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激活村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村域经济调研报告)
2025-09-25 17:56:44 责编:小OO
文档
一村一品激发村域经济生机活力

关于神木县袁家沟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       要

村域经济以何种模式发展,因地制宜选择一品上规模带动整体发展,还是各自为阵的个户生产经营模式效益更显著,这是农村发展的新时期面临的现实选择课题。日前,我们组织专人对神木县锦界镇袁家沟村得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一村一品”模式的村域经济发展之路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推进,生产经营技术、规模的提高,资金投入的整合,现代特色农业必将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格局。示范作用逐渐增强,带动影响力的提升将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情况

袁家沟村位于秃尾河上游,神木县锦界镇西北方向15公里处,全村人口329人,劳力156人,农耕地700亩。该村属于开放型小规模河谷沟道地类,四面地势较高,为起伏沙丘地类,植被较为稀疏,沟道内地势平缓,多为下湿沟台地。小气候特点明显,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相当丰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所生产的夏洋芋色泽光滑,个大、商品性好,秋白菜品质优良、产量高。2008年将该村确定为以“夏洋芋+秋白菜”种植模式为主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07年种植面积为90余亩,08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8亩,09年发展到308亩,10年在09年的基础上又增加20亩为328亩占总耕地面积近50%。种植技术上主要通过地膜覆盖,夏洋芋及秋大白菜复种品种的更新,配方施肥、提早播种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双季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010年依据前两年的试验、示范及调节商品薯上市时间的经验,采用小弓棚、覆膜、不同熟制品种的搭配技术实现夏洋芋早、中、晚三期上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秋白菜种植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叶菜类专用肥,充分利用沼液、沼渣进行追施肥等提高了其产量及品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农民人均纯收入08年为4800元,09年为8300元,10年增至10300元,每年上一个台阶。收入来源由以前劳务输出为主转向“夏洋芋+秋白菜”种植业为主导,目前已占总收入的80%。

根据调查统计,该村2008、2009、2010年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表一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经济收入情况对比表

时间农业总收入

(万元)

人均纯收入

(元)

同比增幅

(%)

2008年120480058.33
2009年216830042.17
2010年3001030019.42
调查抽样的该村在2008、2009、2010种植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二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种植业效益对比情况表

时间总面积

(亩)

“夏洋芋+秋白菜” 

种植面积

(亩)

产值

(万元)

2008年67020886
2009年700308152
2010年700328178.8
劳务性输出收入在该村渐渐失去半壁江山的角色,2008、2009、2010年该村劳务输出收入情况具体见下表:

表三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劳动力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个)

时 间总人口劳动力外出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劳力的比例

2008年329156807648.72
2009年329156787850
2010年329

160

58

10263.75
二、快速发展成因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袁家沟村村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本村农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带动全村发展,不断学习农业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积极制定规划,发展经济循序渐进。能根据本村得实际自然条件、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制定年度规划,积极咨询,科学布局,趋利避害。使得投入适中,收益最大化,与市场的合理接轨,使高产出转化为高收入。

三是积极推动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逐步增加,产出的收入比重也在大幅度提升、使得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加快。

四是劳务输出逐步向劳务返回过度。劳务输出,外出打工的收入与种地收入效益比较,正逆向发展,劳力劳动力返乡既是数量的增加,更是劳力素质的快速提高,这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年龄小、文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是农村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良种的更新、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综合技术的推行,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财政补资金的大量投入,保障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的全面科学合理应用,成为快速发展的引擎。

三、存在问题

从调查中了解的情况来看,袁家沟村村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民科技意识仍显淡薄,商品意识不强,不能主动积极地寻找市场。二是土地不能合理流转,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操作程度低,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三是辐射带动效果还不够,没有体现出“一村示范,十村推进”的整体效果,从而使“夏洋芋+秋白菜”这一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几点启示

1、统一认识,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该村村委会一班人认真学习省、市、县关于“一村一品”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坚定发展“一村一品”的决心和信心,逐组召开群众会,动员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夏洋芋+秋白菜”种植模式的主导产业。从2007年起通过统一调整土地,统一购置物资材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栽培,使得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如果将此种模式得有推广,将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2、加大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为了做好“一村一品”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在水利、交通、电力等方面大力投入,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00多万元,夯实基础设施,使得主导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得以保证。由此可以说明要想更好的发展村域经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村域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加强投入。

3、全方位服务,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由于两季种植方式2007年在该村首次实施,种植技术和种植方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县技术单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逐年对村民进行培训,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和演示,确保农民群众能够掌握该项技术。在基础设施配套、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县技术单位同样进行了规划指导,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4、积极探索与市场的接轨

由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牵线,该村和县城内大型超市合作,设立专门销售摊位,让农产品及时出售,逐步为打品牌,注商标奠定基础。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和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场能否接纳产品是产业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合作社、技术单位及其相关单位应加强市场建设和市场引导,保证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实现村域经济稳定繁荣,推而广之。

附件2

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表

行政隶属:   神木  县(市)      锦界   乡(镇)    袁家沟   村

填表人:   梁鸡保   职务:           填表时间2011年5月14日 

2010年示范村基本情况

项目数量项目数量
行政村地域总面积(亩)26000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数(个)2
其中:耕地面积(亩)700本村劳动力人数160

      流转土地面积(亩)100其中:外出打工劳动力(人)58
本村总户数(户)63在本地非农就业(人)20
其中:纯务农户数(户)33村干部(人)3
本村总人口数(人)329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1
按文化程度分:1、高中及以上人数(人)

38农民专业合作社(个)0
2、文盲、半文盲人数(人)60其中:合作社资金(元)0
按人口结构分:1、0-14岁人口数量(人)31      合作社会员(个)0
2、15-岁人口数量(人)256      合作社年经营收入(万元)0
3、65岁以上人口数量(人)42      入社率(%)0
农民纯收入(元)8400村办企业(个)0
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72.81各级财政累计投资(万元)35
注:不在家居住三个月以上为“外出打工”;在此居住三个月以上为“外来打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