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一款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并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自2011年推出后备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推崇。这一切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的新载体自然而然上升为校园信息发布和舆情扩散的新平台。一时间,国内高校纷纷开辟微信公众平台来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等内容。
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开辟微信公众平台,以期待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内容,但校园微信公众号的质量良莠不齐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大量的优秀校园微信实例进行分析,为运营者更好地运营校园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从而实现校园微信公众号更好地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目的。
二、研究手段
本次研究,我们采用江苏高校传媒联盟每周发布的《江苏校媒微信公号排行榜》作为评价依据。江苏高校传媒联盟是在《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江苏的指导下,由江苏省各大高校学生媒体发起成立的江苏高校校媒会员单位自治组织。其排行榜收录了江苏各校园媒体负责运营的微信公号,排名具有广泛的覆盖层面。
该排行榜的榜单数据来自“新媒体指数”的WCI 综合
指数。WCI 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账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比例科学计算的方式是排行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图为WCI 的计算公式
我们选取江苏高校传媒联盟2014年12月29日—2015年9月13日共35次榜单推送,然后截取每次榜单前20名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并对其排名名次及在35次榜单推送中排列在前二十名的次数进行汇总整理。整理筛选出了17个校园微信公众号进行研究。
通过对这17个优秀校园微信公众号的所有推送的内容、排版、推送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选取其中阅读量和点赞量位居前列的推送进行细化分析,归纳总结出校园微
大学生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徐云璐张一丰杨天怡
(苏州大学13级新闻系江苏
215123)
【摘要】随着网络建设的逐步发展,新媒体凭借着自身传递消息的及时性、内容的自由广泛性以及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在社会传播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自2011年微信公众号功能推出,不断有高校加入到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并试图建立起具有高校自己独特风格的微信公众号,以此来实现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互动。本文通过分析20
个优秀的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成功推送案例,探究校园微信公众号应如何运营,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建立起良好的高校品牌形
象。
【
关键词】校园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图为梳理出的17个优秀校园微信公众号
31
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建设建议。
三、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1.数量不断增长,但质量良莠不齐
根据江苏高校传媒联盟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江苏省内共有160余家江苏高校校园媒体成为其会员媒体,而这一数字目前还在逐步增长。
虽然目前校园媒体公众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质量方面却是良莠不齐,这与公众号运营者的团队建设、媒体资源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组团式发展趋势,但资源缺乏整合
高校内部一般根据信息发布主体的不同设立多个校园微信公众号,多账号运作功能区分明确。每个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发布相关领域信息,帮助信息阅读者更好地甄别并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一般而言,以一至两个公众号为主体,同时辅之以多个功能账号,总体上呈现“组团式”发展的态势。
以苏州大学为例,其校园媒体公众号以“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团委”两个微信公众号作为苏州大学信息发布的主体,“苏州大学校友会”等作为辅助性的具有不同功能和针对性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此外,医学部的“SMSA ”等学院微信公众号作为二级公众号在该校园媒体体系中存在。
虽然校园微信公众号呈现“组团式发展”形势,但是组团发展中的校园微信公众号资源整合却不到位,往往无法实现资源真正有效地共享,导致同一所学校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呈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真正让学校的权威公众号最好地实现与学生交流和信息传递。
3.潜在受众数量庞大,但受众忠实度低
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受众:学生,其群体数量十分庞大,这也让校园微信公众号具有发展潜能。但根据数据统计,在江苏省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中,有大量的公众号无法做到持续定期进行内容推送,导致受众的忠实度不断下降,最后甚至成为一个“僵尸公众号”,名存实亡。
例如“翠文报”这一校园公众号,其更新频率已经几乎下降至零,其在排行榜中名次也不断下落。
四、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建设建议1.准确定位
作为一个校园微信公众号,建立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自我定位”。定位包括:确定公众号的主要服务受众,这个受众最好明确且有共通点;二是确定公众号的作用,这一点和确定受众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受众确定了,才能进行调查了解受众需要什么,从而公众号才能确定为受众提供什么。
例如,我们梳理出的17个优秀校园微信公众号中,药大资讯A-for 有着28次的高上榜率。这个公众号属于提供校园资讯和服务的订阅号。内容主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可以回复数字可以进行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快递查询等,便利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2.内容为王
公众号,无论是校园性质还是社会性质,都必须要以内容为王。
内容必须要以贴近公众号的目标受众为前提进行内容设计和创新。而在内容的设计创新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特定节假日
假期节日历来是微信公众号必做的经典主题内容之一,例如母亲节、国庆节、中秋节等等这些具有特定纪念的节日。但往往越是经典的节日,越需要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用一种新鲜的形式呈现节日多彩的一面。
例如,苏州大学的官方微信“苏州大学”在母亲节推出了特别策划《献给母亲的三行苏大情书》,切合了母亲节这个主题的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热点“三行情书”,两者形成了一个温馨的母亲节主题。
(2)结合时事热点
热点事件和词语往往本身便具有着广泛传播性,借助热点在学生中的流行性,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推送,有利于校园自身文化、办学理念等方面的渗透。
例如,盐城师范学院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盐城师范学院团委就曾在《何以笙箫默》电视剧热播时推出《何以爱盐师,我不愿意将就!何以体盐师版来了!》,这篇文章在当时获得了11941
个阅读量、454
个点赞量,是“盐城师范学院团委”公众号自成立之后阅读量最图:公众号“翠文报”的排名变化趋势(下转第34页)
32
2016.3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媒介融合
高的一篇推送。
(3)特定时期
开学季、毕业季、寒假、暑假、四六级考试等等,这些往往与大量受众的切身感受相关的时期,把握住这些特定时期也有利于校园微信公众号自身粉丝群体的扩大。
例如,江苏理工学院的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微信小助手”在开学迎新季时推送了大量与迎新开学有关的内容,其中包括《新生攻略系列》等等,每个都有不错的阅读量,也吸引了不少新生关注。
3.保持受众的活跃度和参与性
新媒体时代强调的O2O 的双向交流,作为新媒体形式之一的微信公众号自然也承担着与用户双向交流的任务,“双向交流”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的官方微信“南京邮电大学团委”举办的“印象南邮”系列活动,通过受众投票的方式选出最美的“印象南邮”,保证了受众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4.形成自己的特有风格
在内容制胜的基础上,形式和风格也是决定一个公众号优劣的重要因素。视频、动图、独特的排版风格、语言风格都会让受众对公众号的印象加分,而其中排版风格等都和公众号自己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盐城师范学院团委的风格就趋于活泼。功能栏设置中,他们给栏目起了些很有趣的名字,如“豆芽看盐城”、“阿呆逛盐师”、“学霸来敲门”等,语言风格都十分地贴近学生。
结语
校园微信公众号作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校园媒体形式,正在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广泛的普及度对于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精神风貌、规章制度等内容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校园微信公众号实现这样的积极作用,需要运营者们从内容、排版、推送周期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切以师生需求为中心,在内容上实现创新、排版上实现视觉享受、交流上实现双向有利互动。■
参考文献:
[1]柴扉菲,李威.高校校报通过校园媒体纵向整合快速转型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27-430
[2]徐静洁.新媒体环境下河北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3]栾玉波.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
(上接第32页)有相当数量的准确、真实的‘原创信息’。”传统媒介的优势正在于此,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性的做法,并且将真实性视为新闻的生命。
因此,无论是从媒介的发展规律还是从理论上来看,网络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它的出现拓展了传统媒体未曾拓展的领域,导致注意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传统媒介的潜力,使其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快速转型,在保留自身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宽新的发展道路。
三、传统媒体求存图变,与新媒体共铸辉煌
在新旧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传统媒体正在正视自身的不足,寻求符合自身品牌发展的道路。可以说,移动网络赋予了传统媒体新的生命。很多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已经建立起合作模式,互相吸取养分,共享受众群体。很多人担心,传统媒介进入网络后会加速丧失传统媒介的受众,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网络为传统媒介培养了一批新的受众群体。“《纽约时报》电子版的免费订阅,不仅没有造成印刷版失去订户,反而发展了一大批过去连印刷版都不看的新读者,打进了一个新的读者群市场。”
目前,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报刊、通讯社等。深厚、扎实、原创的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体不可或缺的资本。而这正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利合作的起因之所在。新闻是媒体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很
长一段时间,新媒介都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介发展。
“在未来,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要活下去,都需要过着‘双重身份’的生活。读者从传统媒体走向网络媒体,又从网络媒体走向传统媒体,从线下到线上,从线上到线下,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网络媒体具有快速更新信息、互动性强的优势,而纸媒善于生产原创信息,具有公信力。网络媒体借传统媒体的品牌和内容优势实现对新闻信息的整合;而传统媒体搭乘网络快车,与新媒体比翼齐飞,二者优势互补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传统媒体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化危机为机遇,新老媒体强强联手,各取所需,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参考文献:
[1]卫星.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现状与发展[J],新闻世界,2013,(07)
[2]陈岩.办经济专刊应具备三种意识[J],新闻前哨,2003,(07)
[3]崔保国.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0,(0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5]喻国明.“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兼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契机[J],中国记者,2005(10)
[作者简介:粘青,研究生,吉林日报记者,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34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