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25-09-25 17:52:33 责编:小OO
文档
2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呢?

学生举手回答,(李白,岳飞,诸葛亮等)大胆发言,老师作适当点评。

师小结:今天我们也学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老师简单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师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件出示俞伯牙的图片及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人尊为“琴仙”。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课件出示钟子期的图片及介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与俞伯牙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同学们想知道伯牙绝弦是个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看。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读通课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三、精读领悟

1.课件出示思考问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先根据书中的注解,自己解释伯牙绝弦。

指生回答。

然后让学生思考,伯牙绝弦喻示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从前面老师介绍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入手考虑。

师小结:“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绝”,断绝。“弦”,琴弦。题目的意思是,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喻示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学习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并在课件中用红斜线标出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师解释:善,善于、擅长的意思。鼓,弹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根据字词的注解,去翻译整句话。

举手回答。

师小结: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3.学习第二、三句话。

(1)课件出示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同时标出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并指生朗读。

课件出示泰山的图片,配合学生感受泰山的气势。

课件出示字词的注解。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善哉:太好了。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好像。

引导学生从注解中总结整句话的意思。举手回答,师给予点评。

师小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课件出示第三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课件出示江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江河的广大。

课件出示词语洋洋的解释:洋洋,广大的意思。

指生回答整句话的意思。师小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3)课件出示思考题: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再次朗读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从钟子期的回答入手考虑,钟子期每次都能形象具体地形容出伯牙的琴意。引导学生说出知音这个词。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钟子期能真正了解伯牙精妙的乐曲,了解伯牙的心意,钟子期是伯牙真正的知音。也可以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4.学习第四句。

(1)课件出示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时出示改停顿的地方。

课件出示字词注解:所念的意思是所想到的。得的意思是懂得。之的意思是他,代指伯牙。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注解上去翻译本句话的意思。

师小结: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这也充分地解释了知音。

(2)出示思考问题:想象一下,伯牙还会想到哪些动人的场景?钟子期又会怎样称赞?这里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调动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检查同学们的表述能力。

课件出示原内容,空出要填的地方,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老师可以出示部分小组的答案,并给与点评。

课件出示部分答案。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4.学习最后部分。

(1)指生根据老师课件提示的红色斜线部分,朗读这句诗,同时其他同学感受作者的心情。

课件出示字词的注解。谓的意思是觉得。知音的意思是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破琴的意思是把琴摔碎。复的意思是再,重新。

师引导学生从注解中翻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生回答,老师给予点评。

师小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把琴弦弄断终身不再弹琴。

(2)课件出示思考问题: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提示:绝的意思是断绝,就是再也不的意思,把它套入伯牙对琴的态度上去考虑。

师小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子期死后,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所以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拓展题:再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小组讨论,老师加入进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从伯牙高超的琴艺考虑,以前肯定也有赞美,把它和现在伯牙的心情比较,思考哪次可以叫知音。

师小结:伯牙琴艺高超,肯定不缺少赞美,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说他的琴声太好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他不需要这样的恭维。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伯牙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所以伯牙才唯独视钟子期为知音。

(2)课件出示思考题:《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开头,老师的介绍中考虑。

师小结:这个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讲述春秋时期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同时还向我们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五、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绝:断绝。善:好。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若:好像。

洋洋:广大。

2.组词

弦(琴弦)哉(善哉)鼓(鼓琴)炫(炫丽)栽(栽树)敲(敲打)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25课,这是一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所以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通过这个故事,赞美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同学们在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老师要给予直白的解释,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翻译,对话,联想等理解这个故事,感知这个故事,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学习这种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