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问题
2025-09-25 17:57:18 责编:小OO
文档
基本含义

  老年期心理卫生指的是老年期的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急剧增加,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中的紧张刺激会使老年人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与机体老化和疾病有关的心理反应。机体老化引起的皮肤变皱失去弹性、脂肪增加、视力减退、听觉迟钝变聋、动作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心智锐敏度降低等,以及脑组织细胞萎缩、色素沉着、钙和脂肪沉着增多和坏死灶等退行性变化,都是各种心理活动衰退的生物学基础。老年人患各种疾病也明显增多,常见的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其中一些能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功能。例如,脑动脉硬化并发的脑组织供血不足会引起记忆减退,严重的将使老人变成痴呆;视听感知力的减退也会影响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和他人的接触交往。疾病也会对老人发生一些间接的心理影响。例如,有些老人由于长期患病,造成经济上和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行动不便与生活圈子缩小反过来又使老人产生年老无用、是别人的累赘等想法,进而出现孤独、抑郁、厌世等情绪。此外,对自身健康的考虑,往往也是老年人常见而又颇难排解的心理问题。 

  ②退休和社会职能变化造成的心理问题。例如老年人退休后离开有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而回到狭小的家庭,使生活内容和节奏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人会因此产生烦躁、抑郁,感到茫然、无所事事,导致某些身心障碍。一般来说,老年人适应这种情境或重建新的生活秩序需要一年左右。持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的人对退休的反应和适应是不同的,如愿意多有闲暇时间或乐于从事家务的人往往对退休持欢迎态度。社会应该宣传退休是老人完成其社会职责后的光荣退役,组织多方面关心退休人员的生活;家属也应给以支持、体贴、安慰,共同为之安排新的生活秩序,帮助老人顺利地适应这一转折。 

  ③家庭变故与家庭关系的改变。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美国,只有不到20%的老人与亲属同住。老人中女性丧偶的约占50%,男性占20%,其中很多人(约占28%)是独自生活,约有5%的老年人住在各种形式的养老院里。根据调查,中国老年人有60~90%与儿孙共同生活,其中大部分是三代同堂。老夫妻俩单独生活或独居的仅占10~30%左右。由于子女一旦因结婚或工作离家,作母亲的失去了多年为之操劳的对象时,许多老妇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障碍。在中国,儿女结婚以后,不少仍和父母同住,老年人,尤其是老妇既有儿女照料,也还承担操持家务、养育孙辈的责任;既有依靠也有寄托,可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关系复杂产生种种矛盾导致心理紧张,也是老年人心理卫生工作的对象。子女夭折、挚友死亡,特别是丧偶给老年人以重大的精神刺激,往往会引起严重的情绪障碍,如呆木、渴念死者、抑郁等。这时,亲友的及时安慰和关注、退休老人的集体活动能起缓解作用。 

  ④生活贫困导致的心理紧张。美国有七分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的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独居老年人(主要是女性)贫困的更多,几乎占一半。孤独和贫困是老年人的重大精神压力。中国老人的生活水平虽然较低,但他们的生活大多有保障,所以他们有安全感。也有少数老人因经济困难造成负担、或因经济问题引起家庭纠纷增加精神压力。 

  老年人精神障碍常是多种精神紧张刺激交互影响、积累加剧的结果。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有自杀企图者,病前曾经历多种精神紧张。据统计,美国65岁以上老年中有明显精神障碍(包括机能性和器质性)的约占15%。人们还发现,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发病情况与婚烟状况和居住环境有一定关系,结婚者发病率最低,鳏寡者较高,分居或离婚者最高。居住老人院的又远比家居者发病率高。据调查,中国老年人中患严重老年性痴呆症者较少,抑郁症和神经官能症者较多,其发生又多与过去病史有关。 

生活满意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参加某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工作学习、从事书画、园艺或家务劳动;结交知心朋友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家庭关系融洽和睦、互助互爱都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重要基础。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2006-08-08 13:34:50) 

转载

分类: 心理卫生 

  按国际惯例,老年期是指65岁以上的人群,我国规定指60岁以上的人群。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老年期的身心特点

  1.生理功能衰退:人体衰老是涉及全身性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退行性改变,既有形态的改变,又有功能的下降;既有随年龄逐步出现生理性衰老的特点,又可能有因老年病影响而出现病理性衰老的表现。外表上,老年人皮肤松弛、面部皱纹增多,出现棕褐色老年斑;毛发稀疏、两鬓斑白、最后成白发银须;体形方面,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身高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躯干弯曲、驼背;身体各系统、各器官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其中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储备能力下降较明显;老年人常有远视(老花眼)、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老年性白内障,听力下降,肌力减弱、动作缓慢、手脚抖索等现象,给老年人带来烦恼和不便,产生老化感。

  2.老年期心理变化:因大脑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生变化,脑细胞减少、脑组织萎缩、容积缩小,脑血流量比青壮年期减少五分之一,脑功能下降、可以发生一系列心理上的改变。①记忆能力下降(近期记忆保持效果差、近事易遗忘,但远期记忆保持效果好,对往事的回忆准确而生动;机械记忆能力下降,速记、强记困难,但有意记忆是主导,在理解性、逻辑性记忆方面并不逊色);②智力改变(老年人的晶化智力易保持,而液化智力却下降,老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而下降);③情绪改变(情绪趋向不稳定,常表现为易兴奋、易激惹、喜唠叨、常与人争论,情绪激动后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④性格改变(由于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散漫、说话抓不住重点,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减少,故多办事固执、刻板;有些老年人由于自我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乃至夫妻感情;进入老年后两性出现同化趋势,男性爱唠叨变得女性化,女性更爱唠叨)。

  (二)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1.孤独心理: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学习从紧张有序转向自由松散状态,子女离家(空巢现象),亲友来往减少,门庭冷落,信息不灵,出现与世隔绝的感觉,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伤感。

  克服孤独心理状态的对策:①认识孤独带来的危害(老年人的孤独与封闭常会加快老化的过程,认识孤独会带来伤害是克服孤独的第一步);②加强人际交往(离退休后应尽可能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2.权威心理:离退休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许多老人难以适应而产生“离退休综合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心情抑郁焦急。个人的经历和功绩易使老年人,尤其是男性产生权威思想(要求晚辈听话与尊重,否则就生气、发牢骚),常因此造成矛盾和冲突。老年人的行为及各项操作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为此苦恼又不服气。

  对此,应注意的对策:①善于急流勇退(老人要经常看到年青人的长处,大力扶持年青人走上领导与关键岗位,让年轻人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②找回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位老年人都会曾有的兴趣爱好,但年轻时“有闲无钱”、中年时“有钱无闲”,只有到了老年才“有钱有闲”,也到了该享受人生的最佳时间。离退休后应培养自己的享乐能力,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③坚持用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坚持学习、坚持科学用脑,有利于减慢心理的衰老进程,而且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3.恐惧心理:人生的终结是死亡,老年期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而常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常表现出惊恐、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有些老年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年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缠绵,为此四处求医,寻找养生保健之术。

  (三)老年期心理卫生的应对

  1.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有意识地迎接死亡的来临,只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才能从容不迫;只有对死赋予生的意义,才能不恐惧,更能珍惜时间、尽量完成尚未完成的心愿,安然平静地度过生命的终点,在有生之年做到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2.树立与生命抗争的信念:承认衰老的同时,在体能上保持积极抗争的心态,积极适度的锻炼(建立和保持有益于自己体能的生活方式,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讲究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要多,糖类、脂肪、食盐要少,在身体状况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坚持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活动),增强体质、防止疾病。

  3.亲子关系的调整:进入老年期后,对进入青壮年的子女,应适时改变自己在中年期的思维、行为习惯,转而接受成年子女的合理建议、接收子女的生活照顾和体力体能上的帮助。

  4.保持情绪愉快:勉力保持乐天知命、性格开朗、顺其自然、怡然自得的心态,维持与社会的接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放松情绪、克服焦虑。

  5.家庭与婚姻的和睦:生活有子女的体贴照料,有病能及时诊治,经济上有保障,父慈子孝能使老人感到温暖、家庭成员和睦。特别是与老伴的关系,友爱互助,能使老人倍享天伦之乐。

  6.老年人也要有性生活:适当的性生活是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老年人面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较好的缓解方法。66~71岁老年人对性有兴趣的男性为90%,女性为50%,性是爱与生命的源泉,对生活的“内驱力”有重要影响。当然,老年人的性行为应轻柔小心。男子年高后勃起反应速度变慢或勃起不坚,其性兴奋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妻子在性生活中采取主动和延长性交前的爱抚时间;女性阴道润滑作用减弱,可采取局部使用滑润剂等方法,有时甚至皮肤的接触也能获得性的满足。帮助丧偶老人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老年期性心理

 
http://www.39.net     2003-09-16

  老年期是指从60岁或65岁起到生命结束为止的时期。这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明显老化和衰退的时期。每年、每月、每天、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步入花甲。那么60岁之后的性生理与性心理会有什么变化呢?大多数人,不仅年青人、中年人、也包括老年人自己,简单地认为:花甲之后性能力已经丧失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符合科学的。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大量老年医学专家的临床和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健康的老年人普遍存在性欲,并能进行性生活,有的还能繁衍后代。因此,性生理机能在老年期也依然存在,它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老年期性心理特征

  (一)老年期性心理变化

  1.性角色的变化

  人到老年,家庭生活往往会发生重要变化。子女多数已成年,或者将要结婚,或要另外组织家庭生活,家庭从稳定期转入了离巢期。这对父亲的影响相对小一些,而对母亲来说,心理打击较大。由于长期习惯于担任母亲角色,并且把子女看得比自己还重,子女的和离家,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她们会感到孤独、仿徨。一下很难适应母亲角色的丧失。

  此外,老年期夫妻关系的角色也有些变化。由于老年妇女的身体比老年男性健康的往往要多一些,因此,老年妻子对丈夫的照顾比过去多了,而且,从以前受丈夫保护转为保护丈夫,从被保护的角色变成了保护者的角色。在家庭中的管理权和发言权也比过去多了。对男子来说,进入老年以后,虽然长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仍然意识到自己是“男子汉”,并继续担任着丈夫的角色,但由于退休后社会活动的减少,家中承担的事务增多,也不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从性别角色上看,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在日益缩小,气质上开始趋于中性。

2.性生活心理变化

  步入老年后,由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能力也随之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性生活产生了迷惑和犹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担心自己生理上的衰老,都想知道自己随年龄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性生活。老年人的性生活是不是还能像年轻时那样得到满足。男性对自己性能力的担心和忧虑比较明显,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年青时相比,有一点变化就感到惊慌;是不是有病了!阴萎了?年纪越来越大时,阴茎是否还能勃起?老伴会不会不满意?女性这方面相对男性的心理压力要少一些。但也会对性活动产生一些忧虑,如由于阴道干燥,性交疼痛等。产生这些心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观念、封建意识和社会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封建意识认为“无欲则长寿”,“老年人不应有性生活”,社会把老年人的性活动也看成是,“不正经的”,“粗俗的”,甚至是下流的。这些观念都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性压抑。

  (2)其他不良心理的影响。老年人性生活的心理压抑还受许多不良心理的影响。如衰败心理,羞耻心理,恐惧心理,禁欲心理等。由于全身各脏器不同程度的衰老,增加了心理上的衰老,对性心理产生压抑,误认为性功能丧失性能力减退,使性生活兴趣降低,在女性方面反映较突出,拒绝过性生活。由于世俗偏见和性禁锢的束缚,认为老年人过性生活是可耻行为,往往还要在子女面前显示自己的“圣洁”,进一步导致性欲减退。另外由于疾病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对性产生恐惧,怕加重病情而回避性生活。还由于过分相信“纵欲伤身”之说,而抑制自己的性欲望和要求。

  (3)缺乏性知识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自己的性生理以及如何协调性生活。

  (4)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影响。有些老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不能默契配合,或者丧偶后无性伴侣造成老年人的性压抑。

  (5)社会角色变换的影响。许多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对性生活的兴趣自发性减退。

  (二)与老年人性有关的问题

  1.性的不满和家庭不和

  在因老年人而造成的家庭不和情况中,有些原因属于老年人潜在的,表面的性不满所起的作用。老年人性的不满一般都不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家庭不和,莫名其妙的哀愁,希望早死等隐发出来的。

  首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由潜在的性的不满所引起的问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对子女的生活进行过分的干涉,强迫结婚和要求传宗接代生儿子,责怪儿子宠爱儿媳而冷落老人等。也有人认为,这是老人眷恋子女的亲子之爱,而寻求性欲的替代满足。

  其次,老年夫妻之间的不和中,也有由性的不满而造成的问题如:性欲和性配合不一致,爱情不专或怀疑对方感情不专所引起的争吵。由于双方对立冲突的缓冲器一子女都已长大,更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

  在婆媳,公媳不和之中,更容易发生性的不满所产生的冲突。容易造成婆婆干涉年轻夫妇的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地干涉和指桑骂槐,公公对儿媳有所觑视等。特别是丈夫早亡,在性生活方面受到抑制的婆婆,明显地具有制造纠纷的倾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不和全都根源于性的不满足,只是不能忘记有这样一些因素存在。

  2.性活动方面的障碍及其指导

  对老年人性活动设置障碍的最大因素是文化性压力。强制推行不承认性生活的神圣老人形象,就会压制老年人的性活动。不管年事多高,从广义上来讲,性活动都是可能的,而且也根本没有理由去禁止它。自己和他人都承认了这一点,这就会成为推动老年人性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的基础。

  第二个障碍就是老年人身体上的疾病所造成的对性活动的。其实,医生在治疗老年人疾病的同时,也要开动脑筋,对病人进行指导,以便使他们性生活不至中断。

  对性反应老化的误解,也成了障碍。有人会误认为性反应减慢是病理现象。或者用毫不理解的态度去对待这些问题,所以就忌讳性活动。

  长期不进行性活动,会使性器官产生废用性萎缩,对性交不安、阳萎、单调的不和谐的性生活等问题,应进行正确的指导。

  对上述老年人性问题应该怎样对待呢?

  (1)对老年人的性问题,要不带任何偏见。给予科学上的肯定。

  (2)认真了解老年期性活动功能和性活动的实际情况。

  (3)要有关于老年期性活动上的窍门知识。

  (4)广义地理解性欲,并设法加以指导。

  (5)对老年人不应有精神压力,如果自己是心甘情愿,没有性生活也能生活得很好。

二、独身老年人性心理特征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约1亿人左右,其中因丧偶、未婚、离婚而独身的有3500多万人(其中男性为1100万,女性为2400万,老年独身男女之比为1:2),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5.7%。

  在独身老年人中,其心理活动变化最大的是老年丧偶者。尤其是老年妇女丧偶的机会较多,故以下重点分析老年丧偶的一般心理过程及独身老人的性心理特征。

  (一)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

  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二)独身老年人的性心理

  传统的看法是,人到了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尤其是独身丧偶的老年人;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

  其实,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复,这种本能的,又高于本能的情感(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他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事,无需大惊小怪。

  独身老人的性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性回忆增多

  独身老年人与同龄老年夫妻相比,性回忆增多。他们与配偶在几十年生活中建立的性爱和情爱关系已深深占据他们的心理。他们常常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时光,在回忆中得到性的满足。

  2.性兴趣转移

  由于独身,性生活缺乏,性兴趣已不再仅仅是与异性亲身的体验,而是通过电视、电影等性爱的镜头,满足精神上的性体验。性兴趣以乎更广泛了。

  3.性情感复杂

  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家庭、子女和社会对独身老年人性要求不予理解,故他们常常感到烦恼和压抑。既想得到新的伴恋对象,又怕因此造成家庭不和。因而,性情复杂,在生活中也常表现为无缘无故发脾气等。

  4.性自慰行为增加

  独身老年人尤其是独身老年妇女,常通过手淫得到性的满足。据调查结果表明,独身老年妇女性自慰行为通常比普通老年妇女增加。

  独身老人性心理特征表现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老年人表现明显,有的不明显,它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

  (1)传统观念

  (2)社会环境

  (3)个人文化背景

  (4)家庭和睦程度

  (5)配偶在时的性生活和谐程度

  (6)个人身体状况等等

三、老年人的黄昏恋

  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地增加。随之而来的老年问题也多了起来,其中老年人恋爱和再婚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青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独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难道还那么迷恋性生活吗?人们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一)再婚老人几种常见心理

  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伴侣,他们认为子女各自已建立了小家庭,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多的能够体贴和尊重他们,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子女的情感、行为以及多么周到的照顾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间那种时有的情感和行为。丧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难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也有不便让子女去做之处,何况性爱及情爱的伴恋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中青年守寡至老年的妇女,由于年轻时考虑子女尚小,其成长和教育等问题促使她们没有再嫁人。待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长大成家后,孩子们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对其母不加关心、照顾而要求再嫁。

  有的老年人则是由于受子女虐待岐视渴望再婚。他们无法忍受子女对其冷淡、岐视、甚至仇视的生活,他们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寻找到新的伴侣,另找家庭温暖。

  还有少数的独身老人是因为中青年期离婚后,由于当时要抚养教育子女,经济负担或其它原因,当时没有再婚,现在年岁大了,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顾,希望再婚。

  (二)老年人再婚的障碍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恋爱和结婚常常会遇到种种的干涉和阻力,引起家庭纠纷,家庭关系紧张,甚至造成悲剧者,也屡有见闻。

  通常造成老年人再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本身旧观念的障碍

  传统的观念把老年人再婚看成是不光彩的事。老年人本身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也往往给自己泼凉水。怕再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他们认为对性欲冷淡才是高尚的,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他们没有想到,老年人也是人,他有权利按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地恋爱和结婚。

  2.子女造成的障碍

  有许多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的反对。好不容易谈妥了的婚事、交往,就因为子女关过不了而被迫解除。老年人双方都有意,就是结合不了。小辈们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子上,而不是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根本没有为父母着想过,风烛残年的父母是单身孤零零地活着好呢,还是幸福地有意义地生活着好。

  子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如遗产会落入他人之手;会让人说是因为晚辈对长辈不孝,长辈方会出此下策;会愧对已故的亲长;不愿照顾护理后母(继父)等。因经济原因反对的占绝大多数。有积蓄的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干涉阻止的,比积蓄不多的老年人再婚要严重的多。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对干涉就少些。

  3.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

  在目前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此外,有些老人缺乏足以维持生活的收入。因而,造成老年人再婚障碍。必须健全社会性保障制度,同时,使老年人认识到应把遗产投资到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去,才能消除这一障碍。

  4.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

  社会因素一方面指社会上对老年人再婚的压力。有些人认为老年再婚是耻辱的。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轻的中年寡妇结婚,社会的压力更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更是哗然。另一方面,社会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即使有不少婚姻介绍所,也大多数是面向年青人的。

  (三)老年人再婚的效用

  老年期是丧失期,将失掉金钱、健康、配偶等。正因为如此,也是容易丧失生存意义的时期。老年人要生活得充实,其最根本的条件有:(1)经济上的保障;(2)身心健康;(3)要有能够从心底里相互谅解的对话人;(4)要有益于别人的工作及作用;(5)能得到适当的性满足。老年期的恋爱与结婚,在多数情况下,起着能使这些条件得以满足的作用。

  所谓性,并不单纯意味着性欲的满足。从广义上来讲,老年期的性,就是满足相互认为还有必要的一种感情,使双方得到相互鼓励,增强团结,分享欢乐。进而使双方的情绪都得以满足,既能打消孤独感,又增添了自信心。

  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好老年人的再婚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均是有益的,尤其是对鼓励、支持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完成未竟的业绩是不可缺少的,应当从法律上予以保护,从道义上给予支持。这样做不仅使希望再婚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多种好处:

  1.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2.有利于抚育下一代。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3.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4.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5.有利于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老年人是否再婚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庭和社会只能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老年期恋爱、结婚是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无论是再婚还是独身,都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四、老年人的性心理卫生及保健

  (一)老年人要过正常的性生活

  老年人要过正常的性生活,保持正常的性欲,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关键。MOOL氏把性欲分为接触欲与胀满缓解欲(排泄欲)二种。接触欲主要指男女双方身体互相接触(身体靠近相互爱抚、拥抱、接吻和性器官直接刺激等),以此来保持和增近夫妻间的感情。这种性欲是人类与高等动物终身存在的一种本能,因此,老年人的接触欲不但终生存在,而对健康长寿更有重要意义。

  胀满缓解欲(排泄欲)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减弱。一般的说,20-29岁是性欲最旺盛时期,而40-59岁的中年、老年前期是性功能剧烈变动时期,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保持青年时期的性欲者只有6.3%,性欲减弱者占43.7%,性欲明显减弱者为29.6%,性欲丧失者为20.38%。60岁以上的女性还有性感高潮,80-85岁高龄的人50%还有性欲。这些说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正常的性欲,应当过正常的性生活,这是客观的事实,心理上应当肯定。

  老年人过正常的性生活有什么作用?性生活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老年人的性生活会增加老年夫妻的爱恋,增加生活的活力,丰富生活内容;性生活促进精神愉快,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智慧的发展;性爱促进血液循环,皮肤、肌肉、关节的韧性与弹性、健美;性爱还可以扩张动脉血管,预防老年性高血压;性兴奋是治疗抑郁症的良药。性生活对男人来说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有潜在的健脑强心作用;而对女性来说,性生活有助于维持女性的魅力和女性美。放弃性生活会加速身体老化,智慧哀退。因此,正常的性生活有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二)建立“高质量性生活”的性心理

  人类的性行为绝不单纯是生理本能的反映,而是包括语言、思维、情感和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性活动是行为,因此,影响老年人性活动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

  女性在50岁左右绝经后,性功能逐渐表现衰退,到60岁左右的时候,外阴部与阴道出现萎缩性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性功能衰退和习惯性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性冷淡和性高潮障碍,因而对性生活缺乏兴趣,回避与拒绝性生活。即使在生活过程中也缺乏语言、情感、思维与意识作用等心理因素,有的甚至出现反感、语言刺激,严重的影响性心理,进而造成性功能衰退,这是与男性性要求和性心理不相适应的结果,也是男性性苦恼原因之一。但是,男性如何理解与体谅老龄女性的性功能与性心理变化,同样是性心理卫生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

  因此,老龄夫妻进行高质量的正常性生活,是促进正常性心理发展的基础,而正常性心理又是高质量正常性生活的前题条件。所以,老年夫妻应当理解与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它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协调夫妻间的关系,增进夫妻间的感情,消除防碍性生活中的恐惧、紧张、忧郁、焦虑等心理状态,解除精神负担,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建立良好的性心理状态,促进正常性心理的发展,是保持老年人正常性生活的重要条件。

  (三)某些老年性疾病的性生活

  1.前列腺切除后的性生活。前列腺肥大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手术切除前列腺是治疗前列腺肥大的有效方法。前列腺切除后能否进行正常的性生活?一般的说来,前列腺摘除后不影响性能力,照常可以进行性生活。但是前列腺摘除后性能力恢复的快慢,因个人体质不同而有差异。

  2.有心脏病的人可以过性生活。人到老年之后容易出现心脏疾病,一般的说有心脏病的人可以过性生活,因为性生活所消耗的能量只相当于上一层楼所消耗的能量,再由于多年来夫妻的性生活形成一套的方式,可以不太费力就完成了性生活。当然,患有心脏病的人应当充分了解心脏病的性质和轻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心脏允许的限度内进行性生活。

  3.子宫切除后不影响性生活。因为子宫本身不是性生活的器官,也不是女性激素分泌器官,因此切除子宫后照常可以过性生活。

  4.女性经常温水冲洗外阴部,保持外阴部卫生。坐浴时水容易进入阴道内,引起阴道感染,所以不要浴盆坐浴。男性经常用温水洗外生殖器官,不但保持性器官卫生,还能提高器官的功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