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离别辞:莫伤悲》的奇喻手法分析
2025-09-25 17:53:01 责编:小OO
文档
《离别辞:莫伤悲》的奇喻手法分析

[摘要] 玄学诗向来以其“巧智”的手法给诗歌本身增加了严肃的幽默而著称。玄学诗派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更是个中能手,他的代表作《离别辞:莫伤悲》将这种特点发挥得淋漓极致。本文将针对诗中奇喻手法的运用分析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玄学诗  约翰多恩  离别辞:莫伤悲  奇喻    

一、玄学诗派与约翰多恩

玄学诗派发端于16 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社会中弥漫着怀疑、幻灭的氛围,伴随着宗教派系的冲突造成了信仰的大混乱。而玄学诗派以文学的形式对这一困扰人们思想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思考。

在创作手法上, 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 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 意象出人意料, 诗歌构思新奇, 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种别具一格甚至有些怪诞的风格使得玄学诗派在初期备受冷遇和攻击,被认为是在卖弄自身的学识和修辞手段。直到20 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约翰多恩出生在富有并且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曾在剑桥和牛津两所著名学校就读,但是由于信仰天主教而没有获取任何学位。虽然早年受到了那些世俗文化的影响,生活比较放荡,却很有抱负。他曾周游于欧洲,曾经也是宫廷中一名极具前途的绅士。他不但阅读了很多的神学和医学方面的著作,还涉猎了广泛的法律和古典书籍,这也是在写作中显示他卓越的学识、巧妙的机智以及幽默的原因。但是英国推崇国教,作为天主教徒的他要想立足于社会并取得一定的地位,也只好仰仗迎合国教权贵,因此他内心非常困惑和迷惘。

他的诗歌常以生动的意象组合、引人入胜的逻辑推理,力图为读者的解读构建特殊的语境效果,促使读者在诗歌语言所营造的认知语境中去深入挖掘诗歌意境的最佳关联性。在英国文学史的历史长河中,多恩的诗歌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 S.Eliot 曾称赞他的诗歌将“感觉与思想化为一体,一朵玫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感觉。” 

二、奇喻与《离别辞:莫伤悲》

奇喻( conceit )又可译作别出心裁的比喻, 是比喻的一种, 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加以类比, 使用明喻或暗喻的手段互相代换, 其特点是把不同的思想、意象、典故跳跃性地糅织在一起。一般说来,比喻的艺术价值与相异性成正比,与相似性成反比。相异性越大,所构成的比喻越新鲜,越富有表现力,其条件是可接受性。所谓相异点,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在整体上的极不相同之处;而相似点则为引发联想的依据。因此奇喻是一种极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难以运用好的工具,要求作者有渊博的知识与良好的逻辑,从两个反差极大的本体和喻体中找出去共通之处。

要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新鲜感, 就要对文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之变得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上,就是作家通过对普通语言进行独创性的提炼、糅合或修辞创造, 使之成为具有新奇性、生疏性、耐人寻味的文学语言, 从而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多恩在《离别辞: 莫伤悲》一诗中, 所用的奇喻化的玄学手段就创造了极佳的审美新鲜感。

《离别辞· 莫伤悲》这首诗共有九个诗节,每节包含了四行,采用的韵律格式是a b a b,并且每行都运用了四音步抑扬格的写法。这首诗与以往多恩创作的艳情诗歌不同,以严肃的口吻写作,具有深沉的情感。它是多恩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在 17 世纪玄学派中也堪称名作。

诗的标题为离别辞,显而易见这是丈夫在与妻子即将离别前要说的话,但是全诗开篇就提到了死亡,让人感觉十分怪诞。将真正相爱之人的分离比作死别,将恋人分离时的淡定比作圣灵死亡的安静。突兀的开端延续了多恩的创作风格: 富于戏剧性的开端, 惊人的观点使读者觉得晦 涩怪异, 暂时不能苟同。

在全诗第二节中运用了两次奇喻手法,将眼泪比作洪水(tear -floods),将叹息比作风暴(sigh- tempests move)。洪水和风暴都是自然气候现象,诗人将极小的眼泪和叹息比作极大洪水风暴,这种极端的夸张表现方式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恋人分别哭哭啼啼的反感。这一节也为第三节的另一自然的比喻做了铺垫。

这一节中有两种自然现象: 一种是天震( trepidat ion of the spheres), 一种是地震( Moving of the earth) 。以地震和天震的类比暗喻躯体爱情和精神爱情,透过普通的物理常识把人类的情感世界观提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由此说明有了灵魂深处的恒定真爱,精神爱情情人之间不必担心离别,因为离别不会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伤害,就像天体的运动不会给人类世界带来伤害一样。

在诗的前三节中,诗人隐晦地将世俗之爱与自己与爱人之间的精神之爱作对比,表现自己的爱情观。在第四节与第五节,作者第一次明确地将两者对比,认为精神之爱在肉体之爱之上。面对离别,世俗肉体之爱土崩瓦解,而纯洁精神之爱却依然完好。因为世俗的恋人之爱, ( 它的本质是肉感) 不允许离别, 因为离别意味着破坏凡俗之爱的基本根据(Absence, because it doth remove)。而诗人与他妻子间经过提炼的爱情, 因为彼此精神的信赖, 心心相印, 就能对眼、唇、手漠然视之(Care less, eyes, lips and hands to miss.)。

在诗的第六节中,多恩将恋人间的分离又比作了金子的延展。以金子被打薄的形象比喻来表明精神爱情是无穷延伸的持恒之爱。(A breach, but an expansion, Like gold to airy thinness beat.)精神爱情者对离别的忍耐力就像金子的延展性一样强,他们的心灵不会随躯体的分离而分开,就像金子即使被打成金箔,薄到纤毫依然不会断裂一般。诗人自豪地宣称他们的爱是属于心灵的,可以摆脱世俗之身的感官接触,是完美的精神之爱。

多恩在第七节中使用了最著名的圆规比喻,将自己与爱妻比作圆规中的两条腿:If they be two, they are two so/As stiff twin compasses are two.此处多恩用冰冷、毫无感情的圆规双脚来比喻两个相爱的人。通过圆规画圈两脚分开的形象,读者可以推断出诗人是在将圆规的两只脚喻为离别情人双方的躯体。又通过圆规两脚由顶端连接的形象,读者可以推断诗人是在以圆规的顶端暗指情人之间灵魂的紧密相连。这比喻别出心裁,奇怪却巧妙;冰冷却在理。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比喻突破了迂腐的界限,给读者出其不意的刺激,造成一种建立在惊讶之上的艺术效果。

全诗中涉及了天文、物理、神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反应出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功底,以及驾驭这些知识所需的强大逻辑思维。多恩从诗的前半段多种意象群转变到后半段圆规这一单一的意象 , 掀起了全诗的高潮, 强化了整首诗内在的逻辑性。在多恩独辟蹊径的比喻和精细微妙的逻辑推理中, 读者感受到的不是传统的离别伤感, 而是爱情的升华。奇喻化的玄学手段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从这些奇喻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传统诗歌的新颖手法所带来的奇异魅力, 对它产生一种不可阻拒的解读渴望。

三、玄学诗歌的魅力与成功之本

多恩在《离别辞:莫伤悲》中教科书一般地展示了玄学诗的独特魅力。正如王佐良先生对多恩的描述:“他的那路诗不是唯一可读的诗,但在那路诗里他是最可读的人。” 约翰多恩正是凭借他别具一格的诗风,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股力量,对后世产生永恒的深远影响。

玄学诗歌的真正魅力并不是它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在于它玄妙的奇喻手法,在于那些将截然不同的意象拧在一起而产生互比性背后反映出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严谨的逻辑构思,在于它将人们至为熟悉了解的事物、道理和体验用截然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玄学派诗人高超的表现手法使玄学派诗歌的许多奇喻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形象,高超新颖的技巧是玄学派诗歌永不言败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白锡汉. 邓恩诗歌创作探源[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57.

[2] 什克洛夫斯基. 作为手法的艺术[G]PP. 形式主义文论选.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 6.

[3] 王佐良. 英国诗史[M]. 北京: 译林出版社,1997.

[4] 张金凤. 漫谈隐喻和多恩的爱情诗[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2) .

[5] 娄德欣,李晓岚. 从英美新批评视角读约翰·多恩的《别离辞·莫悲伤》[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8) .

[6] H J Z 格瑞厄森. 约翰但恩诗集[M] . 牛津: 克莱闰登出版社, 1912: 1- 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