吴、楚、越之地,水道纵横、池塘遍布,多植莲藕。夏秋之际,少女多乘小舟出没莲荡中,轻歌互答,采摘莲子。到了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齐齐,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湖面边采边唱。 1、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2、铺排: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聆听】 【思考】 【做笔记】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场景美

热点素材积累,悟劳动之美 【学生展示】阅读下列关于“劳动”的素材,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你对“劳动”的理解。 【交流】 【展示】 拓展延伸,素材积累;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梳理总结】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对勤劳美德的培养,并将之看成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勤劳美德,创造美好生活。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劳动、会劳动的人,才会有美好未来。从国家到个人,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从来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成就美丽人生,劳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入磅礴力量。 【聆听】 【思考】 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将劳动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理解劳动在新时期的新内涵,再悟劳动之美。

【课后作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 新麦 继 陈谷, 赖有 诸孙 替 老人。 三夜 阴霪 败 场圃,一竿 晴日 舞 比邻。 急炊 大饼 偿 饥乏,多博 村酤 劳 苦辛。 闭廪 归来 真 了事,赋诗 怜汝 足 精神。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绘了几幅画面?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这几幅画面的?请简要概括。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复习】 【练习】 学会概括诗歌中的劳动场景,分析对比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