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窦桂梅三打白骨精
2025-09-25 17:52:53 责编:小OO
文档
   三打白骨精

窦桂梅

 

第一课时

一、聊小说的要素

(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后,导入)

师:琅琅书声,朗朗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板书: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板书: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板书:《西游记》)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板书: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 、沙僧(这些人物也是和学生“聊”出来,然后出示唐僧四人取经图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生:还有猪八戒,这家伙特好玩,胖胖的,样子特可爱,还很贪吃。

师:那我们就看看他可爱的样子和动作。(播放八戒动画)。《西游记》里说“俺老猪不是嘴长,耳大、脸丑,俺也是一个好男子呢。”(学生笑)

师:那咱再看看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放悟空动画),这次他看出的是谁?

生:白骨精。(板书:白骨精)

师:把你看到的送到词中,再读——

生:白骨精(生读出“吓人”的感觉)。

师:《西游记》里除了白骨精还有哪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

生:红孩子、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蜘蛛精,黄袍怪,蜈蚣精……(和学生聊出这些人物来。)

师: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一起,必然发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发展的——生:情节。

师:而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情节,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所,这些场所就叫——生:地点。

师:要说地点专指具体的地方,这活动场所也指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教师手势比划,提示学生。)

生:是环境,没错,就是环境。

师:多了不起,就这么聊,我们就聊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板书:三要素)下面咱们就聊聊《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板书:三打,再完整读“三打白骨精”的课题。)

师:刚才我看了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单,大家预习得不错。现在我检查检查同学们读书情况。

生:(分自然段依次读课文,强调了“火眼金睛”这个词,并重点读了唐僧的话。)

师:把读书报告单打开。结合刚才说的“三要素”,你发现报告单有什么特点?

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包括情节描述,人物评价,环境描写。第二部分是有哪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师:好啊,这份报告单就是对你们学习情况的“前测”。结合“三要素”的具体填写,那我们就检查检查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生:(该生基本把课文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内容略)

师:你们同意他这样概括吗?

生:太具体啦,这不叫“概括主要内容”,这叫具体描述故事。

师:我们语文课的说法叫“复述”。其实,就故事的本身来说,把你们报告单中提炼的“起因、经过、结果”加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生: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村姑,又变成老太太,最后变成老公公,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终于。

师:同意他的概括吗?评价一下,如何?

生:他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的,很完整,也很简练。

师:真好,作为六年级同学,我看到了你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呵呵,故事的情节虽然了解了,但难免有一些要探讨的问题。课前,我看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共2。有的希望具体了解故事,有的对人物的做法进行质疑,还有的对故事结局产生进一步追问,很好。

师:当然有些是共性的问题,其中大多是对唐僧提出来的,比如:1、唐僧为什么不相信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的,而且孙悟空把妖精打死后,唐僧还给念紧箍咒?2、唐僧为什么说孙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而且还要赶他走?4、唐僧如果知道自己错怪了孙悟空后,会怎么样做呢?

师:有的问题是提给孙悟空的。比如:1、金箍棒那么厉害,应该一棒就把白骨精打死了,为什么二打不成还要三打?而且又为什么偏偏是三打,而不是四打或五打?2、孙悟空为什么对唐僧那么忠诚?有个同学还提出,当悟空二打和三打时,八戒和沙和尚在干什么?

二、聊故事的环境

师;结合同学们的问题,我又进行了备课。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思考再次走进故事里,深入探讨。让我们先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读得平淡。)

师:在你的读中,我没看见“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读,语气还不够)

师:山还不够“高”,再读!(生再读,终于读出了高山的险峻。)

师:再读原著里的这段话,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生:不仅山高,而且仿佛看到“虎狼成阵、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真吓人。比课文的环境恐怖多了!

生:这地方令人毛骨悚然。你想啊,这样的环境,能生出什么好东西,什么大蟒长蛇,没准白骨精就是它们的领导呢!(笑)

师: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穷山恶水的环境中,必定有可恶的妖精。这样的环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情节即将发生。那咱就走进故事的情节。

三、聊故事的情节

(一)妖精“三变”的情节

师:有情节就有故事的发展,咱得先从故事的起因聊起。谁来说说起因是什么?

生: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被白骨精发现了,直接原因就是白骨精要吃唐僧肉。

师:看看文章中怎么说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师:妖精可是“自言自语”地说,那是怎样说?(生读,声音较大)

师:“自言自语”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自己跟自己说。你是太激动了,说话声音这么大,那不让旁边的妖怪全听见了?(笑)。

生:(马上会意)我该这么跟自己自言自语——(再读,声小,有语气、有表情,掌声。)

师:瞧“这家伙”的表情,心里美的都控制不住情绪了,再看她是怎么自言自语的?

生:白骨精是“不胜欢喜”地自言自语的。(学生又读了名子。)

师:这个“胜”,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胜,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来看看白骨精怎么个不胜欢喜,自言自语的。(出示白骨精自言自语的动画)有什么感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课文中去,让我们在声音中体会!

生:(有语气读,还故意学着奸笑了几声。掌声、笑声。)

师:这妖精,“得胜的猫儿”似的,都找不着北了。说时迟,那时快。施展妖术,变成了——生:村姑。

生:“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师: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样的村姑呢?(生:美貌。)

师:形容美貌的词语我们积累的多了去了,不过咱先看看妖精变得怎么个美貌,再聊好吗?(放课件:“变村姑录像”)

生:好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子。

生:哇“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笑)

师:呵,看看原著中描写的吧——

生“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的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师:《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故意重音强调)的文字描写后,批了一个字。你们猜,是哪个字?

生:是个“好”。

师:呵呵,女子加在一起是个“好”。再想想,变的那个村姑可是个少女。

生:哈,明白,是“妙”字。

师:要不然怎么说“妙龄少女”呢。咱们看看白骨精变化后的长相,妙在哪?

生:“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师:那眉毛妙在——生:“柳眉积翠黛”;

师:那眼睛妙在——生:“杏眼闪银星”;

师:那身材妙在——生:“体似燕藏柳”;

师:那音色妙在——生:“声如莺啭林”。

师:单看这变的长相,觉得妙。再想想她用的“计”,还妙在哪?

生: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那猪八戒就爱女色。她用的是“美人计”。(笑)

生:不仅是长相美,还心灵美,你看她还提着斋饭呢,就是为了讨好唐僧他们,让他们没有戒心 。

师:这一切,都源于吴承恩写得妙啊。把原著中对村姑“美貌”的具体描写送到课文中,再读读,看这“美”的后面,藏着什么?(学生用原著中对村姑美貌的描写,替换课文中的“美貌”,再读)

生:就是想吃唐僧肉,可见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

师: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陋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继续聊,看看妖精的二变、三变(板书:三变)又妙在哪里。聊妖精的哪一“变”的情节都成。

生:我想谈谈第二“变”。“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你看,妖精的“变”妙就妙在变成了“八旬”的老人。想想八旬老人驼着背,走路颤巍巍的,拄着拐来找女儿,多可怜啊。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水浒中》的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让那么暴烈的李逵的心顿时软了下来。

生:妙在“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且还“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怎么走来的呢?我想表演一下。(学生声情并茂地表演)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创造。谁再来读读,让我们仿佛看这位八旬老妇走路的样子,听到一步一哭的声音。(该生读得声音较大,语气流畅。)

师:(对着刚才的学生)你可别忘了,那可是八旬老妇人,走一步,哭一声,走一步,哭一声。该怎么读?(学生再读,强调“八旬”读“一步一声”时,拆开读“一步”抽泣一下,“一声”抽泣一下,读得惟妙惟肖。掌声)

师:看着样子,听着哭声,真够可怜的,然而你同情吗?

生:不同情!我告诉大家,你看,这句话中“从山坡上‘闪’出一位八旬老妇人”。这个“闪”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变成这副模样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

师:那这“哭”里又藏着什么呢?

生:那是阴谋,是“笑里藏刀”。

师:妖精可是“哭”啊。

生:那就是“笑里藏刀”。这哭里藏着一把刀,一把看不见的吃人的刀。

师:感谢你的发现,好,继续聊。

生:妖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师:是啊,这回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原著有这么关键的一句,读读,看看妖精这一变,又妙在哪儿?

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师;这不是佛家人的做法吗?这样的吃斋念佛之人可经常念叨——

生:(读补充教材那些带“善”的句子)“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生: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师:这可是有心向善之人经常诵读的句子,那么,这白发老公公是真心向善的吗?

生:不是,这根本就是“无心向善。(板书:无心向善)

师:那这“善”里又藏着什么呢?

生:藏着想吃唐僧肉的罪大恶极的心。

生:用成语形容,叫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他善很假。也可以说说“善里藏刀”。

师:这真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如果说“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村姑的文字后批了一个“妙”字,通过你们的聊,我发现,这三变,一次比一次“妙”。应了个成语叫——(大部分学生齐说)妙不可言。

师:这“不可言”加双引号。那是因为妙字后,藏着的是不可言说的,不可告人的罪恶。透过文字,我们发现了语言的密码。妙,真是奥妙无穷。那么,连起来想想妖精变化的先后顺序,这妖精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呢?

生:我觉得这白骨精变这三个人是一家人,变得很巧妙。不过我觉得这个老奶奶岁数很大,不可能生出这么小,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儿。出了一个破绽。

师:出了个小破绽?你有火眼金睛啊。也有人说此处是一处败笔,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确如此,你知道吗?原著里悟空的火眼金睛早就看到了这个破绽,他还跟师傅说明妖精变化的漏洞,可唐僧不听,一切完全信以为真。他才不管合理不合理,只知道这个老奶奶之前来了个村姑,就认定是她的亲女儿。

生:这三变,一变比一变妙,一变有一变的用处。第一变,妖精没有注意孙悟空,但她知道八戒的弱点,所以施了美人计,结果被孙悟空识破了。接着又施苦肉计后,发现孙悟空和唐僧有矛盾,唐僧不让悟空打村姑的妈妈,还给他念紧箍咒。后来白骨精再利用唐僧这个弱点变成老妇人的张丈夫,白发老公。

师:用的是什么计?

生:(生语迟,不能回答)sorry。

师:那行,你先sorry着,先让其他同学聊,然后再和你讨论。

生:妖精变成一家三口不说,最后变为吃斋念佛的,跟唐僧是同行。(大笑)

师:那叫同道之人。

生:你想,在唐僧心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杀人一命要下十八层地狱。那一家人连伤三命,他得下五十四层地狱。再加上杀的还是一个信佛之人,更是罪加一等。

师:这可叫“雪上加霜”啊。故意用双重打击刺激唐僧。让唐僧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生:于是,唐僧就越来越生孙悟空的气。这里妖精用了挑拨离间计。

生:(对着刚才语塞的那个同学)就叫离间计。真是诡计多端。

师:谢谢你“故意不可言,”给同学们启发,最后你“可言”出妖精的这一计。哈哈。不是唐僧愚笨,实在是妖精太狡猾了啊。这三变的的确确——

生:妙不可言。

师:这一次一次连起来,一环扣一环,用的还是——生:连环计!

师:真是神机妙算。但这妙的背后藏的却始终是一次一次有意的作恶。你看,后人也发现了妖精无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语的形式,把这妖精的不可言说出来了(课件显示歇后语的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

师:张嘴闭嘴都想吃唐僧肉,这哪叫人话呀?

生: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

生:白骨精的饭盒——碰都不要碰。

师:这个歇后语好,尤其是在今天的生活里。面对那些诱惑,真是“碰也不要碰”。能自己再编一个吗?

生:白骨精骗唐僧——没安好心。

生: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

师:用上了刚才的成语,这就是创造。你们真是妙语连珠啊。给他们掌声。我们不仅看出妖精每一次变化的精明,也看出几次的先后顺序的精心策划。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你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

生:该打,狠狠地打!

(二)孙悟空“三打”的情节

师:看课文,结合妖精的每一次“变”,聊聊孙悟空是怎么打的。

生:我想谈最后一打。前两次唐僧都反对,还有猪八戒挑拨,最后打出了真面目。

师:我要是你就根据课文具体来谈。(学生把一打二打三打情节完整读了一遍。内容长,略。)

师:好,下面我们把描写“三打”的句子直接提炼出来。读读。

生:“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生:“孙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

生:“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师:下面,我们再提炼打的三个动作。

生: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和学生一起聊出)

师:联系妖精的变化,说说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不同?

生:比如第一打,劈脸一棒。谁让你妖精变得那么好看呢?我悟空就给你破相。所以,我就对着你的脸,劈脸一棒!(笑)

师:你的理解很有新意。你再看看课文的描写,悟空怎么不对着村姑的后脑勺打呢?

生: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迎面看见有妖精来不及多想,所以迎面劈脸一棒,动作迅速。

生:第二次是当头一棒,从上往下打的。刚才同学说这个八旬老妇人,走路颤巍巍,一步一哭,一定是低头,所以,顺势“当头一棒!”

生:还有最后那个白发老公公。悟空把所有的愤怒都集中在这一棒上,心想必须打死他。而且,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叫来众神作证,万一唐僧再责怪他,也好让他们帮助说话。所以,这一次是想好了,劲儿动足了,那是从下使劲——抡,把金箍棒扬起,多有力量!一棒就死妖怪,让她现原形,一堆白骨,上写“白骨夫人”。

师:知道金箍棒多少斤吗?

生:3500斤。

师:呵呵,少了一个数位。

生:知道了,是13500斤的金箍棒。

师:那可是相当于几辆装煤卡车的重量,想当年,老龙王介绍金箍棒时曾说——

生:“那块铁挽着些就死,磕着些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

师:你说这样的金箍棒,这劈脸,这当头,这抡起,打这么个妖精,那真叫小菜一碟!我们一起再跟着悟空三打这妖精。(教师把学生分组,学生分别读“三打”)

师:真是越“美”越打,越“哭”越打,越“善”越打!用一个字形容,打得怎样?

生:妙。太精彩、解恨,痛快!

师:悟空的“三打”的确妙不可言!真应了那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生:(小声说)这是毛的诗。

师:你太厉害了,我用的就是毛的诗来赞美悟空的“三打”的。(师上前与该生握手,鼓掌。)

(三)唐僧“三责”的情节

师:然而,唐僧的态度呢?

生:我们认为打得妙,可唐僧不这么认为。孙悟空第一次打妖精后,扯住孙悟空,责怪孙悟空无辜伤人性命。

生:第二次,唐僧从马上摔下来,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师:第一次是责怪,这次呢?

生:惩罚,不,应该说是责罚,既有责备,又有惩罚。

师:课文两次写悟空打后的责罚。悟空三打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有个同学在报告单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原著中描写的情景:

生:(看录像,悟空围在唐僧的四周,跪拜,恳求师傅留下的镜头。)

师:悟空这样求唐僧,可他一再责难——

生: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师:原来,妖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也有三责(板书:三责)。这“三变”,“三打”,“三责”的情节,叙述的次数相同(板书:相同),可你们读着,重复吗?

生:(又是刚才语迟的那个学生)不重复。妖精三变,孙悟空就三打,唐僧就三责。

师:呵呵,你这才叫重复。等于没说。还给你机会,因为你是一而再,再而三,执著地表现自己,建议你把刚才说的话具体说说,别人听着就不重复了。

生:(还是刚才的学生)第一次变成村姑,第二次是变成老妇人,第三次变成老公公。

师:我要是你就概括成一句话,变的内容——

生:不一样。

师:不同(板书:不同),相信自己,接着讲。

生:孙悟空三打的内容不同,唐僧的三责也不同。

师:但课文是这样,“三变”写完了,再写“三打”吗?

生:不是。实际是一变一打一责,二变二打二责,三变三打三责。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程度都是不断加深的。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

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

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齐说)“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笑)。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了,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

 

    品析:窦老师深厚的语文文化底蕴,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情洋溢的语言让我们叹为观止。

    窦老师首先从孩子们“琅琅书声,琅琅乾坤”,自然而然把孩子们带入了四大名著,引入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特定学习。接着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以一种轻松自由的“聊”的方式“聊”出了《西游记》的特定“语言密码”,体会到了“三打白骨精”的“三变”“三打”“三责”的妙不可言,并巧妙地施以串讲,带领学生一起解读了小说〈西游记〉的结构,体会到小说中反复叙事的方法,感受到整部小说则是一个更大的反复叙事的结构,这些都令我感触很深。

    课本中的《三打白骨精》,是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的,有一些很精彩的文字都被简化了,而窦老师在课堂上就把这些原著的文字呈现出来,使得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对白骨精变成村姑的描述中,只有“美貌”一词,而老师在让学生读原句后,引导孩子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理解的“美貌”,就听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满场飞,那种月容花貌怎一个“美貌”概括得了?透过文字,再来看,则能看到美貌下的蛇蝎心肠。尽管在课堂上只是从课本中到原著里小小的“跳越”,却跳得妙不可言。

    在课堂上,师生重点是研究“三变”“三打”“三责”,研究故事中的“反复叙事”的方法。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反复描写使得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在《三打白骨精》里用了反复的描写方法,在整本书里也用了这种方法,就是反反复复遇妖降妖的事,却各有巧妙,这样,学生读起整本书来,思路就清晰了。由一个故事,带动总结所有的故事,看似读一个故事,其实梳理了整部故事。这样的导读确实落到了实处,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了。 在理解故事的同时,窦老师还引导学生读原著,相互比较,领会名著的魅力,让学生明白:“更美妙的文字在名著的里边。”领着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学生整堂课紧紧围绕着一个“妙”字,白骨精变得“妙”,孙悟空打得”妙“,吴承恩写得“妙”。整堂课孩子们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朗读、感悟、体会中,他们对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可否认,课堂上的孩子们是精彩的,窦老师则是这场精彩演出的导演。激情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而窦老师则把这种生命力通过这些学生们演绎到了极致!讲台上她激情四射,就像是明星。窦老师的课热闹,但并非花架子,该有的教学上基础知识点一个不少。窦老师的课更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表达方式,给孩子们留有足够的学习空间。而你在这中间,老师则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窦老师看似随意,张口就来,实则需要相当的功力。

    我想,一个优秀老师必定是个人格完善的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行动。正如窦老师本人所说“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是的,教学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创新,要善学善思,更要有目标和方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