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课外文言文练习 答案
2025-09-25 17:51:13 责编:小OO
文档
曹端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  附着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ó 附着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ó 踏屏:bǐng   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  踏屏:bǐng   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2)既葬,庐墓六年。(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3)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D、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5、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

  6、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答案]

  1、B   2、C  3、C   4、1)D    2)A   3)C    5、D   6、B

  第1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第2题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第3题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第4题1)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第4题2)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第4题3)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第5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第6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曹相国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事。择郡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史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为中大,惠帝怪相国不治,以为“岂少朕与?”乃谓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于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治令既明,令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第一段中加点的三个“饮”字的读音,依次是(    )

  A、yǐn   yìn   yǐn      B、yǐn   yǐn   yìn

  C、yǐn   yìn   yìn     D、yìn   yǐn   yǐn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及为将相,有②卿大夫已下及宾客③乃反取酒张坐饮④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⑤岂少腾与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与“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语法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亦雁荡具体而微者B、带长铗之陆离兮C、民不足而可治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可广问讯B、则幸得脱矣C、故幸来告良D、妇女无所幸

  5、“帝富于春秋”中的“春秋”,它的正确含义是()

  A、光阴B、儒家经典之一C、史书D、年龄

  6、“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B、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C、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吏。

  D、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7、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岂少联与? ②何以忧于天下乎?

  A、①莫不是看我年轻吧?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B、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C、①菲不是看我年轻吧?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D、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8、综观全文,太史公(司马迁)对曹参“不事事”的评价应是(   )

  A、褒多于贬    B、有褒无贬    C、贬多于褒    D、褒贬各半

  [答案]

  1、C    2、D    3、C     4、A   5、D    6、C   7、B   8、B                                               

  第1题考查对一字多音的认知能力。前一“饮”字作“喝”解,念第一声,后两“饮”字作“让……喝”解,念第四声,故选C项。

  第2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认知能力。五个句子中均有通假字:①“”通“隙”;②“已”通“以”;③“坐”通“座”;④“趣”通“促”;⑤“与”通“欤”。

  第3题考查对定语后置的认知能力。C项不属于定语后置,其他几项和题干均是定语后置结构。

  第4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A项中“幸”与题干中“幸”同义,作“希望”解;B项“幸”作“侥幸”解;C项“幸”作“幸亏”解;D项“幸”作“宠幸”解,故选A项。

  第5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用语的认知能力。联系上下文,应作“年龄”解,故选D项。

  第6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择郡国吏……”应译为“选择郡国官吏中的……”,“重厚长者”应译为“忠厚老实的人”。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第7题同上。“少”作“看轻”解,“何以”作“怎么来”解。A、C、D均有错,故选B项。第8题考查整体认知能力。司马迁认为曹参的无为而治,符合百姓遭受秦朝残酷统治后应予修养生息的需要,故而有褒无贬,应选B项。

  [译文]

  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办事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他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于文辞、苛求深究、一心追求声誉的人,总是斥退撵走他们。曹参日夜痛饮纯厚的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乃至宾客,发现曹参不理政事,来拜访的人都想进言劝告。那些人一到,曹参就让他们喝美酒。过了一会儿,那些人又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来人终究不得开口劝谏,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常事。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吏在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讨厌他们,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官吏醉酒高歌、大呼小叫,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处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也歌唱欢呼,与官吏们相应和。曹参看到另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作中大夫。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以为“莫不是轻视我吧?”于是对曹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你的父亲说:”高帝刚刚离别群臣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饮酒不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然而您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到假日回家后,闲暇时侍奉父亲,把皇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劝谏曹参。

  曹参发怒了,鞭笞曹二百下,说道:“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说的。”到了朝会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惩治曹?前次是我要他劝谏你的。”曹参脱下帽子说:“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圣明英武比高皇帝谁强?”皇上说:“我怎么敢比先帝啊!”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跟萧何比哪个强?”皇上说:“您似乎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的对。再说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定得清清楚楚,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职位,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

  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

  ③xuān:喧哗。

  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

  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或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  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致谢

  C、①掌管②交往③道歉  D、①掌管②游玩③致谢

  2、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入见平②召让魏无知③汉王与语而说之

  A、①jiàn ②rǎng ③shuō  B、①jiàn②ràng③shuō

  C、①xiàn ②rǎng ③yuè  D、①xiàn②ràng③yuè

  3、下列四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日大王尊官之  B、信者固多心乎  C、受平谒  D、臣为事来

  请封输官项王不能信人平受诸将金故去事项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③平,反复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像帽子上的玉一样,里面是空的  B、帽子用玉装饰,里面是空的

  C、外表美丽,但无真才实学  D、戴上玉饰罢了,其中没什么东西

  6、“尽护诸将”中“护”的意思是(    )

  A、统率B、护卫C、监督D、袒护

  7、对“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他的计谋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

  B、只是他的计谋果真不能有利于国家就罢了

  C、不过看他的计谋确实能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D、看他的计谋果真能对国家有利如此而已

  8、对本文文意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答案]

  1、C2、D3、C 4、B(①②均为疑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5、C 6、C(注释②已说明)7、C8、B

  [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戴进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①。一时待诏②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循③耳。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

  ①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

  ②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倏皇帝命令使唤。

  ③御:使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B、但赤是朝廷品服

  进喜,遂学画彼惟煌煌是

  C、变轲亡大遇D、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

  其真变罕遇云虽得待记号,变轲亡大遇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然进数奇②画惟红不易著

  A、①qí与众不同②zhù显著

  B、①jī命运不好②zhuó使颜色附着纸上

  C、①qí命运不好②zhù显著

  D、①jī与众不同②zhuó使颜色附着纸上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御制天纵御制:宣宗画的画

  B、直倍常工直:简直

  C、能徒智于缣素缣素:都是丝织品,缣色微黄,素色白

  D、其真亦罕遇云真:指戴进的真迹

  4、对下列句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宣宗颔之②卒成其名

  A、①表示宣宗对谢廷循的话赞同②是指戴进当了待诏的官

  B、①表示宣宗对戴进的画不欣赏②是指戴进在明代画家中数第一

  C、①表示宣宗对谢廷循的话赞同②是指戴进在明代画家中数第一

  D、①表示宣宗对戴进的画不欣赏②是指戴进当了待诏的官

  5、下列句中加点字所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画惟红不易著B、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彼惟煌煌是耽此技不足为也

  C、将安托吾指而后可D、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安知工苦而命意不朽

  6、下面是对“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劳尽心神力气,却成为这样的结果,岂不是白白地混饭吃吗?制作这些东西的意义应该是依靠这个使我名声不朽啊!

  B、我劳尽心神力气,却成为这样的结果,岂不是白白地混饭吃吗?我是想依靠制作这些东西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

  C、我劳尽心神力气制作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换饭吃吗?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依靠这个使我名声不朽啊!

  D、我劳尽心神力气制作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换饭吃吗?我是想依靠制作这些东西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

  7、下面是对文意的理解,理解全都正解的一组是(    )

  ①戴进在制作金银器和绘画两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②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改为画画,是为更能传名后世。

  ③戴进能成为名画家是由于他立定了传名后世的志向。

  ④戴进所以“颇穷乏”,是因为他“画人红袍垂钓水次”而惹恼了皇帝。

  ⑤戴进所以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金银器只能供小孩妇女使用。

  ⑥作者说戴进“数奇”,还是有道理的。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④D、③④⑤⑥

  [答案]

  1、D(A中二“喜”字,前者为爱好。后者为高兴。B中二“是”字,前者表示判断,后者表示动宾结构倒装,即“惟耽煌煌”。C中二“遇”字,前者是“遇合”的意思,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后者是“碰到”的意思。D中二“亡”字,皆读wú,没有)

  2、B

  3、B(“直”,同“值”,价钱

  4、C

  5、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6、D(句中的“为此”,是指制作这些金银器。“徒”仅仅。“糈”,读xǚ,粮食,“得糈”可译为“换饭吃”。“意”,心想)

  7、C(①②③④都是对的。⑤不对,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⑥是错误的,这种看正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是一种迷信说法)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将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作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的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杜袭

  后(杜)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

  注:

  ①不阐:不开明。

  ②鼷x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

  B、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

  C、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

  D、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

  3、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

  A、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B、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C、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

  D、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

  4、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

  C、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

  5、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B、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C、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D、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

  6、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

  A、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

  B、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

  C、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

  D、“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

  7、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

  A、杜袭张鲁B、杜袭刘备C、张张鲁D、张刘备

  8、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

  B、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

  C、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

  D、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答案]

  1、B(①②都是安抚的意思,③完成,实现,④已决定)

  2、C(“皇”同“遑”,皇皇,匆忙的样子)

  3、D(“迎”,这里是迎头拦阻的意思。“劳”烦劳。“神武”是指曹操,不是指)

  4、C(结合下文,这是杜袭用比喻批评曹操想先打许攸的主张,所以当选C)

  5、D(“千钧”,指弩弓的张力。一钧三十斤“”石“,旧读shí,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石“,有时也作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现代读dàn)

  6、C

  7、B

  8、A(杜袭的战功,不是在讨张鲁时,而是在“留督汉中军事”时立的;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也不在讨张鲁时)

  [译文]

  后来,杜袭当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还师后,授予杜袭驸马都尉官职,让他留在汉中负责军事工作。他安抚开导百姓,百姓乐意搬迁到洛阳、邺城去的,有八万余人。这时夏侯渊被刘备方面杀死,军中失去了元帅,将士们震惊失色。杜袭和张、郭淮纠集部下整顿军事,暂时让张总领军中事物,用来统一军心,三军就安定了。太祖从东方回来,要选一个留府长史,来镇守长安。主持的人所选的都不恰当,曹操命令说:“放弃骐骥这样的千里马而不骑,匆忙之间上哪里再去寻找呢!”于是让杜袭做留守长史,驻军关中。

  当时将军许攸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不归附曹操而且出言轻慢。曹操大怒,想先攻打他。群臣都提意见说:“可用安抚的办法让许攸归附,一起来讨伐强大的敌人。”曹操听后把刀横放在膝上,满脸怒气,不听大家意见。杜袭想要进谏,曹操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我的打算已经定了,你不要再说了。”杜袭说:“假若殿下的打算是对的,我就帮助您完成它;假若殿下的打算是错的,虽然已定了也应改变。您迎着我,命令我不要说话,为什么对手下人这么不开明呢!”曹操说:“许攸轻视我,怎么可以置之不理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曹操说:“他是个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圣人了解圣人,凡人怎么能了解非凡的人物呢?当今是豺狼当道而先打狐狸,人们就要说殿下躲避强敌攻打弱敌,前进不算勇敢,后退不算仁爱。我听说张力上千钧(一钧三十斤)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一个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曹操说:”好。“于是用厚礼安抚许攸,许攸就归服了。

方山子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因谓()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曰:“鸣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问余所以至此(),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③,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

  ①光、黄;宋时光州和黄州。

  ②朱家、郭解:皆为西汉时游侠。

  ③勋阀:功臣门第。

  1、根据语境,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最恰当的一组虚词是(    )

  A、以、于、者、之、焉、然、也、乎B、于、乎、之、焉、以、也、然、者

  C、以、于、也、乎、之、焉、然、者D、于、之、也、乎、以、者、焉、然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

  A、①guàn帽子  ②zhù戴   B、①guān帽子  ②zhuó戴

  C、①guàn戴着帽子  ②zhù穿的衣服    D、①guān戴着帽子  ②zhuó穿的衣服

  3、根据语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A、祖宗B、宗族C、同宗D、尊崇

  ②庵居蔬食

  A、吃B、食物C、粮食D、给……吃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

  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使酒:因酒使性。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佯狂:假装疯癫。

  5、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姓陈名字季常。

  B、“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

  C、“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

  D、“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

  6、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

  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

  7、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答案]

  1、C

  2、B

  3、①D,②A

  4、B(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

  5、C(依文意可见,岐亭是方山子隐居的地方,岐山是十九年前年方山子射猎的地方,二者不是一地。岐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岐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

  6、C(关键是对“无得”二字的理解。“无得”,即没有得到,问题是没有得到什么。从文中看,方山子一家“皆有自得之意”,所以“得”是指得到了自得之乐)

  7、C(“异之”是认为他异。意动用法。“耸然”是惊奇的样子。方山子引起作者惊异的是他当前的表现,而不是他少时的行为)

  [译文]

  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义侠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代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同社会接触;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乘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往来。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

  “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因此都叫他方山子。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吃惊地说:“哎呀!这是我的老友陈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

  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他家里空空地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又想到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鹊在前边惊飞起来,方山子叫骑马的仆人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独个儿奔驰出去,放了一支箭就射中了那只喜鹊。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方法和古往今来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

  到今天已过去多少日子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之间隐隐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庇荫做官,假使能够让他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和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每年可以收取成千匹丝织品,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快乐的生活。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这荒山里受苦,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有不平常的人,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者见过他们吧!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A、母亲B、妻子C、儿媳D、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所请不当圣意C、以是方镇跋扈D、求无不得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7、“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答案]

  1、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2、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D(“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4、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5、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6、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体”,体统)

  7、D(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

  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灌夫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披甲执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灌夫为人刚直使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1、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身中大创十余②至吴将麾下③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

  A、zhōng  chuàng   huī  wéi  hèng  B、zhòng  chuāng  máo  wèi  hèng

  C、zhōng  chuàng   máo  wéi  héng  D、zhòng  chuāng  huī  wéi  héng

  2、对“壁”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壁中曲折  ②出壁执戟  ③森严壁垒  ④家徒四壁  ⑤坚壁清野

  A、①②③⑤/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⑤/③④

  3、第四段“吾益知吴壁中曲折”一句中“曲折”一词的意义是(   )

  A、军中的矛盾   B、兵力的虚实   C、路径的复杂   D、防御的工事

  4、第六段“已然诺”的意思是(    )

  A、不肯答应别人的请求B、答应的事就一定办到

  C、答应的事总是不办D、人有所求必定应允

  5、第三段“占常陷坚”的意思是(    )

  A、战斗中常常向敌军防卫最强处攻击

  B、战斗中常常中了敌军的埋伏

  C、战斗中常常陷入敌军防卫最强的地方

  D、战斗中常常攻破敌军防卫最强的地方

  6、对“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

  A、将军是一个豪壮而很重义气的人,担心如果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会战死。

  B、将军认为灌夫此举壮烈且合于正义,但担心军士伤亡太大。

  C、将军钦佩灌夫的胆量,认为此举合于正义,但担心他会战死。

  D、将军认为他很豪壮、讲义气,恐怕这样做会失去他。

  7、对“贵戚诸有热力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许多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有势力的人,他都不愿礼敬,且一定要凌辱他们。

  B、凡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只要他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就一定要压过他们。

  C、许多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只要对他不表示尊敬的,就一定要处置他们。

  D、对于那些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他一概不想特别礼敬,并且还要凌辱他们。

  8、本文最后引用的民歌,其含意是(    )

  A、灌氏家族盛衰难卜。           B、灌氏迟早要族灭。

  C、太平时灌氏兴,乱世时灌氏亡。 D、灌氏的兴亡,关系世事盛衰。

  [答案]

  1、D

  2、A

  3、C

  4、B

  5、A(“坚”名词作名词,“陷”攻击。AD两项比较,A含有主动挑……地方进攻意)

  6、C(“壮义”作意动

  7、B(该句陈述的主体都是“灌夫”,而不是“贵戚”,故C错。AD译错“欲”字)

  8、B(“颍水”是不会“清”的。歌意为“除非颍水变清,灌氏才会平安无事;只要颍是浊的,灌氏就会全家灭亡。”)

  [译文]

  灌夫将军,是颍阴人氏。他的父亲张孟,曾颍阴侯婴的门客,受到宠受,于是提拔他到了收入二千石谷的地位,所以承蒙灌氏的姓,改姓名为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当将军,官为太尉,请灌孟做校尉。灌夫率千人与父亲同样。

  灌孟年老时,颍阴侯非要请他出战不可,他心中很不快,所以战斗中常常向敌人防卫最强处攻击,就死在吴军之中。军法规定:父子二人都在中,有死人的事情,可以随办丧事回家。灌夫不愿随办丧事回家,奋勇表态说:“我愿取来吴王若将军的头来,以此报杀父之仇。”于是灌夫穿好铠甲手执长戟,招募军中善战、愿意随同的壮士几十人。前进受阻,又跑回来,跑到汉壁,随同的奴仆也都死了,独自一人骑马而归。灌夫身负重伤十余处,恰好有价值万金的良药,所以才免一死。灌夫的伤稍稍有好转,又再次向将军请战说:“我非常了解吴壁中道路的曲折变化,请允许我再次前往。”将军很钦佩灌夫的胆量,又认为此举合于正义,(想答应他)又担心他会战死。于是向太尉汇报,太尉坚决阻止了将军。待吴军大败,灌夫以此名闻天下。灌夫为人刚直好饮酒使性,不喜欢当面

  奉承人。凡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只要他不想对他表示尊敬的,就一定要压过他们。凡地位在他以下的人士,愈是贫贱,愈加看重他们。在稠人广众面前,荐举、喜欢下辈人。名士们也因此而日益增多。灌夫不喜欢文学,喜欢侠义的性格,答应的事说了就算数。与他相交往的各种人,无非都是豪杰侠义的人。家产超过几千万,每日里食客几百人,坡地、水塘、田园很大,他的同宗及其宾客们,凭仗权利,在颍川横行。颍川儿童唱道:“除非颍水变清,灌氏家族才会安宁;颍水不会变清,灌氏必会全族灭亡。”

高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注: 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 ④治书执法:官职。 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1、加点词拼音与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处法允当允当(yúndàng):公平得当

  ②辟为丞相仓曹属辟(pì):推荐

  ③宜贷其妻子贷(dài)关照、善待

  ④息奸省讼讼(sòng):诉讼、打官司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柔从兄干        柔举家从之

  ②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这群相诬罔之渐

  ③咸还,皆自励     咸为佳吏

  ④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3、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

  A、何况这几个胥吏在我手下都没有犯过错误啊!还是召他们回来复原职吧。

  B、况且这几个胥吏对我并没有不敬啊!还是把他们找回来吧。

  C、况且走掉几个小吏对我没有什么损失啊!不过你们把他们找回来吧。

  D、何况这些小吏的逃走,在我来说,就没有过失吗!一定要把他们召回来复原职。

  4、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

  A、如此重的刑法,不是减少逃跑现象,就是使逃跑的人更多。

  B、对逃跑者施重刑,不能制止逃亡,反而是促使士卒大量逃跑的原因。

  C、这样的重刑不但不能制止逃亡,反而使逃亡者跑得更远。

  D、这样加重刑罚不是阻止逃跑的办法,这只能让士卒逃跑的更多。

  5、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    )

  A、文帝因为过去的仇恨,想改变一下法律以杀掉治书执法鲍勋。

  B、文帝因为往日的嫌隙,想歪曲法律杀掉治书执法鲍勋。

  C、文帝因为一直讨厌的缘故,想滥用法律杀掉治书执法鲍勋。

  D、文帝因为过去曾有嫌疑,想借助法律杀掉治书执法鲍勋。

  6、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二可使诱其还心②使过误无反善之路

  A、①二可以派人诱导他们回心转意②让坏人没有诬告好人的机会

  B、①二可以派发他们回来的念头②让坏人没有诬告好人的机会

  C、①二可以诱发他们回来的念头②使得犯错误的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D、①二可以派人诱导他们回心转意②使得犯错误的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7、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操因高柔与袁绍有亲戚关系总想借机杀他,后来从召还奸吏、“狱无留滞”等事看到他的胸襟与才干,才信用了他。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袁曹相争,高柔身处其间,而未受其害,后来还“赐爵关内侯”,这是因为他遇事能随机应变,且为官勤勉,处法允当。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②叛,柔自归太祖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④谏太祖宜贷逃亡者妻子

  ⑤谏除妖谤赏告之法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答案]

  第1题D(②辟:bì征召③贷:宽恕)

  第2题B(①第一个“从”,堂房亲属;第二个:“从”,跟从。②第一个“既”,已经;第二个“既”,关联词,与“又”连用。③“咸”,全。④“疾”痛恨)

  第3题A(联系上句,可知是与邴吉相比,再考虑“其”所表达的语气)

  第4题D(A“不是……就是”,表选择关系,与文意不合。B不是“对逃跑者施重刑”,是对其亲属。C“跑得更远”,错)

  第5题B(关键在于理解“宿嫌”“枉法”)

  第6题C

  第7题B(A叛后,曹生杀柔之心,而“召还奸吏”之事在前。C柔谏除妖谤赏告之法,“帝不即从”,并非“每有所谏,便即采纳”。D柔无“随机应变”的表现)

  第8题C(①与柔无关,③表现公允、勤勉⑥依法办事,刚正不阿)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①,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②。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而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③,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④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徐文长传》

  [注释]

  ①曲蘖(niè):酒的代称。 ②朔漠:北方沙漠。③越:越国,今浙江东部,因徐文长是浙江绍兴人,故如此说。 ④欧阳公: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

  [文学常识]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今属湖北)人。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袁宏道为派领袖。他的一套系统理论,成为派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其目标是去伪存真,抒写性灵。他认为,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推崇民间的通俗文学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作品真切感人,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等。

  [阅读鉴赏]

  本文介绍了徐文长的性格、志向以及他在诗文、书画上的成就。文章先写他郁郁不得志,终于寄情于山水。在漫游中他的足迹从南方到北国,山海沙漠、雷鸣风号、幽深的山谷和繁华的都市尽收眼底,诸多令人惊愕的景观全写进他的诗中。又写诗人命运多舛,而坎坷和磨难更造就了他的勃然之气。继而介绍他的文章、书法、绘画均独具特色。这篇人物传记由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写到诗文和书画的造诣,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植根于生活,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出作家的思想和感受。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

  有司:职有专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B.风鸣树偃

  偃:倒下。

  C.韩、曾之流亚也

  流:流放。

  D.文长皆叱而奴之

  奴:通“驽”,才能低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见山奔海立/虽其体格时有卑者

  B.文长即已不得志于有司/一一皆达之于诗

  C.气沉而法严/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D.虽其体格时有卑者/有王者气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文长诗文风格的一组是(    )

  ①恣情山水②苍劲中姿媚跃出

  ③如水鸣峡,如种出土④有王者气

  ⑤皆超逸有致⑥气沉而法严

  A.①⑤⑥B.②④⑥

  C.③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非常高尚,不同时俗相合,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文坛首领,徐文长都呵斥他们而认为自己才能低下。

  B.徐文长的名声不能出于浙江是因为他才能还不很突出,没有人真正欣赏他。

  C.徐文长已经不能在有司那里有所作为,于是就任性地饮酒,纵情于山水之间。

  D.这篇传记由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写到诗文和书画的造诣,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植根于生活,文学艺术作品反映出作家的思想和感受。

  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C(流:同一类人物,犹言“等辈”。)

  2.D(第一个“者”是助词,不译;第二个“者”是代词,……的人。)

  3.C(①是说徐文长的个性,非指他的诗文。②⑤是徐文长的书法。)

  4.B(名声不能出于浙江,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文坛首领,徐文长都呵斥他们。)

  5.①虽然他的形质格调有时低下,然而巧妙的构思独出心裁,有帝王的气魄,不是那些妇女以及奉事的人所敢仰望的。②间或在字的空白处,旁边还画一些花鸟画,都显得脱俗富有情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