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重点
2025-09-25 17:53:38 责编:小OO
文档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

一、

1.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2.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3.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二、商品价值经历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A=B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多种商品表现出来A={B/C/D……}

3.一般价值形式:即所有商品的价值通过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表现出来A=一般等价物=B

4.货币价值形式:即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固定地通过一种特殊商品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A=货币=B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来实现。

(3)特点:  ①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但必须有十足的价值。

②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

2.流通手段:

(1)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其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2)特点 :①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②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马克思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3.贮藏手段:

(1)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2)特点:①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黄金、白银)

②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3)①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称为货币贮藏“蓄水池”作用。(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

     ②货币贮藏职能“蓄水池”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金属货币流通;二是有足够多的货币来被贮藏。(金属货币购买到的价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关系)

4.支付手段:

(1)当货币是是用作交换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如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5.世界货币:

(1)当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具体表现:①作为一般的国际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②作为一般的国际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

③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援助。

四、货币的支付能力:

1.货币的支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2.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偿付能力,即法律赋予货币流通的权力,无论每次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用于何种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费,还是结算债务等,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时期的本位币、信用货币制度中的不兑现银行券)

3.有限法偿:是指有限的偿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若超过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如:金属货币流通中的辅币)

五、货币制度的演变:(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度: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出现最早的货币制度。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2.金银复本位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用金和银同时作为本币材料的制度。都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①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取决于金属市场上金块和银块的比价。

②双本位制: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其兑换比率由国家法律强制固定先来,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劣币驱逐良币:法定价格高的货币称为劣币,反之为良币。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  货币必然会从流通中退出,被融化成金属块或输出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法定价格的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

③跛行本位制:保持固定比价,但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3.金本位制度:国家法定规定用黄金作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

①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曾经很好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金币不再流通,流通的是代表一定数量黄金的银行券,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兑换黄金。银行券的发行以黄金为准备。)

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国内没有金币流通,是一种附庸性质的货币制度。)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本身的价值为零):也有人称其为纸币流通制度、纸币本位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流通不存在自发调节的机制,即货币贮藏不再发挥“蓄水池”作用,所以信用货币的流通量不会自发地和商品流通的需要量一致。

第二章

一、信用的含义、特征及其三要素:

1.信用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第二层含义:信用是指受信方向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兑现能力(包括对各类经济合同的履约能力)。

第三层含义: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履约能力。

2.信用的基本特征:

(1)信用一互相信任为基础

(2)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标的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

3.信用关系产生的三要素:

(1)债权债务关系双方

(2)一定的时间间隔(信用关系不是买卖关系)

(3)信用工具(无信用工具及无凭证)

二、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概念:所谓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的形态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赊销商品,此外还有预付存款(最典型的交易形式)。

2.以直接用商品提供,也可以用货币提供,但是必须和商品的交易联系在一起。这是它和银行信用的主要区别。

3.典型的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

三、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是指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用以载明债权人身份、债务金额、到期日及利率等事项。

2.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主体或债务人按期还本付息的特征。

(2)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短时间内转变为现金而在价值上又不受损失的能力,又称变现能力。一种信用工具,它变现所花费的时间越短,价值损失越少,则流动性越强。

(3)收益性:是指信用工具(特别是有价证券)定期或不定期给持有者带来收益。

①名义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票面利率)

②即其收益率:即规定的利息与信用工具市场价格的比率。

③实际收益率:即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

(4)风险性:是指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违约风险,指债务人不能按时履行契约,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上信用工具(金融工具)价格下降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三章

一、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1.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2.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从形式上看,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的计算:

1.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处所获得的报酬。

2.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之比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3.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

4.单利和复利:

(1)单利: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前期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计算公式为:

I=P*r*n

S=P(1+r*n)

式中,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2)复利:指经过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将所生利息加人本金,逐期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驴打滚”。计算公式为:

S=P(1+r)n

I=S-P

5.现值与终值:

1.终值:是用复利方法计算的一定金额的初始投资在未来某一时期结束后获得的本息和。如果用PV表示初始投资的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计息的期限数,FV表示终值,则终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FV=(1+r)nPV

2.现值:是在复利计息方式下,未来一定金额按照某一利率所折算出的现在的价值,显然它与终值正好相反,其计算公式为:

PV= FV/(1+r)n

三、利率:

1.市场利率:指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

2.官定利率:也称法定利率,是由金融管理部门或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实现宏观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定利率:是由非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工会等所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具有约束性。

四、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实际利率就是扣除了同期通货膨胀率的利率。)

2.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也即所谓的挂牌利率。由于名义利率不考虑物价上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因此名义利率是包括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3.一项投资决策是盈利还是亏损不能看名义利率,而是要看实际利率。然而在现实中,市场上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通过公式计算,即:

i=r-p

式中,i为实际利率,r为名义利率,p为借贷期内的通货膨胀率。

五、利率的功能:

1.积聚资金的功能(债务人):存在利率,在利息收入的诱导下,资金闲置者就会让渡资金,从而使社会能够积聚资金。

2.分配功能:在利率的引导下,资金分配到那些效益好、收益高的产业,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率的分配功能以利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为前提,以合理使用资金为目的。

3.调节功能: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资金的供求关系;但反过来,利率的变动又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关系。

4.信息反馈功能:指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化,能反映出国民经济中一些经济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将之传递给相关经济主体的功能。

5.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六、利率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1)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了真实利率,即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

(2)马歇尔认为,利率是一种价格,而这一价格决定于资本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均衡关系。

(3)储蓄和利率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投资与利率呈反向关系。

(4)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储蓄是由“延期消费”、“等待”、“时间偏好”等因素决定的,投资是由资本生产力等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都是实物层面的因素,因此该理论不被称为真实利率理论。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决定理论:

(1)他认为:利率实际上是放弃货币使用价值的一种报酬。

(2)流动性偏好:持有现金,人们便得到了周转灵活的便利和交易活动的方便,这便是现金的流动性偏好,也是人们意愿持有现金的原因。

(3)利息不是储蓄的报酬,而是不贮钱的报酬,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4)凯恩斯认为:①利率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利率的决定应当取决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②对于货币的需求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并进一步把引起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划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③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L=L1+L2= L1(Y)+ L2(r)

dL/dY>0,dL/dr<0

L表示货币总需求,L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水平,r表示利率。

                 ④货币供给,凯恩斯认为是一个外生变量,也就是说,货币的供给并不决定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地决定于一国货币当局或银行的主观决策。(货币的生产弹性为零)

(5)流动性陷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