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附图:1)调查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 前 言
1.1任务来源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四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将*****崩塌调查任务下达给**************公司实施。为保证调查工作有序进行,加快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度,特编制该调查报告书,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2前人调查研究概况
在******内以往的地质工作较多,主要是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其次是地质灾害勘查,包括崩塌的研究。在此之前,********勘察院对******崩塌作了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并编写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但尚未开展具体的勘查工作。
前人的地质工作结果主要反应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矿产、地震活动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内容,其成果资料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3调查目的与任务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崩塌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崩塌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具体为:
1)查明该崩塌区范围、地形地貌特征、规模、形态、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查明崩塌区岩土体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3)查明岩体结构类型、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4)分析该崩塌区的形成条件及机制,评价其变形特征及发展趋势,评价其稳定性及危害性;
1.4调查技术依据
本次调查工作将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地质勘查坑探规范》(DZ0141-94);
另参考其它相关行业标准。
2 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崩塌位于阿坝州******,北距县城**约29km,南距***约10km,地理位置东经103o5’,北纬31o27’,详见图2-1,******崩塌位于******右岸,通过**公路与国道213线连接,交通条件较便利。
图2-1 ******崩塌区交通位置图
2.2气象水文
1、气象
******盛夏受太平洋暖流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北高原于冷气流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自然气候区:银杏乡苏坡店以南的映秀、漩口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苏坡店以北的绵虒、威州区河谷地带属暖温带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地势差异悬殊,******从东南向西北呈比较完整的气候垂直带,南涝北旱,光、温、水、湿时空分布不均。从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至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
县境南部的漩口、映秀(含三江乡)一带,属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1285.1mm,日最大降水量269.8mm,具有多雨多涝,秋绵雨危害严重,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无霜期最长,气候特点。县北的威州、绵虒一带,属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稳定,年降水量526.3mm,日最大降水量79.9mm,因季节分配不均,干雨季分明,冬干明显,常有春旱和夏伏旱发生。降水量地区差异大,南涝北旱(或南湿北干)分明,县南漩口年降水量1285.1mm,县北威州年降水量526.3mm,西南部卧龙年降水量925.1mm,漩口年降水量是威州年降水量的2.4倍,这是形成南涝北旱的直接原因。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90.9mm,南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大,由南至北递减。南部地区根据渔子溪水文站25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3.1mm,最大年降水量为1688mm(出现在19年映秀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836.7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853.2mm,占年降水量的68.2%;寿溪水文站22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33km2mm,最大年降水量为1933.5mm(出现在 1966年漩口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768.3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912mm,占年降水量的69.2%。北部地区,据威州气象站23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8.7mm,最大年降水量为8.6mm(出现在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369.8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24mm,占年降水量62.1%;桑坪水文站22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mm,最大年降水量为6.1mm(出现在1958年威州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369.8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17.9mm,占年降水量的61.9%。各代表点年降水量和月平均降水量如表2-1。
表2-1 ******各地年、月平均降水量(1957—2005)
气候类型及代表点 | 各月平均降水量 | 年平均降水量 | 年平均降水日数 | 实测 年度 |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 漩口 | 13.1 | 22.1 | 48.8 | 84.5 | 106.7 | 138.2 | 287.9 | 286.6 | 170.9 | 81.5 | 33.3 | 11.6 | 1285.2 | 201.9 | 1960~2006 |
映秀 | 10.3 | 19.5 | 51.3 | 86.1 | 107.7 | 131.2 | 277.5 | 278.4 | 170.1 | 80.9 | 31.3 | 9.2 | 1253.1 | 202.7 | 1957~1981 | |
南温带湿润气候 | 三江 | 12.7 | 20.8 | 46.5 | 83.2 | 105.6 | 132.4 | 246.2 | 220.7 | 136.8 | 794 6 | 30.7 | 9.8 | 1125.0 | 186.3 | 1962 ~2006 |
南温带半湿润气候 | 耿达 | 8.1 | 10.3 | 32.0 | 71.9 | 98.2 | 127.5 | 192.0 | 148.5 | 111.1 | 49.8 | 15.9 | 2.5 | 867.8 | 173.5 | 1960~1973 |
****** | 4.2 | 3.5 | 12.9 | 52.8 | 94.5 | 105.2 | 139.5 | 137.3 | 111.4 | 37.9 | 33.8 | 1.9 | 734.5 | / | 1g66~2006 | |
南温带半干旱气候 | 下索桥 | 1.8 | 6.9 | 20.0 | 54.1 | 73.2 | 107.0 | 152.6 | 88.8 | 73.6 | 51.5 | 13.1 | 2.6 | 653.8 | 152.7 | 19581~2006 |
绵虒 | 3.5 | 6.5 | 25.2 | 52.5 | 78.2 | 85.4 | 95.6 | 94. | 82.9 | 50.1 | 15.0 | 2.4 | 598.6 | 137.4 | 1966~2006 | |
威州 | 2.4 | 4.7 | 21.8 | 46.6 | 75.7 | 81.3 | 92.3 | 81.3 | 69.2 | 37.9 | 11.4 | 1.7 | 526.3 | 150.6 | 1957~2006 | |
中温带湿润气候 | 卧龙 | 6.6 | 12.2 | 40.2 | 74.0 | 123.6 | 144.4 | 175.1 | 141.7 | 120.5 | 63.0 | 18.5 | 5.4 | 925.1 | 216.0 | 1972~2006 |
县境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各级支流多呈树枝状,河流纵横,沟壑交错。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有16条,主要河流为岷江,较大支流有杂谷脑河、巴郎河 (渔子溪)、******、寿江(寿溪河)等。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北弓杠岭隆板棚,经松潘、茂县,从县境东北流入******。经雁门、威州、绵虒、银杏、映秀、漩口等6个乡镇,纵贯县境东部,境内流长88 km,流域面积1428.476 km2。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床平均坡降8‰。其中,佛堂坝至中滩堡(映秀)23km内落差达22.3m,平均比降9.7‰。最大流量10 m3/s,最枯流量49.3 m3/s,年平均流量168~268 m/s。岷江水位(姜射坝水文站测)最高1336.48m(1973年测),最低1332.92m (1985年测),常年水位1335.5m(1985年测)。最大流速6.9m/s,最小流速1.44m/s。河面宽度一般在80~100m左右。县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452 m3/s,径流量达142亿m3。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水补给。
表2-2 ******主要河流地表径流资源表
河流
名称 | 径流 面积 (km2) | 多年平均径流量 | 平水年 (亿m3) | 丰水年 (亿m3) | 偏枯年 (亿m3) | 特枯年 (亿m3) | 多年平均汛期径流 (亿m3) | |
径流深 (mm) | (亿m3) | |||||||
岷江 | 14279 | 483.6 | 79.27 | 69.06 | 75.28 | 63.54 | 57.32 | 53.94 |
杂谷脑河 | 4629 | 749.4 | 34.69 | 34.69 | 37.13 | 32.53 | 30.18 | 27.82 |
巴郎河 | 1742 | 1124.0 | 19.6 | 19.38 | 21.93 | 17.62 | 15.58 | 15.87 |
寿江 | 596 | 1418.1 | 8.44 | 8.37 | 9.07 | 7.67 | 6.5l | 6.37 |
合计 | 21246 | 943.78 | 142 | 131.5 | 143.44 | 121.36 | 109.59 | 104.0 |
2.3地形地貌
******绵虒镇******崩塌位于******公路边上,行政区划属****组,场区地处******右岸山谷陡坡地带,由于受修建******公路时开挖影响,地形坡度较陡,一般约45°~80°,属侵蚀剥蚀斜坡地貌。调查区最高地形约1930m,最低地形约1170m,相对高差达760m。场区纵向上由上至下可分为陡坡、中缓坡二种微地貌:
1、陡坡
位于斜坡中上部,高程在1300m以上,坡向约180~240°,主要由裸露基岩组成,植被不发育,坡度约45~80°,坡体局部近似直立,形成陡崖,长度为20~40m。
2、中缓坡
主要分布于斜坡中下部,高程在1170~1300m之间,地形坡度约20~45°,坡体覆盖层主要为崩坡形成的碎石土,推测厚度分别为2~15m。下伏为强~中风化黑云花岗岩。斜坡上基岩裸露,,局部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2.4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及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γ2(4))地层。
2.4.1 第四系全新统(Q4)
调查区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碎石土():主要堆积于斜坡下部及坡脚位置,由块、碎石土组成。其中以块石居多,为上部基岩崩塌滚落堆积形成,块石直径一般0.2~0.5m,最大达4m左右;碎石土为崩塌携带下来的坡面松散物质,排列混杂,成分不均,推测一般厚度2~10m。
2.4.2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γ2(4))
区内,主要发育有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地层,黑云花岗岩为灰~青灰色,块状构造,受构造和风化影响,岩体表面裂隙发育,强风化层较破碎,厚度一般1~3m左右,岩层产状为3300~3420∠450~500。
2.5地质构造与地震
(1)地质构造
******崩塌调查区为一单斜构造,但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影响,区内岩体节理较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节理:J1产状240~255°∠48~87°,延伸长约1.5~10.0m,节理密度2~3条/m,闭合~微张;J2产状60~90°∠55~62°,延伸长约3~5.0m,节理密度2~4条/m,闭合~微张,少量泥质充填。
区内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地壳急剧上升并伴随断裂活动,在上升中有短暂间歇,上升幅度随时间推移递减(图2-2地质构造体系图)。
图2-2 地质构造体系图
(2)地震
******地处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有三条主要大断裂(青川—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江油—灌县断裂带) 呈北东一南西方向斜穿全县,影响宽度13~32km,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又是薛城—卧龙“S”型构造体系的背斜、向斜褶皱带和断裂穿插的构造带,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县境及邻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图2-3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县内地震发生频繁,其震中大多分布在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上,即在茂汶大断裂、映秀大断裂、二王庙大断裂等三条大断裂带上。
根据年代和震中范围和震级统计;1952年以前,有记载的历史地震30次;1952年至1984年2.5级以上的地震46次,2.5级以下的132次。在300公里以内波及到******4级以上的地震60次。******地震台测得1级以下的地震次数更为繁多。
本次******5.12地震为******有历史记载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强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其震级达8级,地震烈度达Ⅺ度(详见图2-3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据2001年2月出版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修订本,******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勘查区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45s,属中硬不稳定场地区,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2.6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地处******左岸,******为岷江的一级支流,河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冰雪融水补给,在调查区范围内,******宽度约10~30m,河面高程低于崩塌区坡脚高程约2~5m。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二类。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
受大气降水和******河水渗透补给影响,赋存于斜坡上第四系杂填土及崩坡积块碎石土堆积层中,以上层滞水赋存为主。赋存与崩坡积块碎石土中的孔隙水,由于斜坡地带地形切割较大,含水介质空隙大,透水性强,故富水性较差。赋存于第四系杂填土的孔隙水主要受******河水渗透补给影响,在气候干旱季节,******河水下降,地下水就比较贫乏,在雨季则地下水赋存丰富。
②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地下水分布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其水量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裂隙水不易富集,此类地下水普遍较贫乏。主要沿基岩界面及基岩裂隙向下迁移,最终排泄于地形低洼处。
2.7人类工程活动
工程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在5.12地震前为修筑公路等,5.12地震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修筑和维护道路。
2.8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该崩塌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上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特征划分为复杂(见表2-3)。
表2-3 滑坡与崩塌调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表
勘查地质条件类型 | 特 征 |
简单 | 单斜地层,岩层平缓,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地质界线清楚;围岩露头良好,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好;地形起伏小,地貌类型单一;第四系沉积相单一,阶地结构好;重力地质作用弱,风化卸荷裂隙不发育,风化层厚度薄。 |
复杂(√) | 褶皱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地质界线不清楚;地质露头出露差,岩体工程地质质量差;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变;卸荷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植被发育;堆积层厚度巨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 |
调查区受山脊地形由北向南依次分为三段崩塌区,第一段坡向195°~206°,坡体近于直立,坡高约6~70m,坡长约110m,其中北侧约40m长度坡面采用主动防护网进行了治理;第二段坡向为275°~294°,崩塌范围总长约250~260m,边坡下部以崩塌形成的块碎石斜坡为主,其表面坡度约30°~50°;上部以陡坡为主,基岩裸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局部表面在“5.12”地震作用下已松动形成多处危岩,崩塌区从坡脚到崩塌坡顶高差约630~760m,该段是崩塌最严重的地段,崩塌物已将原有******公路全部掩埋,并堵塞******,形成了小型堰塞湖;第三段位于调查区西南侧,坡向325°~335°,边坡近于直立,坡高约10~20m,下部已全部采用被动防护网进行治理。其地形地貌见图3-1~3-4:
图3-1:第一段崩塌带 图3-2:第二段崩塌带
图3-3:第二段崩塌形成的堰塞湖 图3-4:第三段崩塌带
3.1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
崩塌区总体临空边坡方向为275°~294°,崩塌范围总长约250m,边坡以陡坡为主,崩塌带组成物质为破碎的基岩,在其下部可见大量的崩塌堆积体(其主要组成为块、碎石)土。本段内岩层产状330°~342°∠45°~50°,为顺向坡或切向坡。本段内受长期的风化、剥蚀、水蚀影响,在边坡岩体下部可见大量的岩腔,最大长度达5m,最高达3m,最深达2.5m。岩腔对边坡岩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常诱发崩塌破坏,在其下部可见大量的崩塌堆积体(其主要块石及碎石)。
在上述崩塌中,由于“5.12”地震的影响,本次形成了2处危岩(WY1、WY2),主要位于崩塌带W1、W2上,见图3-5~3-6。各危岩体特征见表3-1。
图3-5:危岩1 图3-6:危岩2
主要危岩体基本特征一览表 表3-1
危岩
编号 | 危 岩 基 本 特 征 | 稳定性 | 破坏方式 | 崩塌运动方式及危害对象 |
WY1 | 该危岩位于第二段崩塌带偏北位置,宽5m,高10m,厚约5m,方量约250m3;两侧为裂隙面切割,形成的岩块。 | 不稳定 | 危岩体重心位于基座边缘。危岩体易易沿卸荷节理面产生剪切破坏,形成滑移式崩塌。 | 崩塌后易向下滚动、跳跃,危及公路。 |
WY2 | 危岩位于第二段崩塌带南部,危岩体宽约12m,高3m厚2.0~4.0m,方量140m3,两侧为层理面切割,形成的岩块。 | 不稳定 | 危岩体重心位于基座边缘,易沿卸荷节理面产生剪切破坏,形成倾倒式崩塌。 | 崩塌后易向下滚动、跳跃,危及下方公路。 |
“5.12”地震前,该段边坡在暴雨时期应有零星的崩塌滚石现象,“5.12”地震时边坡发生了大量岩体崩滑、落石、飞石等现象,对******公路和******造成威胁(图3-7~3-8)。
图3-7:崩塌后滚落的块石 图3-8:崩塌堆积物淤塞河道
本次踏勘发现在******路路边上有较多的滚石堆积,其一般粒径主要为1.0×0.5×0.5m及以下,现场发现最大粒径为2.5×1.2×1.8m(见图3-7)。
据现场调查,滚石最大滚距50m,少量已跳跃至******对面,最大跳高4~8m,滚落范围见平面图,对******公路和******构成威胁。
3.3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调查, ******崩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大气降雨等密切相关。边坡在2008年5.12地震的影响下稳定性变差,因此地震是该边坡稳定性的主导诱发因素,在5.12地震后,局部裂隙受地震影响扩展,其稳定性还受到暴雨、裂隙充水情况影响。综合分析,引起坡体变形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该段边坡区地形起伏较大,总体上陡下缓,其坡度陡、高差相对大的地形条件致使卸荷作用较强烈,不利于坡体的稳定。
2)地质条件:斜坡区为切向坡~顺向坡,构造节理发育,基岩为层状结构黑云花岗岩,在各种结构面作用下易发生崩塌,不利于斜坡的稳定性。此外是地震,据调查5.12大地震时斜坡多次发生崩滑崩塌,表层岩体变得较松散、破碎,不时出现落石现象,在今后余震、暴雨和大风等影响下,易加剧斜坡塌方、掉块现象。
3)构造裂隙:构造裂隙、节理的发育,本次踏勘期间调查主要发育2组主控节理裂隙: JI产状综合取为240∠50°、J2产状综合取为80°∠60°,斜坡区岩层产状综合取为:330°∠45°,以这三种结构面作为主控裂隙做赤平投影分析,见赤平投影分析图(图3-7)。主控裂隙及其交线产状如表3-2。
主控裂隙及其交线产状表 插表3-2
裂隙及交线 | 倾向(°) | 倾角(°) |
岩层层面Y | 330° | 45° |
斜坡坡面 | 278° | 80° |
第①组 | 240° | 50° |
第②组 | 80° | 60° |
从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在崩塌区内主要为顺向坡,岩体被外倾裂隙切割,陡崖内第①组裂隙倾角陡,且与临空面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在崩塌区内主要变形模式为沿①组裂隙产生坠落式崩塌或沿外倾裂隙面产生滑移式崩塌,少量形成倾倒式崩塌。
4)水的作用:降雨是加剧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雨后裂隙内地下水水位迅速上升,加剧裂隙张开程度,增强水压力,易加速岩体风化,将加剧出现崩塌、落石现象。
3.4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
经本次调查, ******崩塌主要危害对象为******公路和******,且威胁公路部分已由公路部门治理,根据(2009)295号函规定,灾害体应由相关部门进行防治,故建议终止该项目的后期勘查工作。
4、调查主要工作量
4.1调查工作方法
4.1.1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1)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为查明调查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地质灾害体的规模、范围、人为工程活动等。
测绘比例尺:1:2000。
测绘范围:根据地质调查成果,应大于预测崩塌区周界及其影响区,并进入稳定区50m左右。
4.1.2地形测量
(1)1:2000地形测量。
(2)1:200地形剖面测量,剖面线沿地质剖面线布设。
4.2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1)调查崩塌群的周界特征、平面形态、分布面积,重点对危岩带、危岩体及已有崩塌体的坡度、平面形状、擦痕方向和特征及植被生长情况。
(2)调查已有崩塌体的活动特点、力学性质、主崩方向及其变化情况。
(3)调查已有崩塌体已经造成和将要造成的危害。
(4)调查斜坡体危岩带和相邻的地段,坡顶应达到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体应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调查危岩所处陡崖(带)岩体结构面性状(产状、性质、延伸长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冲水情况),坡体结构(岩性、结构面或软弱层及其与斜坡临空面的空间组合)、陡崖岩体卸荷带特征、基座特征(软弱地层岩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及洞穴状况、变形情况)、崩塌堆积规模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5)在调查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现象应及时拍照或进行素描,还应收集、调查水文气象因素对斜坡的影响,分析水文与坡体活动的关系。
4.3调查工作量
根据以上调查工作方法,阿坝州****** ******崩塌调查工作量见下表。
阿坝州****** ******崩塌预计调查工作量表
项 目 | 单 位 | 工作量 | 备 注 | ||
工程测量 | 1、控制测量 | E级GPS | 点 | 3 | 复杂 |
图根点测量 | 点 | 20 | |||
2、1:2000地形图测量 | km2 | 0.90 | |||
3、1:200剖面测量 | km | 2.5 | |||
工程地质测绘 | 1:2000工程地质及地质测绘 | km2 | 0.90 | 复杂 |
调查费用的经费计算采用《工程地质勘查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调查费用为801.74元,大写捌万零陆佰肆拾壹元柒角肆分,计算结果见附表1。
附表1 阿坝州***********崩塌调查工作费用计算表
调查工作项目 | 内容规格 | 工程量 | 基价(元) | 附加调整系数 | 金额(元) | 备注 | |||
数量 | 单位 | ||||||||
一、工程测量 | 39045.807 | ||||||||
1、控制测量 | E级GPS | 复杂 | E级不造标 | 3 | 点 | 4123 | 0.8 | 95.2 | 地形比高>80m;通视困难,隐蔽区面积>40%;地物较多。 |
图根点测量 | 复杂 | 三角高程 | 20 | 点 | 131 | 1.1 | 2882 | ||
2、地形图测量 | 1:2000地形图测量 | 复杂 | 数字化测绘 | 0.9 | km2 | 14244 | 1.1 | 14101.56 | |
3、剖面测量 | 1:200剖面测量 | 复杂 | 覆盖>60% | 2.5 | km | 18 | 1.1 | 5126 | |
小计 | (1+2+3) | 32004.76 | |||||||
4、技术工作费 | (1+2+3)×22% | 7041.0472 | |||||||
二、工程地质测绘 | 272.6 | ||||||||
1、1:2000工程地质测绘及地质测绘 | 0.9 | km2 | 7650 | 1.8 | 12393 | ||||
小计 | (1) | 12393 | |||||||
2、技术工作费 | (1)×120% | 14871.6 | |||||||
野外实物工作费 | (一+二) | 66310.407 | |||||||
三、总则费用 | 野外实物工作费×15% | 9946.5611 | |||||||
以上项目合计 | (一+二+三) | 76256.968 | |||||||
四、税金 | (一+二+三)×5.75% | 4384.7757 | |||||||
五、总计 | (一+二+三+四) | 80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