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2013—12 月---2日 主备人: 李志英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能力目标: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情感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 (1)诵读涵咏; (2)知人论世; (3)入情入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
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者、作品: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称其为“诗鬼” 。
背景介绍
《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二、解题
“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三、字词积累
正音:
箜篌 神妪 不眠 瘦蛟 女娲
解释下列词语:
张高秋 中国 融冷光 动紫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
李凭弹奏的箜篌曲技艺精湛,曲调之美,感染力强
三、合作探究
1、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明确:借以衬托出箜篌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2、同学默读,找出诗中哪几句写乐声,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怎样的音乐的效果?
明确:“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用了典故,想象,夸张,侧面描写等手法。通过写空旷山野上空的浮云听到乐曲驻足不前及湘娥、素女触乐生情潸然泪下,写出箜篌曲的感人、优美、动听和弹奏者技艺的高超。
3、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4、“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如何将诗的意境扩大?
明确: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中的“逗”字用的极其生动形象,请简要分析。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现在拼命的你
明确:“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6、“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老”“瘦”形象的写出了鱼和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形象,现在竟然能伴随者音乐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课后作业
1、学完本诗,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体现其意境美,要求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使用想象,通感等表现手法,字数100字左右
示例:听!香兰在笑,轻摆细腰,翩跹起舞,绽放笑靥,回眸一笑百媚生。看!芙蓉泪流满面,低低幽泣,声声呜咽,谁惹了祸,是箜篌,箜篌曲,一曲箜篌多少叹,余音绕梁声袅袅。
2、背诵全诗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