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声音构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025-09-25 18:00:53 责编:小OO
文档
目    录………………………………………………………………………………1

论文摘要………………………………………………………………………………2

绪    论………………………………………………………………………………2

一、“人声”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3

  (一)人声中的语调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4

  (二)人声提示发生对象的个体特征……………………………………………4

  (三)人声提示发声对象的个性…………………………………………………4

二、“音乐”率先进入无声电影,并在影视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5

  (一)概括内容,深化主题………………………………………………………6

  (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形象………………………………………7

  (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7

  (四)助于形成画面节奏,强化影片结构………………………………………8

三、“音响”是电影声音中最重要的内容……………………………………………8

  (一)音响具有描写作用(或称纪实作用)……………………………………9

  (二)音响具有表现作用(或戏剧作用)………………………………………9

  (三)音响具有组接影片结构的作用……………………………………………9

结    语……………………………………………………………………………25

参考文献……………………………………………………………………………26

浅析声音构成在影视作品中作用

邢涛

广播影视编专业  2006级  20060321188

    [论文摘要]

影视中的声音是由人声、音乐和音响构成的。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构成一部精彩的电影作品。

人声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语调的作用)、提示发声对象个体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等作用;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在影视中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烘托画面、渲染情绪和制造气氛等作用;音响是指在影视时空关系中除人声和音乐外,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出现的一切声响。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和战争音响等,它具有纪实、表现和组接结构的作用。

电影声音不仅仅是画面服务的手段,它的作用在于交待和扩展画外空间,使画面更真实,它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方式。

    关键词:人声 音乐 音响

论  文  正  文

    绪    论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加入了几段道白和唱歌,标志着世界电影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阶段。早期有声电影有其实际意义,即“解决”了银幕画面寂静无声的“缺憾”,实现了影像和声音的“组合”。直到1928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才算是解决了“声画同步”的问题。电影声音的出现,对电影画面是一种促进的力量、影响的力量,同时也对电影风格与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补充、丰富和强化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电影声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影的“声音”日益丰富,表现力不断增强,并得到了艺术家们的充分重视和利用,使得电影成为一门货真价实的“视听艺术”。电影声音的出现带来了电影观念上的一次重大。本文将从声音构成方面简要分析电影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电影作为视听的艺术,虽然是以画面为主的欣赏媒介,但声音也在其欣赏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说明声音这一重要作用本文力图从人声、音乐和音响这三大类影视声音构成,浅析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人声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语调的作用)、提示发声对象个体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等作用;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在影视中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烘托画面、渲染情绪和制造气氛等作用;音响是指在影视时空关系中除人声和音乐外,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出现的一切声响。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和战争音响等,它具有纪实、表现和组接结构的作用。

一、“人声”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

人声是指人物语言,是人类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声音手段。它在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对“人声”不能仅理解为“对话”、“道白”、“解说”, 它还有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语调的作用)、人声提示发声对象个体特征以及人物个性等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的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对语言的处理。传递一项信息的总量是言词加上语调,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受话者的意图。除此之外,人声还可以提示发声对象的个体特征和人物个性。

(一)人声中的语调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

人声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一项作用是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这种对情绪和状态的提示就是语调。语调对情绪和状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在没有明白父母所说的话语的意义之前就已经可通过父母说话的语调感到说话者的情绪了。例如,母亲为婴儿唱催眠曲,婴儿听到它时就会安静。我们在说话时,我们的情绪既通过语言内容也通过说话的语调传达给听者。如,英国一个著名的莎士比亚剧的演员在法国巡回演出时,到一家餐馆吃饭,周围的人认出他来,纷纷要求他为他们朗诵,于是这位演员就用英语抑扬顿挫的朗诵起来,在场的听众无不畏之倾倒,感动得流下眼泪。事后,随行人问他朗诵的是什么,他承认说他朗诵的不过是随手抄起的菜单而已。所以说语调本身的变化就足以使人感受到发声者的情绪起伏,因而语调也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语调既是经验的同时又是社会心理和文化深层结构的积淀。人类对语调意义的确立是通过人类本身存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世界的相互敞开与相互交换而实现的,而建立这种结构的基础可以归结为麦茨所说的“电影知觉自发心理机制”。

(二)人声提示发生对象的个体特征

人声提示发声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男人和女人,年长和年幼。不同的性别的年龄发出的声音有自己特定的基频范围和泛音范围。通常情况下,男人的声音低沉浑厚它的基频要低一些;而儿童的声音尖利清脆,基频则更高一些。根据语声的基频部分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所指的大致范围。

(三)人声提示发声对象的个性

人声的基本频率(简称基频)部分决定了发生者的性别、年龄,在基频之上还有一个泛音分布,这个泛音分布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他决定了人声的个性: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一个人人声中的泛音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不同之处就成为这个人声音的个性部分。而这种人声的个性不是来自他本身的“独特”,独特是相对于群体而言,它体现为一个过程,一个物体只能发出属于他自己的声音,不可能与其它的发生无发出的声音置换,这种关系的建立是靠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的。就人声而言,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对周围人的话语声加以辨认、积累,从而形成对周围人的声音和形象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断地被储存到记忆库中,从而形成对一个人完整的认识过程,对其它发声体也是同样,不过这种辨认和积累不像语言那样是一种系统训练的结果。这样,各个不同的泛音分布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库中,当他听到某个人的声音时,就会在记忆库中搜寻、对比,从而做出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听到的某种声音和我们记忆库中的“数据”构成了基本的个性模式,从而实现人声的个性。

二、“音乐”率先进入无声电影,并在影视作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声电影也被称为“默片”,被称为一个“伟大的哑巴”。就是在荧屏上既没有对白解说,也没有音乐,给人带来一种无声的遗憾。首先打破这种无声局面的是音乐。也就是在放电影的同时,聘请钢琴师、小提琴师或者乐队藏于电影银幕后面,为电影进行现场伴奏。究其原因,有一种解释为这种音乐的伴奏是用来掩盖当事放映机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另一原因出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视听合一”的本能习惯,弥补听觉上的空白。因此,这种伴奏音乐也就成为最早的电影音乐。这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无声源音乐——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的音乐;还包括有声源音乐——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种音源所放出的现实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用来烘托画面,渲染情绪、制造气氛,用音乐来唤起人们不尽的联想、揣摸、神会、心领,从而让人们的感情产生无边无际的激荡。

“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所表达的思想(乐思)需要依靠客观声音的物理属性,如频率、振幅、共振、时间、声音的建立和衰减等等。对音乐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主观反映,爱好、习惯、听辨能力均能造成不同的心理反应。它有抽象性和流通性的特殊性质,在影视这一运动艺术中,音乐是最难以定性的因素。不可能像对话和自然音响那样与具体声源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它在激起人们感情和情绪方面却又是最准确和细腻的。音乐的思想是通过感情体现出来的,是感情的思想,它的内涵价值主要是决定气氛、神韵、表情和情绪,所以音乐是在情绪方面起作用最强的艺术。

一段成功的主题音乐,将使一部电影、电视剧片顿时生辉,让人久久回味,以至那部片子演完许多年之后,片子里的主题音乐还经常被人们欣赏和哼唱。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音乐《一路平安》已经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了。

(一)概括内容,深化主题

电影音乐可以起到概括影片内容,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音乐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被称作主题音乐。它是影片音乐的核心,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如《水浒》的《好汉歌》,这首主题歌曲不管是从词曲还是到演唱风格都体现出粗犷、豪放,整个气势撼人心魄,回肠荡气,充满阳刚之气,充分地体现出梁山草莽的侠义品格,好汉们一个个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情、重义的英雄形象。歌曲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身份、气质、和性格,符合作品的风格从而深化主题。而另外一首有女声演唱的主题歌在音乐的旋律、气氛和情感上就逊色不少,演唱风格也和整个作品的风格的谐调有些欠妥,对揭示主题的作用,远远不如这首《好汉歌》,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视听艺术也都要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它的各种表现手段都是为了阐述主题,音乐进入这一视听艺术后也是为主题服务,可以概括主题,揭示主题,也可以进一步地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如12集专题片《》在序曲中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展开,随后在每集中不断贯穿,围绕着坎坷的一生,几经沉浮,百折不挠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用这优美深情的旋律,言简意赅的歌词烘托着画面,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高度的颂扬。

电影音乐的词、曲作家在影视剧创作的主题歌中,就以高度凝练的歌词语言概括了全剧的思想主题,歌曲按歌词所提供的意境、情节,以流动、多变的音符和完整的旋律,形成了一种吟诗的音乐韵味的音乐文学样式。以此,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不但可以概括内容,还可以深化主题。

(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形象

音乐的最大长处在于抒发人物最内在的难以言喻的心理体验及微妙丰富的思想状态。因此,用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则是影视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

如果说运用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有间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话,那么在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影视片中,运用音乐刻画人物性格,则更是影视音乐的重要功能。

美国影片《巴顿》中的巴顿将军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是一个相信灵魂再生和笃信天主教的教徒,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为他设计了三段主题音乐:灵魂再生——嘹亮但有间歇的小号;宗教——赞美诗般的管风琴;军人——长笛演奏的军人进行曲。影片在开始时,先呈现了这三个段落,再配上画面:一个高大、威武、坚毅、勇敢的花甲年龄的军人形象,胸戴赫赫军功章,手戴天主戒指,腰别手,从画面中我们了解到他信仰天主教,且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巴顿的更多复杂性格则是通过音乐的刻画和画面的结合才进一步体现出来:一开头的小号奏出的主题音乐和他在重温迦太基战役时再现的小号旋律让人们感受到这一性格。在影片的另一处伴随巴顿将军指挥战斗的一曲雄壮的进行曲则让人们了解到巴顿最鲜明的一面:威武、果敢的性格。影片运用宗教的赞美诗合唱,则表现了巴顿对宗教的信仰以及他严以律己的决心。最后通过小号、进行曲、赞美诗相结合,配以巴顿将军指挥乘胜追击的画面,则使他性格完整地表现出来,是三种性格的统一体现。再和画面相结合然后再将这几段落合成为一个复杂而多样的整体。尽管听起来不是很和谐,但这就是巴顿的性格,表现他是一个具有忘我精神的、一往无前的有坚定信仰的宗教徒,同时又是个宿命论者,相信灵魂再生。画面和音乐的紧密结合,生动、准确、深刻地刻画出巴顿感人的艺术形象。

音乐在影片中是从挖掘人物内心的感情来烘托表现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形象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表情、精神、气质、职业特征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和画面紧密相结合达到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气氛是人们情感外露形成的环境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音乐来增加气氛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人们的感情浓重的时候,绝对少不了音乐的渲染,来烘托情绪。在影视作品中一般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与其气氛相同的音乐,从而强化视觉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例如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画面的背景音乐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在一些大型动作片和紧张、恐怖的片子中,渲染性音乐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更具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状态,配合画面,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渲染和制造紧张、恐怖气氛。如在故事片《人约黄昏》中,刚开始的时候,男主人公在小店里买烟,画面色彩暗黑和蓝色调,表现很深的夜,小店的老板和伙计的镜头很快闪过,表现出他们游移和慌张的神情,男主人公在随着店老板的眼神回头张望,表情显得纳闷。这是配画面的音乐则是作曲家叶小刚用交响乐轻轻地在高声区演奏不和谐的旋律,断断续续用吹管乐器演奏几个不和谐的音程,和风声的呼啸效果声相结合,给人以阴森、恐惧、害怕的感觉。

音乐是由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组成的,它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如表现悲哀气氛的音乐,往往是使用慢节奏,拖长音,速度缓慢,旋律线多为下行,音色低沉;表现惊恐气氛的音乐节奏果断,使用不谐和的和弦,力度变化大而且突然;表现平和温馨的音乐往往是节奏平稳,速度中庸,旋律优美,多以弦乐为主奏乐器。用一段合适的音乐来表现某一种情绪,往往比其他单纯的文字、画面等形式表现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我们往往说表现情绪和气氛是音乐的特长,渲染气氛,烘托情绪也是音乐最有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

(四)助于形成画面节奏,强化影片结构

音乐为影片提供了强烈的节奏感,因为其本身就有着不同的韵律感、节奏感,在影视作品中画面同音乐一样,也存在着不同的节奏,如画面长短、镜头推拉摇移的速度等等。二者相结合运用得当的话,有助于形成画面节奏,强化影片结构。比如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几乎自始至终贯穿着旋律简单、动感极强的音乐和效果夸张的音响,其中间或有抒情浪漫的歌曲和完全无音乐的静场穿插。这样动静结合造成的节奏带来的强烈的感染力,对观众来说简直是一场视听轰炸;与之相反,比尔·奥古斯特的电影《美好的愿望》最后一场戏,通过相对沉静而稳重的画面结构,抒情节奏缓缓展开,在就要达到情感的饱和点时,接到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一个远景的固定长镜头,全片的情感达到高潮,情感的节奏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与此同时,有时也可以用音乐来改变画面的节奏。如果画面在剪辑上形成了一段较长的的强烈节奏,观众在接受这种较长的强烈的、快速的内容时,心理上容易产生疲劳感,这时就可以利用舒缓流畅的音乐,把强烈的快速的画面节奏拉平。例如,专题片《美国艺术史》是介绍美国二百年来的摄影、绘画、音乐、建筑、影视等各种艺术的发展史,全片的时间长度只有二十分钟,由于内容十分丰富,许多段落的画面只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一闪而过,画面外部的节奏很快,但音乐不全是快速的,有时用很宽广、舒展的慢节奏音乐,改变画面造成的快速、紧张,让人目不暇接的状态,让观众的心理感受有张有弛,在一种轻松的心境下,接受画面提供的大量信息。

总之,音乐的节奏要服从于画面的节奏,为整部影片的视听效果服务,另外有些音乐直接参与到具体情节中去成为上下镜头或几组跳越转换镜头的粘合剂,起到推动剧情发展,强化影片结构的作用。例如,在《动物世界》的片头中,是利用一段节奏性很强的、调性不断变化的音乐进行组接。用一组老虎、狮子、海豚、企鹅等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特点的画面镜头伴着快节奏节拍快速地转换,显得流畅自然,从而体现出音乐组接画面,强化影片结构的功能。

三、“音响”是电影声音中最重要的内容。

音响是指在影视时空关系中除人声和音乐外,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出现的一切声响。在影视艺术中,音响不是简单地摹拟自然声,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元素纳入影片,成为影视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是客观世界和艺术世界存在形式的重要构成要素。无论是实录或者模拟的音响,都是为了真实、丰富、生动地表现客观现实世界。

在影视作品中,音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就音响的发声属性而言,可分为动作音响,是指在影视作品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等在行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譬如脚步声、拍打声、相互撞击声等;自然音响,就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如流水声,风声,海啸声,打雷的声音等等;机械音响,顾名思义,指的是各种机器运作时所发出的声音;战争音响,指和战争相关的各种武器或军事装备所发出的声音:各种炮、爆炸、子弹呼啸、战机俯冲等等声音;还有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所发出的动物音响;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经过电子设备加工处理的特殊音响,例如物体在真空中运动的声音,各种低频声,我们从未见过的远古生物的叫声等,都是经过变声加工处理而成的。另外,为了在工作中易于区分各种音响,还可分为主要音响和背景音响;或根据其制作形态分为同期音和资料音等等。

音响在整个电影声音中占的比重最大。一般来说,它约占声音总和的三分之二,这不仅意味着观众从一部影片中获得的音响艺术感受最多,而且也意味着它所能起到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为显示环境的真实,火车气笛声把你带进候车室,上课的铃声使你感觉到已置身于教室之中……,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的听觉经验,选择具有特征性的音响来充分展示环境空间。 

(一)音响具有描写作用(或称纪实作用)

“音响”具有描写作用即是通过客观再现人物及事件所处环境中本来存在的音响,可以更准确地体现环境,增强环境气氛的真实性。在于加强影片“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瓶子落地时,发出的摔碎的声音;在暴风骤雨中,发出的雷声、风声等等。

(二)音响具有表现作用(或戏剧作用)

起表现作用的音响,是通过对音响独具匠心地运用,表现特定的艺术意蕴,直接强化主题的升华。《永不消逝的电波》运用音响也很精彩。敌人闯上小阁楼,团团围在李侠身后。但他沉着冷静置生死于度外,专心致志向远在延安的战友们发出他最后的电讯。画面前景是他镇定地在发报,此时银幕上的李侠既无豪言壮语的台词,又无剑拔弩张的姿势和形体动作,甚至连眼睛都不往身后看—看。静极了,静极了,在这—片潜隐着刀光剑影斗争的沉静之中,我们只听到一串“嗒嗒嗒”的发报的细响。这有节奏的电报细响声,对刻画李侠这位具有崇高理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党员的英雄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衬托作用。

在电影里,那些不真实的音响也会使人信以为真,这是电影音响作假的高明之处。比如电话听筒里传来双方清晰的话语,这在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的,不然电话里的秘密不都让人听去啦?然而电影里这样做,你却一定不会感到虚假。导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声音加以“特写”,而观众也被导演牵着,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电话听筒里讲的是什么。

这种被“特写”的音响用在惊险侦破片里较多。我国影片《羊城暗哨》中,侦察员王练(冯喆饰演)跟踪特务在广州上了船,在危急时刻,他从货舱的货物堆里搜出了装有定时的首饰盒子。他埋头贴着首饰盒子听到里面发出的一串“嘀嗒嘀嗒”的表轨声,观众也同时听到了,然后这声音越变越响,十分形象地渲染了“爆炸在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与悬念。

用“放大的”音响来渲染静寂的环境气氛,对电影来说更是十分拿手的一着。夜深人静钟表的嘀嗒声、屋檐的滴水声、夜晚野外秋虫的鸣叫声……在电影里都是不真实的真实。中国古诗句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音响具有组接影片结构的作用

即所谓音响“蒙太奇”,这一作用主要是用来使影片的时空转换,情节变幻呼应与贯通,呈现出别具风采的艺术形式。一个声音可以把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例如,在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中,战争时期的女战士听见的一声布谷鸟叫与十几年后和平时期另一个姑娘抬头听见这一声布谷鸟叫的镜头接在了一起,从而把两个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做了鲜明的对比。 

    结    语

本文运用声音构成中的人声、音乐和音响的知识,对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简要的分析:

人声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它提示发声对象的情绪和状态(语调的作用)、提示发声对象个体特征以及人物个性;

音乐和音响不是语言,但在影视作品的某些时候又胜似语言——模糊语言。音乐与音响没有直观的画面,又没有文学语言的准确,但是它却能做出高度的概括。概括一种气氛;一种情绪;一定的形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至一个具有特点的地方风格。但它们又具有各自的显著特点,音乐擅长写意性,音响擅长纪实性。

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电影声音不仅仅是画面服务的手段,它的作用在于交待和扩展画外空间,使画面更真实,它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方式。声音构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此,人声、音乐和音响这三大类影视声音元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这是我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方向。在此本人谢谢各位师长、朋友对本文批评与指导,我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书目:

①《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传基著

②《实用电视传播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吴信训著

③《影视精品读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董瑞峰著

④《影视声音创作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伍建阳著

⑤《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宋杰著

⑥《电视声音构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廷智

⑦《影视音乐》  浙江大学出版社  陈斌  程晋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