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诗 词 鉴 赏 专 题
2025-09-25 17:59:37 责编:小OO
文档
诗 词 鉴 赏 专 题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是与文化传统、古典情怀的亲密接触,是一种与古人的交流。下面我们就结合初中及高中阶段所学的诗词,讲授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俗话说:“知人论世。”任何诗人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任何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要公允地评价诗人和历史地看待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以唐朝为例,唐代的强盛和开放使唐诗生机跃动、神采飞扬,总体上显得风神健朗、大气磅礴。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北风卷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这些诗句显得豪迈雄健,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以宋朝为例,宋朝的积贫积弱使宋诗、宋词多叹惋哀怨之语,豪放派往往自抒报国无门之慨,婉约派则多离愁别恨无奈之辞。如:陆游的“三十从军今白发”,“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的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的苦闷。如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离愁。两相比较,时代特征尤为明显。

了解诗人身世。除时代背景外,诗人身世对作品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陈子昂难觅知音,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慨叹,使作品表现出强劲的风骨;王维遭安禄山劫持后幽居辋川别墅对世事的淡漠显出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寂与冷静;李白由入京到出京一直特立独行,表明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气与潇洒;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家愁国难中表达出对国事的深沉悲叹;李商隐在牛李党之争的艰难生活中酿成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凄美。如李白胸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但唐玄宗只把他看成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再加之他特立独行,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的个性,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于是他也只有或饮酒赋诗,纵情享乐,“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或抨击现实,表达归隐山林的心愿了。

二、熟悉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每个诗人因为时代和个性的不同或态度和题材的差异使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风格标准对一些诗人做出粗略的划分,但风格不同,各如其面。如:屈原:瑰丽奇异;曹操:慷慨悲凉;陶渊明:冲淡平和;王维:清新自然,恬淡含蓄,气韵生动(“诗中有画”);王昌龄:雄浑豪迈且情思婉约;高适:激昂慷慨;李白:飘逸豪迈;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浅易;李贺:新奇幽艳,忧郁激愤;杜牧:雄姿英发;李商隐:深情绵邈,清丽俊逸;柳永:缠绵悱恻;苏轼:豪迈旷达;李清照:清丽典雅,婉约凄切;辛弃疾:豪爽悲愤,气势雄壮;张九龄:委婉蕴藉;孟浩然: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清新典雅;韩愈: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萧瑟悲愁;元稹:艳丽浅近;刘禹锡:清峻明朗;李煜:颓靡伤感、细腻感人;欧阳修:清丽明媚、语近情深;范仲淹:苍凉悲壮;晏殊:明朗疏淡;黄庭坚:流畅自然;秦观:情真意切;杨万里:新鲜活泼;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以上概括,也许未必确当,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感触更深,记得更牢。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说某一作家具有某种风格,并不意味着这位诗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格调。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感人至深,应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所展现出来的雄奇豪放,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这一点在鉴赏时应加以注意。 

三、品味语言

注重对字词的分析。晁补之说:“诗以一字论工拙。”中国诗与西方诗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短小精悍,因此,诗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世心。”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此认真推敲的态度也造就了不少的千古名句,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分别因“绿”、“闹”“弄”字而备受称道。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黄庭坚的“快阁东西倚晚晴”一句中,作者不言“赏”而言“倚”,写出了倚阁赏晚晴的两重意思,使徘徊瞻眺,逍遥自得的神态毕现。如用“赏”字就显得俗套而呆板了。

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由于古典诗词重凝炼、重意象、重含蓄,使很多诗词并不只有单一的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云:诗无达诂。诗歌的多义性也是造成它的永恒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所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面看来,这说的不过是春尽的时候两人重逢,但仔细一想,落花不也隐含着两人的年老落魄与孤苦无依吗?再推而广之,两人由原来的年少得志到现在的漂沦憔悴不跟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吗?一个普普通通的“落花时节”蕴含着的信息量确实不可小觑。

四、掌握技巧

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表现在它所采用的丰富的修辞方法及其他表达技巧。在修辞方面,最普遍的就是对偶,如:“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对仗工稳,同时又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此外,有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表现自己深重的愁思 ,虽无理却有情。有比拟,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要与思妇为伴,为她解愁。把月写得美好而富有灵性。有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充满壮美意境,富有浪漫色彩;又如“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自然显出对冬郎少年英才的赞扬。有对比,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流露出对时人的鄙视和对四杰的高度评价。有反复,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一种酒逢知己的喜悦与醉态跃然纸上。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景中含情。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对鸣声诱人的黄鹂没有感觉,偏偏只爱涧边幽草,加上水急舟横、无人问津的郊野渡口景物描写,凸显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这种完全写景的手法在词中也有运用,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中的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垂钓于斜风细雨之中,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青山白鹭,桃花流水。这俨然是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风景画图!全词并无抒情的语句,却抒发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其旷达超脱、闲适潇洒的隐士情怀也跃然纸上。

   直抒胸臆。这类古典诗词以抒情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写喜写悲,而是在写喜写悲时藏有景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属于这一类诗。(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的前两句侧重抒情,写尽千古悠悠,时间绵长。第三句则是写景,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只见空间辽阔,地老天荒,寂寞苍凉之感顿然而生。第四句更是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悲哀愤懑的情绪。

   情景交融。这类古典诗词大多是触景生情或即景抒情之作,故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既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可以先抒情,后写景。但多数诗词属于前一种情况,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后两句抒情,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对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发了词人爱国激情与浓重乡思。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渲染烘托、白描手法、色彩丰富等。

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色彩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如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色彩斑斓,对比鲜明,豁人耳目。

动静结合:山川景物,有动有静,却不可过于拘泥。如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静山因“转”而动,流水因“日”而静,一经诗人之眼,一切饱蕴诗意。

运用典故。用典有借用历史故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句两种。好处是使诗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深化诗的意境,触发人的联想。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化用杜甫、谢朓的诗句而别开境界,描绘出一幅特征鲜明、气象高远的山水秋月图。“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借余伯牙、钟子期及阮籍的故事,来表达世无知音,惟有借酒浇愁,透漏出诗人孤傲不群的性格。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五.把握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我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暗示,我们往往会将物与人融为一体。看到菊,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清高,看到梅,就会想到陆游的高洁;看到莲,会想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隐逸风度,想到“莲动下渔舟”的清新可爱,想到“莲子清如水”的浪漫温馨;看到柳树,就会想到离别的不舍与深情,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送元二使安西》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枝上浸透了多少的别恨与离愁。意象的这种深层含义使它言简意赅,含蓄蕴藉。一个简单的意象往往就是一幅动人的图画,使读者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实和丰富诗歌的内容。下面就以《春江花月夜》一诗的中心意象“月”做一简单分析:

    月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意象之一。高悬在天际的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团圆、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对她投入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于是睹月思人、望月怀远就成了递相沿袭的普遍的命题。月的意象递相沿袭,超越时空,慢慢地她就悄悄地扎根在中国诗人的心灵深处,月就成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媒介。在古典诗词中,借月来抒发乡思、离愁、祝愿、哲理等就比比皆是了。

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贯通全诗。月在一夜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共同组成了完美的诗歌形象。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作者深切感受到了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充满了淡淡的感伤。同时借月色引发、渲染、暗示、寄托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月的意象关合着本诗主题——探索人生哲理,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可以说抓住了“月”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六.了解不同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结合是诗歌创作中主客观结合的结果,有无优美的意境是评价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古典诗词的精华往往都是意境完美的典范。有雄浑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悲壮苍凉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静的,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有缠绵凄切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古典诗词中意境的构成,一般表现为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其结合的表式大体上有三种:侧重写景,情融于景;侧重抒情,景藏情中;情景分写,层次分明。下面结合一些例子,逐一加以说明。 

  (一)侧重写景,情融于景。这类古典诗词从表现形式看,写景占较大的比重,有的甚至全部写景。但是写景不是目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构成和谐美妙的艺术境界,从而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8题所涉及的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就是一首这样的诗:“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前六句侧重于写景,诗人用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点染出一幅空蒙迷离、烟水茫茫的水墨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送别友人时迷蒙暗淡的景色,更渲染出深沉浓重的离愁,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挚情意,虽然不着一个“情”字,但却字字含情,处处显情,为后两句的直抒胸臆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还有的古典诗词从表面上看全部是写景,而实际上情寓景中,情融景中,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9题中的一首古诗就有这个特点。(原诗: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诗的前两句写苍苍的山林中隐隐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友人灵澈归山。后两句则写灵澈戴着斗笠,披一身斜阳,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直到隐没在遥遥的苍山之中。全诗写景生动,画面感极强,虽然没有一句抒情的诗句,但却深刻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意。这种完全写景的手法在词中也有运用,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原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的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哀,垂钓于斜风细雨之中,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青山白鹭,桃花流水。这俨然是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画图!全词并无抒情的语句,却抒发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其旷达超脱、闲适潇洒的隐士情怀也跃然纸上。 

  由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侧重写景、情融景中的古典诗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为表现“情”服务的,离开情而单纯地写景是毫无审美价值的。可见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是非常深刻精辟的。 

  (二)侧重抒情,景藏情中。这类古典诗词以抒情为主,但又不是抽象地、空泛地写喜写悲,而是在写喜写悲时藏有景物,因此古人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属于这一类诗。(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的前两句侧重抒情,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尽千古悠悠,时间绵长。第三句则是写景,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眺望,只见空间辽阔,天老地荒,寂寞苍凉之感顿然而生。第四句更是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悲哀愤懑的情绪。读这首诗,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笼罩于全篇诗作之中,而屹立于北方苍茫广阔原野中的诗人形象也极为鲜活生动,显现的“情”与潜藏的“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力量。 

  (三)情景分写,层次分明。这类古典诗词大多是触景生情或即景抒情之作,故情景分写,层次分明。既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可以先抒情,后写景。但多数诗词属于前一种情况,如杜甫的诗《旅夜书怀》。(原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四句是写景,一、二句写近景:细草、微风、危樯、孤舟;三、四句定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后四句是即景抒怀,抒发自己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却难以实现,虽有出众的才华却长期遭到压抑和排齐的苦闷。全诗情与景勾连密合,浑然天成,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飘泊无依的感伤。再如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也属于这一类型。(原词:碧云天,黄叶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的上阕描写了碧云、黄叶、翠烟、远山、斜阳、芳草,渲染出夕阳西下时一派凄清肃穆的深秋景色。下阕侧重抒写漂泊异乡的游子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愁。全词情景相融,意境深远,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中情与景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其共同之处是寓情于景或寓景于情,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七.蕴含理趣: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九.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十.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 

十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包括两个层面:把握情感基调,注重整体感知。

1、把握情感基调。诗言志。任何文学作品都倾注着作者的情感,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和灵魂,离开了情感,一切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情感也是我们把握作品理解诗人的契入点,只有先从总体上把握住作者在彼时彼处的心情,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本身。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自然地也就在诗词中流露出不同的情感。如苏轼的旷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王维的悠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晏殊的惆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煜的哀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孟郊的狂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甫的欢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就《春江花月夜》来说,诗是有憧憬和感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感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感伤。所以,尽感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语)

2、注重整体感知。鉴赏诗词不能因其篇幅短小而忽视对总体格调、全篇结构、内在线索和情感层次的分析。如果没有纵观、概述的能力,而只有对个别字句的玩味,那么鉴赏就会陷于琐屑和零碎。下面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做一整体把握。

这首词先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该词创作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词的上阕的主旨是写对月饮酒。东坡的感情是微妙的,在出世与入世,也就是“退”与“进”之间心态困惑矛盾。但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还是要在人世间好自为之。下阕的大意是写对月怀人。用圆月衬托离别。 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轮圆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彻、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美好的祝愿,给全诗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能传诵千古,主要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广泛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结语

以上我们从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的层面做了一些探讨。但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要以大量的阅读和记诵为基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鉴赏实践中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领悟那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淡雅与宁静,去感受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的坚定和执着,去找到那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壮志和豪情,让古典诗词融入我们的血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十二.如何写诗歌鉴赏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考试要求考生写的是一段100来字的鉴赏文字,但这段文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

  其次,我们应该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在张伟明先生的《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中,是这样来界定考查内容的: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题干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考生就其中任一方面进行点评、鉴赏都是合乎要求的。这就给了考生一定发挥的空间。考生水平层次的不一样,着手的角度、鉴赏的内容肯定也不相同。当然,那种每个方面都涉及的文段就是不可取的了。

  第三,我们应该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这里的表述格式,对于考生来讲,就是一段文字的组织和表达。鉴赏归于议论文,我们写时,应当把这段文字当作一篇缩微的议论文来写。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来说,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层次结构安排的合理与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议论文也有很多格式和写法,考生应当采用哪种层次组织的格式呢?

  题干如果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你的开头就应该回复出题者的问题。例如,出题者问:本诗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愁绪?那么,你的回答就是你这段文字的中心句,相当于议论文中的观点。下面的语句就应该是围绕这句话结合诗歌本身而展开的一个精短的阐释。如果题干是要求选取任一角度做答,那么考生也应该有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见解,并将其提练为自己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展开阐述。

  在阐释论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要求。《2002年高考作文命题展望》一文中这样说:“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因而,考生应该紧紧扣住诗歌本身来阐述。阐述中应该把握这样两点:第一是为观点(中心句)服务;第二是选取诗歌中主要的、突出的诗句用概述性的语言来阐述。没有字斟句酌的必要。(除非你是鉴赏诗歌的语言)

  最后,注意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则。例如,保持卷面清爽,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等。

  鉴赏写作:读下面这首诗,选取任一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100字左右)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提示说明: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迟日:“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优秀例文:

  在本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犹为出彩。“迟日园林”本是充满着诱人的春色,“今春花鸟”本是红花绿树、鸟鸣山幽,而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到的这一切,却通通失去了光彩。一“悲”一“愁”,点出了其内心极度的苦闷。另外,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由眼前北流的湘江水想到了故地京国,想到了自己的被贬南国,更显出了自己的形单影只。全诗宛如游走于悲喜的边缘,在喜景中更衬出悲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