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80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2025-09-25 17:51:48 责编:小OO
文档
・论文・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Ξ

隋 洁①③ 朱 滢①②

【摘 要】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方法:使用带RΠK判断的再认记忆测验测量知识获得情况,采用学习过程问卷测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结果:11浅层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习动机,以及深层学习策略和成就学习策略对知识获得没有影响。21物理学科,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K高于R,而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R、K没有差异;语文学科,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高于K,具有低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R、K没有差异。31高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比低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有更多的R,更少的K。结论:11深层学习动机和表层学习策略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获得。21在学习初期,高深层学习动机促进物理学科结构化知识的掌握,促进语文学科细节知识的掌握。31在学习初期,高表层学习策略比低表层学习策略更促进物理和语文细节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 学习心理学 学习动机 断面研究 学习策略 RΠK判断 意识类型 中学生

Learning Motivation,Learning Strategy and Acquiring K now ledge

S UI Jie,ZH U Y ing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Abstract】Objective:T 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m otivation,learning strategy and acquiring knowl2 edge1Methods:The RΠK judgments in the recognition mem ory test were used in157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measure the status of acquiring knowledge1Subjects completed the scale of learning processes1R esults:Shallow m otivation,achievement m otivation,deep strategy and achievement strategy had no 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acquiring knowledge on the initially learn2 ing stage1Deep m otivation and shallow strategy w orked on learning1S tudents with high deep m otivation knew m ore for Physics and remembered m ore for Chinese,but those with low deep m otivation had the consistent speed of acquiring knowledge of Physics and Chinese1S tudents with high shallow strategy had m ore remember responses for Physics and Chinese1Conclusion: Deep m otivation and shallow strategy facilitate the grasp of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Physics1On the initially learning stage, higher deep m otivation fasten the grasp of the semantic knowledge for Physics and the epis odic knowledge for Chinese,and higher shallow strategy facilitate the grasp of both the epis odic knowledge for Physics and Chinese1

【K ey Words】 learning psychology learning m otivation cross-sectional studies learning strategy RΠK judgment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从记忆的角度看,知识的掌握就是指知识表征由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变的过程,不同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不同[1]。许多研究者认为,一般事实知识、概念等存储在语义记忆中,语义记忆中存储的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长时保持;而具体的细节知识存储在情景记忆中,情景记忆中具体的细节知识不利于长时保持[2]。因此,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只是记住知识以及与它有关的一些具体细节[3],这也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

为了区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我们使用带RΠK 判断的再认记忆测验范式探讨知识掌握的情况[4]。具体测验步骤是:首先,将学过的单词与未学过的单词随机混合,然后逐个呈现单词,要求被试指出是“学过的”或是“未学过”。其次,如果被试对呈现的单词认为是“学过的”,还要继续判断,是“记住”(Remember,R)该单词还是“知道”(K now,K)该单词[5,6]。Tulving把R界定为自我觉知的操作定义,K 界定为一般觉知的操作定义。这样,通过RΠK范式,就可测量自我觉知和一般觉知这两种意识类型。自我觉知是伴随着从情景记忆中提取信息时产生的,一般觉知是伴随着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时产生的,因此,通过测量RΠK就能区分整个再认记忆中情景记

Ξ本文获国家攀登专项基金(95-专-09)资助 ①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00871) ② 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 (100037) ③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130024)忆与语义记忆这两种不同质的记忆成份[7]。从而,可以了解学生测验当时掌握知识的情况。另外,由于再认测验中被试只能从RΠK两项中选择一种意识类型,这可能忽略了其它可能的情况,近几年来,有些研究把猜测的(G uess,G)加入RΠK判断中[8]。

C onway(1997)[1]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学生知识掌握的规律不同。对于讲授课,好学生在学习最初的R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对于方法课,好学生最初的K 比其他学生高。另外,许多研究表明,认知能力和学习动机是影响知识获得的决定性因素[9,10]。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学习初期,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情况,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

对象 北京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157人。为确保被试理解RΠK判断标准,在测验后附3道RΠK 判断的测试题,筛选出所有课程全部测试题都回答正确的被试,45名被试的测验数据有效,其中有两名

,最后有效被试为43名。

方法 选取初中二年级语文和物理两门课程。测验内容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由任课教师出题。题型为三选一的选择题,每一个题目,先呈现问题,然后是三个备选答案,最后是三个意识类型的选项。题型如下:

《故乡》选自: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a记忆的b知道的c猜测的

施测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测量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包括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学习策略也包括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表面型动机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动机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种钻研性、探索性的、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动机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行为较大地受重要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等所提倡、推崇、表扬的做法和方式)的影响[11,12]。

实验步骤 测验安排在全部教学内容学完后的下一次课进行。在再认测验中,先选择正确答案,再进行RΠKΠG判断。测验的具体指导语如下:记住的(R):回忆起与所选答案有关的上课时的具体细节,如我选这个答案是因为我记得老师当时讲解这个词时站在靠窗的位置;知道的(K):就是知道这个答案对,如我就是知道C这个答案对,但我想不起与它有关的任何细节了;猜测的(G):不知道那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是猜测某个答案对,如我选A是因为我觉得B、C可能不正确,排除B、C所以选A。

测验前任课教师先讲解指导语,并举出与本学科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没有问题后再进行测验,测验时间为一节课,在上课的教室进行。要求学生在下课前完成试卷中所有问题,对于很难回答的问题,指导学生不要花费太长时间,鼓励他们猜测答案。

测验结束后团体施测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

结果

11学习动机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深层学习动机与不同课程意识类型的关系见表1。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不同课程类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F(1,41)=01769,P> 0105);不同意识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2, 82)=321144,P<0101);课程类型、意识类型与深层动机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F(2,82)= 31254,P<0105),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学科,具有高、低深层动机的学生占优势的意识类型不同。

表1 具有不同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各意识类型的正确率

课程意识类型

深层动机

高低

人数2122

R01230129物理K01620154

G0*******

R010152语文K01300139

G0*******

R、K、G的正确率分别为选择R、K、G的正确题数占总的正确题数的百分比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物理,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各个意识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 (2,82)=17141,P<0101),平均数配对比较发现, R、G的成绩都低于K;低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各个意识类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显著性(F(2,82)= 10168,P<0101),平均数配对比较发现,只有K的成绩显著高于G;对于语文,高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各个意识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2,82) =26156,P<0101),平均数配对比较发现,R的成绩高于K,且二者的成绩均高于G;低深层学习动机学生的各个意识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 (2,82)=15130,P<0101),平均数配对比较发现, R、K的成绩均显著高于G。这说明,深层学习动机对不同学科的意识类型有不同影响,但这种影响仅表现在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身上。对于物理,高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比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有更多的K,即高深层学习动机比低深层学习动机更促进意识类型向K转变;对于语文,高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比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有更多的R,即高深层学习动机比低深层学习动机更促进意识类型向R转变。而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两门学科的意识类型基本相同,都是R、K同时占优势。这说明高深层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方差分析(F检验)发现,表层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习动机对知识获得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里不再详述。

21学习策略与知识获得的关系

表层学习策略与不同课程意识类型的关系见表2。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不同课程类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F(1,41)=01590,P> 0105);不同意识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F (2,82)=341557,P<0101);意识类型与表层学习策略的交互作用显著(F(2,82)=41091,P< 0105),课程类型、意识类型与表层学习策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82)=01272,P>0105),这说明不同表层策略对各种意识类型的有不同影响,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生意识类型较一致。

表2 具有不同表层学习策略学生的各意识类型的正确率

课程意识类型

表层策略

高低

人数2518

R01320116物理K01520167

G0*******

R01620152语文K01310140

G0*******

R1K1G的正确率分别为选择R1K1G的正确题最占总的正确题数的百分比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R,高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R的成绩显著高于低表层学习策略的(F(1, 41)=5105,P<0105);对于K,高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K的成绩显著低于低表层学习策略的(F(1, 41)=4140,P<0105);对于G;高、低表层学习策略的学生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F(1,41)=0103,P>0105)。这说明对于语文和物理课程,高表层学习策略均比低表层学习策略有更多的R,更少的K,即高表层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掌握具体的细节知识,而不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

统计分析发现,深层学习策略和成就学习策略对知识获得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里不再详述。

讨论

深层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获得,表面型、成就型学习动机对知识获得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与An2 derman等人[13,14]的观点较一致,本文结果显示对于物理学科,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更易掌握结构化的知识,而具有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掌握结构化知识速度较慢;对于语文学科,与具有低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相比,具有高深层学习动机的学生更易掌握丰富的细节知识。这说明在学习初期,高深层学习动机有利于物理学科结构化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语文学科细节知识的掌握;而低深层动机学生这两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没有差异。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语文与物理的学科性质不同。物理学科的知识高度系统化,概念、定理、公式较语文多;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知识,经常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大量的习题,知识重复出现的机会多,并且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情景中,所以,物理学科更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导致在学后初期就表现出语义知识占优势,即高深层学习动机更促进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多,知识结构较松散,具体细节较多,所有被试都表现出细节知识占优势,高深层学习动机更促进学生掌握具体细节知识。这一结果与C onway (1997)的观点一致,他认为对于讲述课,在学习初期细节知识越丰富越利于向语义知识转化[1]。

本研究表明在学期初期,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能促进知识获得;且二者对知识获得的影响是相对的,即深层学习动机和表层学习策略对不同学科知识获得的促进作用不同。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策略是相对应的,如,具有低水平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采用一些消极的学习策略,具有高水平学习动机的学生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北京市十一学校领导老师的全力支持)

参考文献

(下转至第332页)本调查还发现30岁以下年龄组的人群有午睡习惯的比例高于30岁以上年龄组,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是睡眠时间的需要,年纪轻者睡眠时间长,而老年人的睡眠时间短;另一方面,30岁以下的人群中很多已经或正在接受教育,他们在上学时已经养成了固定的午睡作息时间,和老一辈相比有午睡习惯的人较多,此点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类似[14]。基诺族睡眠问题与国内其他人群相比还存在的共同点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减少、失眠发生率增加,女性失眠率高等[8,15]。当然,本调查虽提示不同年龄段基诺族人的睡眠时间与一般人群相比没有差异,但很多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睡眠时间与同龄老一辈人相比有所缩短。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生活比较单调,加之经济条件的,天黑后再无其他事情可做,因此很早就睡觉;现在娱乐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因而晚上睡觉的时间在延迟,睡眠时间也逐渐缩短。这提示外来的生活方式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影响基诺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吴应辉主编1当代基诺社会研究1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200011-31

2 万文鹏,余万义,杨桂英,等1基诺人的心理卫生考察1心理学报,1981,13(4):459-4631

3 朱华,李建华,万文鹏1基诺族心理卫生考察十年随访1心理学报,1994,26(3):182-1861

4 张忠山,于守臣,杨卫边1科技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流行

学调查1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3):20-23

5 ,张景行,徐元勇,等1一般人群睡眠质量的现况调查1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30-4321

6 韩济生主编1神经科学原理(第二版,下册)1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081

7 Meir HK,et al(eds)1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 leep Medicine1 Phila:W1B1Saunders C ompany,19:283-2861

8 于守臣,宋彦,张忠山,等1黑龙江省6个城市4种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流行学调查1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5,21(4):207-2091

9 刘连启,刘贤臣,刘兆玺,等1山东省城市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现况调查1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3): 180~1831

10 Meir HK,et al(eds)1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 leep Medi2 cine1Phila:W1B1Saunders C ompany,19:4311

11 F ord DE,K amerow DB1E 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leep distur2 bances and psychiatric dis orders:an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on?

JAM A,19,262:1479-14841

12 于守臣,宋彦,张忠山,等1男性与女性职业人群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对照研究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4,3(4):192~1941

13 世界卫生组织1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抑郁障碍(王祖新等译)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8-711

14 王书春,章茜,陈力超,等1大学生午睡与失眠的调查1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31(4):71-731

15 张远惠,袁强,于宝德,等1成都地区两工厂人群睡眠情况的调查1四川医学11995,16(4):197-1981

责任编辑 唐宏宇

(上接第347页)

1 C onway M A,G ardiner JM,Perfect T J,et al1Changes in mem ory awareness during learning: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y psy2 chology undergraduates1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 en2 eral,1997,126(4):393-4131

2 C onway M A,C ohen G,S tanhope,N1Why is that university grades do not predict very long-term retention?Journal of Experi2 mental Psychology:G eneral,1992,121:382-3841

3 司马贺,著1人类认知1第1版1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1

4 R oediger III,H L,Marsh E J,Lee SC1K inds of mem ory1In: S tevens1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Mem ory and C og2 nitive Processes(3th Eds1),2002,2:1-411

5 Tulving E1H ow many mem ory systems are there?American Psy2 chologist,1985,40:385-3981

6 Tulving E1E pis odic mem ory:from mind to brain,Annu1Rev1 Psychol1,2002,53:1-251

7 C onway M A,Dewhurst S A1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1 Applied C ognitive Psychology,1995,9:1-1918 G ardiner JM,Ramponi C,Richards on-K lavehn A1Experiences of remembering,knowing,and guessing1C onsciousness and C ogni2 tion,1998,7:1-261

9 Bandura A1Human agency:The rhetoric and the reality1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157-1621

10 V ollmeyer R,Rheinbery F1D oes m otivation affect performance via persistenc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0,10:293-3091 11 张亚玲,郭德俊1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1心理科学,2001,24(3):352-3531

12 王振宏,刘萍1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1心理学报,2000,32(1):65-691

13 Anderman E M,Maehr M L1M otivation and schooling in the mid2 dle grades1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2):287 -3091

14 Ryan AM,Hicks L,Midgley C1S ocial g oals,academic g oals, and av oiding seeking help in the classroom1Journal of Early Ado2 lescence,1997,17(2):152-1711

责任编辑 唐宏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