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天育骠骑歌》中有一句诗令人困惑,这句诗是“眼有紫焰双瞳方”。马的瞳孔怎么会是“方”的呢?虽然严羽论诗有“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说法,但用学诗的香菱的话说,这个字用得“无理”。
可是,老杜是创造的天才,有打破传统习惯的本领与胆魄,他写马的瞳孔是方的,也许跟虚谷画鱼把眼睛画成方的一样,都属于艺术上的变形①吧?查各种杜诗注本,不得要领。难得的是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另有注文,说到了方的瞳孔:方瞳为异人之相。
无图可按,而有骥可索,从唐人画的马里也许可以找到旁证吧。曹霸的画,今已失传。韦偃留下一幅《双骑图》②,马眼看不清。于是只剩下韩幹。目前寄名韩幹所画的马,如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所说“幹惟画肉不画骨”,都有些痴肥,但令喜过望的是:那些马的瞳孔还真不是圆的!
从科学方面寻找依据呢?《走近科学》上的论文《为什么动物的眼睛有形状不一的瞳孔?》图文并茂③地介绍了动物眼瞳的不同形状,其中有竖的和横的,竖的瞳孔上下伸展,而④横的水平延伸,大致呈长方形。噢,一个完美的答案!
于是叹服:老杜写马,千古一人而已。中国艺术如果说重神似不重形似,会写意不会写真,那我们要看创造这艺术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人为准。老杜可是兼“画工”与“化工”的。
1.下列关于文段标号处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变形”不能写作“变型”。
B.②处《双骑图》书名号不能改为引号。
C.③处“图文并茂”不能改成“形神兼备”。
D.④处“而”字必须保留,不可省略。
2.文中划波浪线的词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意象生成”?世界上的事物本来与人无关,①________。而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就是赋予本来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精神性的意义。意象的生成就是人心赋予事物以精神性的意义。比如,()。
戏剧的意象世界,可分为文本的意象世界和演出的意象世界。文学文本的完成,表明文本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诞生,这个世界是的,属于文学范畴。《奥赛罗》的整体意象是“毁灭一切的心灵风暴”,《麦克白》的整体意象是“欺骗性的欲望让灵魂迷失在荒原”,《哈姆莱特》的整体意象是“②________”。舞台演出的作者在文本的意象中孕育出演出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这个世界也是的,③________。焦菊隐导演的《茶馆》中行将没落凋敝的晚清茶馆的喧闹与沧桑,是舞台艺术所创造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舞台演出的作者最重要的是寻找体现艺术家洞察历史和人生的完整的舞台意象。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5.在括号内举出一例证明“意象的生成就是人心赋予事物以精神性的意义”,不超过70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①家喻户晓
....的作品,其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
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②空前绝后
....。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
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③宵衣旰食
....、爬梳整理、含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发展普
及,①——当机器逐渐取代人力,劳动教育是否仍有必要?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红”经济出现,对人们的劳动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阻力。
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时代的文人拥有不同的都城感知,①。汉代都城宏大壮美,源于大赋作者对巍峨宫阙和丰富物产的感知;六朝都城金陵给人以靡丽奢华的印象,离不开诗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真切感受;而唐代咏史怀古诗等,则在物是人非的感受中为金陵叠加了饱经沧桑、王气黯然的古都色调。
相较之下,卖花诗词对宋代都城的塑造,尤其富于生活气息与审美意味。卖花诗词展现了对都城的丰富感知,不仅有对王朝气象的敏锐把握和潜在思索,又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体会。丰富感知的背后,②:或是都城生活的惬意,或是京华旅居的愁绪,或是太平时代的欢愉,或是国破家亡的哀思……这些感知与意蕴,不但生动勾勒了宋代都城的形貌特
征,③,让后人在回望开封与临安时,能够切身感受到一种人间烟火的独特风韵。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保留原意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班或者下课之后的闲暇时光里,你是选择宅在家里、发呆追剧,还是出门漫步、走走看看?最近,越来越多喜欢遛弯儿的网友们,在网上分享散步时偶遇的琐事趣事,分享手机拍下的鲜花晚霞,分享头脑中浮现的奇思妙想。
漫步、闲逛、溜达、遛弯儿、轧马路——散步这项活动的别称很多;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交谈或沉默,马路上或公园里,伴着晨光或暮色——①。抛开这些外在的东西,散步的心情却高度一致,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这样总结道,“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
附:参和解析
(一)
【答案】1.D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把握成语、标点及虚词用法的能力。
D.“必须保留,不可省略”说法错误,“而”字在此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省略,不影响句意和语法关系。
故选D。
【答案】2.如果说中国艺术重神似不重形似,会写意不会写真,那我们要看创造这艺术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人。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一是“中国艺术如果说重神似不重形似……”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句主语不一致,应将“如果说”移到“中国艺术”前面;
二是“什么人为准”句式杂糅,可删掉“为准”,或改为“以……为准”。
【答案】3.①反问修辞紧扣马瞳孔方圆问题引出话题,提纲挈领;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强化语气,激发探究兴趣。
②引用严羽诗论引出香菱学诗例,进一步突出其“无理”;也引导探究“无理”背后是否隐含趣味,引发下文。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马的瞳孔怎么会是‘方’的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文中是以反问来提纲挈领,引出关于马瞳孔形状是方还是圆的问题;同时表现出作者对杜甫这一写法的怀疑态度,具有挑战性,强化语气,激发读者的探究兴趣。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引用了严羽诗论中的说法,目的是以此引出香菱学诗例子,进一步突出杜甫“眼有紫焰双瞳方”写法的“无理”;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引导读者去和作者一起探究“无理”背后是否隐含趣味。
【答案】4.①没有精神性的意义②对生死的艰难抉择③属于舞台范畴(属于演出范畴)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句强调世界上的事物与人无关,后文指出“人心赋予事物以精神性的意义”,可见世界上的事物本来没有精神性的意义,是人赋予了事物以精神意义。应填:没有精神性的意义。
②前文对《奥赛罗》与《麦克白》的整体意象侧重对文本主题的意象解读,而《哈姆莱特》是一部复仇的悲剧,应填:对生死的艰难抉择。
③“这个世界”指的是“舞台演出”,应填:属于舞台范畴(属于演出范畴)。
【答案】5.示例:作为植物的柳树,本无关乎人的精神意义;但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却有依依惜别之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举例证明观点,首先明确观点的内涵,“意象的生成就是人心赋予事物以精神性的意义”指的是事物原本没有精神性的意义,是人赋予其没有精神性的意义,才有意象的生成。举例时可以举出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如一些常见的自然,月、花、鸟、动物等,它们本是没有情感的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具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就是诗人赋予其精神性的意义。分析时可以引用具体的诗句。
(二)
【答案】1.①脍炙人口②前所未有③苦心孤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此处需照应后文“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而“家喻户晓”只是形容知道的人多,没有评价的意思。可改为“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②空前绝后:意思是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绝后”意味着以后不能做得更好,不合语境,改为“前所未有”。前所未有:意思是从来没有过的。
③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用于学者,使用对象不当,改为“苦心孤诣”。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
【答案】2.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抽出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然后把“近日”“播出的”抽出来,修饰主语“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分别单独成句。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
【答案】3.前者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对普通人而言,过于艰深,其思想内容少有人知;后者凸显出《尚书》这一古籍创造性转化后变得接地气,思想内涵让人易于接受,获得一致好评。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小众而小众”,“小众”是相对于“大众”而言,也就是不普通,不通俗,连用两个“小众”,突出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因为内容高少有人知的特点。
“大众之大众”大众化就是通俗易懂,适合普通人阅读,易于接受。将“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连用两个“大众”,凸显了古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让艰深难懂的古籍走入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答案】4.B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的“等”表示列举未尽。
A.“等”表示列举煞尾。
B.“等”表示列举未尽。
C.“等”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
D.“等”表示程度或数量上相同。
故选B。
5.【答案】①使人们对劳动教育产生质疑②技术进步催生了许多智能劳动工具③但劳动教育仍有必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破折号后文“当机器逐渐取代人力,劳动教育是否仍有必要”“对人们的劳动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可知,此处应是总体介绍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故可填“使人们对劳动教育产生质疑”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根据后文“使得部分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可以交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中的“使得”可知,此处应是介绍原因,“智能机器人”代表技术进步,内容上与“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形成对照,由此可填“技术进步催生了许多智能劳动工具”之类的内容。
第三处,根据前文关联词“虽然”和后文“智能机器的使用不意味着‘以金钱换时间’的理念必然合理,也不意味着人将无法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可知,此处应是表达作者认为劳动教育仍很重要,故可填“但劳动教育仍有必要”之类的内容。
(三)
【答案】1.①交口称赞(赞不绝口)②身处低谷(寒酸落魄)③不改初衷(矢志不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姐妹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该词,所以应该用成语“交口称赞”,或者“赞不绝口”。“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赞不绝口”,赞美得不住口。指连声称赞。
第二空,结合下句“也要向往远方”可知,此处语境是指即使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走到了最不顺利、不景气的时期,所以应该用成语“身处低谷”,或者“寒酸落魄”。“身处低谷”,指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走到了最不顺利、不景气的时期。“寒酸落魄”,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尽管四处飘飞,但仍不改变内心的想法,所以应该用成语“不改初衷”,或者“矢志不渝”。“不改初衷”,永远不改变内心的想法。“矢志不渝”,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2.示例: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的这个事实。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短句改长句,可以先确定句子主干,再让其他短句充当句子的枝叶成分。
第一步,明确长句的主干“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第二步,将句子“贾府已经濒临崩溃”和“众人极力拒绝承认”转换为定语修饰宾语“这个事实”,改为“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的”,修饰“这个事实”。
3.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红楼梦》中的特定情境比喻为“水”,把《红楼梦》中的诗词单独拿出来欣赏比喻为“出水”,生动地写出了木心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开特定的情境不再“好看”,与作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强调了对《红楼梦》诗词成就的肯定和赞美。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修辞手法:联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和“《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可知,这是把《红楼梦》中的诗比作“水草”,把《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比作“水”。由此可知,画线句中的“出水”也是比喻手法,本体是《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喻体就是“出水”;
效果:这样写很生动形象地表明《红楼梦》中的诗词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出水”“好看”则表明,《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开特定的情境依然“好看”,说明这些诗词写得很好,很有成就,表达了对《红楼梦》诗词成就的肯定和赞美。
【答案】4.①对都城形象的塑造也往往不同
②包含着极其丰厚的意蕴
③而且显露着宋代都城特有的精神气质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同时代的文人拥有不同的都城感知”和“汉代都城宏大壮美,源于大赋作者……六朝都城金陵给人以靡丽奢华的印象,离不开诗人……六朝都城金陵给人以靡丽奢华的印象,离不开诗人……”推断不同时代的文人对都城的塑造也不同,故可填写“对都城形象的塑造也往往不同”。
第二空:依据“或是……或是……或是……或是”推断感知背后有丰富的含义,故可填写“包含着极其丰厚的意蕴”。
第三空:依据“不但生动勾勒了宋代都城的形貌特征”推断下文应以“而且”开头,并由“形貌特征”推断对应的是“精神气质”,故可填写“而且显露着宋代都城特有的精神气质”。
【答案】5.卖花诗词展现了文人对都城的丰富感知,不仅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体会,还有对王朝气象的敏锐把握和潜在思索。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缺失主语,“展现了对都城的丰富感知”其中的“感知”没有主语,添加主语“文人”。
二是复句关系语序不当,应先是对日常的感知后,才是对王朝气象的感知。
三是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与“又”不能搭配,改“又”为“还”“也”“而且”“更”等表递进关系的词皆可。
(四)
【答案】1.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你”代指看到这则材料的任何一个人,具有不确定性,范围很广。
A.特指“想”的对象,即他自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
B.与例句指代相同。
C.特指集合中的某个(些)特殊个体,即“懒虫”“再不起来的(包身工)”。
D.特指听这话的另一方,即(听米考伯太太唠叨的科波菲尔)。
故选B。
【答案】2.①散步这项活动的形式也不少②在其中寻找生活的滋味③享受亲人朋友陪伴的温暖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与前面“散步这项活动的别称很多”相照应,从“一个人或是几个人,交谈或沉默……”可知,此处是散步的形式,故此处应填“散步这项活动的形式也不少”。
第②处,由后文“忙里偷闲的一次散步,可以观察春日的新芽,夏日的鸣虫,秋日的余晖,冬日的初雪;可以感受白天的车水马龙、生机活力,夜间的凉风习习、万籁俱寂”可知,散步可以带来生活的乐趣、滋味,故此处应填“在其中寻找生活的滋味”。
第③处,从前文“可以享受一个人独行的惬意”可知,后文关注的是“多人”散步能带来什么,故此处应填“享受亲人朋友陪伴的温暖”。
【答案】3.①画线句采用类比,将“散步者”与“探险家”“画家”进行类比,以不同的身份多角度刻画“散步者”观察并记录城市、拥有好奇心与诗意情怀的形象,形象生动,表达丰富;②画线句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一步一步”、“一笔一画”等短句夹在其中,行文更有节奏感。③改句则表达平淡,不够生动,句式缺乏韵律感,没有原句表达效果好。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及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时,散步者像探险家,用脚步从容丈量城市,在街巷中探索不为人知的宝藏,走走停停,查探标记;有时,散步者像画家,用双眼细致观察城市,勾勒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一笔一画,巨细无遗”将“散步者”与“探险家”“画家”进行类比,采用类比的方法,以不同的身份多角度刻画“散步者”观察并记录城市、拥有好奇心与诗意情怀的形象,形象生动,表达丰富。而且画波浪线句中前后两句句式结构整齐。而“有时,散步者像探险家,用脚步从容丈量城市,在街巷中探索不为人知的宝藏,走走停停,查探标记”使用短句,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句式富于变化,“一步一步”“一笔一画”等短句夹在其中,行文更有节奏感。
改句的句子“散步者有时用用脚步从容丈量城市,在街巷中探索不为人知的宝藏,有时用双眼细致观察城市,勾勒出一幅属于自己的风景”,则表达平淡,不够生动,句式缺乏韵律感,没有原句表达效果好。
【答案】4.①身临其境②惊心动魄③不可估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生动直观”的描写让人有身处其中的感觉,可以用“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
第②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这场“生死较量”让人惊恐万分,可以用“惊心动魄”。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第③空,结合语境,是说“价值”和“影响”无法估算,可以用“不可估量”。不可估量:难以估计。
【答案】5.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更是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冰山原则”。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作品不仅是他留给世人的”语序不当,可改为“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
二是“创造……影响”搭配不当,可改为“产生……影响”;
三是“不仅……更……”的前后主语不一致。
所以句子可改为: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老人与海》这部不朽的作品,更是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冰山原则”。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