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
《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 ‘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兴于仁。”(《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见孔子所谈及的孝的核心在于“敬”,若赡养老人而不敬,则与犬马之养无异。孔子重视的是内心的“敬”,实实在在的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的感情,而非表面的有养。
(二)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这里讲的“仁” 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要泛爱众而亲仁。而这种爱人之“仁”主要表现在“忠”、“恕”两方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伦语·学而》) “忠”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比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这些都传达出人道之爱首先要尽心竭力地履行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恕”虽在论语中出现次数不多,但亦为孔子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凡是自己不想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自己想要达到的,也希望别人能达到,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这是仁者爱人的态度, “恕”是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取近譬”就是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孔子讲“恕”的时候,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上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消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积极方面。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做到了“忠”和“恕”,就实现了仁爱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三)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诸事斯语矣。”这里讲的是个体要求与普通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己)服从社会整体原则(礼)。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指克制和超越自己的胜利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乎礼。孔子认为,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就会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德性(仁)。“克己复礼为仁” 的命题,其深刻之处在于孔子较为合理地解决了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个人按其自由意志作出的行为,何以会符合社会规范并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性评价?这一命题把个体意识消融于普遍伦理原则之中,认为作为人之本质的“仁”并不是个体意志的直接体现,而是普遍社会伦理原则在个体意识中的积淀。在这里,仁是礼的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个体从仁心出发的行为,表面上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而其实质则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制约。
(四)
《论语·述而》载: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或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想,即“成仁”。孔子认为一个只具有人自然本能的人,只是一个自在的人,而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而如何达到理想的人,如何成仁呢?孔子在谈到如何让成仁的时候谈到成仁至易亦至难,说其易在于是否成仁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达到道德理性之自觉,忠恕为怀,克己复礼,孝悌为本,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感落实到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之中去;说其难在于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与考验,为达到仁的理想,关键在于要立志求仁,因此在《论语·里仁》有“苟志于仁,无恶也”,《论语·子罕》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立志于仁后,就应该躬行践履,做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为了仁,有时需要付出重大牺牲,甚至献出生命,所以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后而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这些说明孔子认为仁和成仁在一定意义上比生命还重要 ,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和庄严的伦理义务。
以上四个方面是孔子“仁”思想的四个具体体现,由浅入深,从孝悌开始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家庭血缘之间的仁爱,经过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的与人交往的仁爱,到“克己复礼为仁”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到“为仁由己”的人生最高价值和终极意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递进,不仅向我们展示出“仁”的具体内涵,而且向我们展示了成仁的具体步骤和日常生活中的要求。而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为我们定下了行为准则。《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说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上五者,就是仁了。
孔子致力于以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使分崩离 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与和谐。《论语》一书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2 ]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J].
《现代哲学》2007(5)
[ 3 ]杨云鹏. 《论语》中孔子“仁"之思想的内涵及其表现[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 4 ]邓瑞.简析《论语》中孔子“仁”的观念[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