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2025-09-25 17:54:57 责编:小OO
文档
大学语文课堂笔记

1、古代小说形成于什么时期:汉魏六朝时期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把清代文言小说推向高潮的是《聊斋志异》

5、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是《三国演义》

6、《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7、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鹿鸣出自《诗经》中的小雅

9、《史记》中人物的塑造方法:互见

3、先秦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庄

4、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5、战国时期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庄子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论语》

7、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曹操 苦寒行

8、《咏怀诗》82首作者 阮籍,阮籍开创了咏怀诗。

9、中国第一山水田园诗人 陶渊明

10、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饮酒——【东晋】陶渊明 体现了平淡自然风格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体现了李白诗歌多具有的自然之美。

13、第一部纪传体《史记》

14、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5、《论语》属于语录集

16、《秋水》出自庄子《庄子. 秋水 》

1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

18、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称为史诗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望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杜甫《登高》

21、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

22、*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23: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2、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答:主张新诗应该具有“图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表明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音乐的不同)

2、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3、鹿鸣篇属于诗经中的哪个部分(小雅)

4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精神

5、战国诸子中最有文学成就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家是(庄周)

6、先秦时代,儒家学派两位代表人物的大师是(孔丘和孟轲)

7、先秦时代,道家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8、下列孟子书中属于语录体的是(《论语》)

9、《秋水》一文出自(《庄子》)

10、《学而》篇出自(《论语》)

11、我国古代第一篇纪传体通史(《史记》)

12、不属于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因的是(提倡)

13、(鲁迅)提出了“魏晋风度”的。

14、不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家是(刘禹锡)

15、“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出自(曹操)的诗歌。

16、后人把那些“本色”、“正宗”的写儿女情长的柔情软词,称为“(婉约词)”

17、以下不属于豪放词人的是(秦观)

18、“莫道不销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出自李清照诗(《醉花阴》)

19、辛弃疾著名诗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篇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子》)

20、我国第一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21、《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2、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

23、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红楼梦》)

24、《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阮籍 )

25、第一个大力写作田园诗,而被称为“隐逸之家”的诗人是(谢眺 )

26、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

27、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盛唐大诗人是(王维)

2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李白)的诗歌美

29、杜甫诗风的最显著特点是(沉郁顿挫)

30、现实主义的杰作“三史三别”的作者诗人是(杜甫)

31、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诗(望岳)

32、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登高》

我的那一届考的就增加了这道题,不知道你们这一次考的时候会不会有。

13、鲁迅小说的感情基调,以《呐喊》或《狂人日记》为主评论一下。(问题大概是这样的,不太记得了) 

黑体的是题目。

1、《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①反映现实的广阔性。②反映现实的深刻性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

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使内容层层深化,感情步步加深。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

3、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1)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2)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3) 表现手法不同,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苏轼《念奴娇》便知。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4、唐宋家文学主张?他们古文的基本特点?

唐宋家,是唐宋时期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唐宋家”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在整个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们除了具有相似的散文主张外,其优秀之作在创作上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他们的许多文章,有为而作,内容充实,饱含着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情怀要求改革政治的理想,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作者崇高人格的光辉,同时形式谐美,风格自然流畅而富于文采,显示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特色,与重形式轻内容,文风浮艳纤弱的骈文末流和有些古文运动先驱者质木无文的“宗经”、“明道”之文相比,可说是散文创作上的大突破,大开拓,他们提倡散文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家都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他们有着大体一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他们都反对骈文,不满浮华的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文的优良传统。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创作实践,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为把散文从骈文中出来,确立散句单行、自由书写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散文作品就是这种古文的典范,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光辉结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唐宋家”在整个散文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次,家都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大体上来说唐代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宋代六家之文平易畅通,委曲迁徐。这也是唐宋散文主要区别所在。

5、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

(魏晋风度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来描述)

(1)建安时期,体现的是对“真”的追求,抒情性强、现实感丰富,以慷慨悲哀为美,追求建功立业; 

(2)正始时期,抒情性强,艺术形象空前的丰富,脱离现实,文字难懂; 

(3)西晋末期的左思,批判、讽喻现实,体现对门阀制度的; 

(4)东晋末期,出现了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超凡脱俗,成为魏晋的最高代表。 

6、李白诗歌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

  多写意,多想象,多夸张。

2、多山水诗作,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寄托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3、语言风格:华盖而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感情奔放豪迈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5、想象丰富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摩我顶,结发授长生。

6、语言极度夸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

  <<将进酒>>

8、性格傲岸不羁,自然率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7、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1、素怀大志,寄寓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物象选择倾向于阳刚之美的阔大事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现实主义,写真实见闻,诗作号称“诗史”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4、忧国忧民,悯时伤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6、格律严谨,造语新奇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1)“沉郁顿挫”,沉郁,是情感的悲慨深厚;顿挫,是声调的抑扬有致;沉雄悲壮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节奏组合在一起;

(2)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3)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4)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5)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多方面的艺术概括,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第三,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语言主经过千锤百炼的。第四,杜甫是众体兼长的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无不运用自如,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

8、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4)苏词的语言创新。 

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9、《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红楼梦》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兴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10、新诗之美的表现方式?

第一,与旧诗相比,新诗一个最大特征是放弃了格律、音韵,散文化的诗句缺乏了回环、铿锵的音乐美,以及整饬严谨的外在形式。因而,从五四时代开始,很多诗人就在探索如何为新诗带来和谐、优美的外在形式和声音效果。在新诗史上,在这一方面影响最大的探索,大概要算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的“格律化”探索。

第二,早期新诗之所以显得不“美”,另一个原因是在情感表达上过于直露,周作人就曾经批评许多新诗作品像玻璃球,太透明了,缺少一种“回味”和“余香”。为了克服这种弊病,为白话新诗带来丰富的、值得“回味”的审美内涵,避免情感的直接表达,“意象化”的抒情方式,称为新诗的一个重要传统。所谓“意象化”,简单地说,就是听过对客观形象的呈现,来传达主观的感兴和含蓄的诗意,使诗歌在具有鲜明的形象感的同时,也拥有间接地暗示性、联想性。

第三,新诗区别于旧诗,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采用的是自由的散文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诗歌与散文界限的模糊,这是新诗不“美“的又一个原因。

11、孔子的思想要点?

(1)仁、礼观念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儒学也因此可称为“人学”。在孔子看来,讲道义才是人的价值所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置道义于不顾。首先,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在他看来,礼并不是贵族的专利品,庶人人也应当学习礼、乐,这是西周思想中没有的主张。其次,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义、礼制,强调其现实的政治含义,反对把礼变成徒具形式的东西。最后,孔子强调将“仁”的思想灌于礼制,使礼制具有新内容。

(2)关于人的理想的学说 

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

(3)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与前人的思想绝对对立,又不与他人的思想雷同,而是既有继承和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成就。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孔子赞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有学习的志愿,都可以前来求学。

(4)“中庸”的认识方法 

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由此引申出:“中庸”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能比较全面地观察事物。

12、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表现在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历代都有一些研习老庄思想的哲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和郭象,他们两人分别注释《老子》和《庄子》,发挥其中的义理,形成了有名的魏晋玄学和清谈的风气。

第二,东汉以后崛起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结果,对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三,老庄思想中的主静、谦让、柔弱的主张对中国民族性的塑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四,老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比如简洁、空灵、含蓄、飘逸、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等审美观念对中国诗歌、绘画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艺术风貌。

四、简答题:

1.试析《汉广》所表现的”企慕情境。 

2.简述《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反对伐顓臾的理由。

3.长恨歌的主题。

4.简要分析元杂剧在形式上的特点。

5.简析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创作概况。

6.《金锁记》名字的含义。

7.余秋雨在对都江堰的描绘和思考中体现了怎样的现代意识。

8. 分析《摸鱼儿》的隐喻和用典。

9.《日出》的主题和社会批判意义。

10.简述穆旦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11.简述《再别康桥》所表现的建筑美与音乐美。

12.《爱尔克的灯光》中“长子宜孙”的含义及作品的批判意识。 

五、论述题:   

1.结合“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的情节,分析《红楼梦》作者的“女性观”。

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

3.试分析平儿形象的社会内涵。

4.苏武形象的塑造及其刻画人物的手法。

5.试述唐诗的分期及主要流派。

6.试述《茶馆》的人物性格及戏剧冲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