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9年高考作文谈2020年作文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作文包含全国卷3道,北京(2道)、天津、上海、江苏、浙江6道,共计9道作文题。研究这9道作文题的逻辑关系,“‘小我’‘大我’两概念,两两相遇三关系”即是最简明的概括。“小我”即个人、个体,“大我”即集体、国家,这是9道作文题所体现的两个概念;三者关系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小我”与“小我”的关系,“大我”与“大我”的关系。搞清两个概念,协调好三种关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1. 小我
全国卷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此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劳动、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从而愿意劳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学生们要通过“劳动”和“奋斗”让“小我”变得更为优秀,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即“大我”的发展。
2.“大我”
北京卷第道作文题揭示了一个规律: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文明的韧性”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或转危为安,或化险为夷,材料中对写作角度“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是站在“中国”这个“大我”上来设置的。要求写成议论文,其实就是启发青年学生通过从历史变迁等角度对“文明的韧性”的分析议论,认识到“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韧性”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沉淀的一种优秀的精神,指导中国这个“大我”在历史变迁、思想文化等遇到暂时的困难与挫折时不退却、不过激。“外柔内刚”的“文明的韧性”能够能帮助“大我”顺利地走出困境、渡过危机,从而变得更为文明、富强、繁荣、昌盛。
3.“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如全国卷、天津卷和北京卷第道题。
全国卷要求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集会上、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后、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2049年9月30日面对评选出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这五种社会背景中任选一个,对应地写一份演讲稿、家信、给同学的信、观后感、慰问信。表面看来,这都是“小我”与“小我”的交流,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大我”这个背景,体现“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的精神。了解“大我”在历史变迁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并且明白在关键时刻青年学生要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爱国、建国、报国、强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学生在“大我”的发展中都要奋勇接棒,接续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天津卷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等三则蕴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材料,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感受爱国信念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
北京卷第道题将时间点设置在具体而真实的2019年,将“小我”的成长置身于“大我”的历史进程中,以“五四”和“国庆”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其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如此学生更易联系实际,化大为小,写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
4. “小我”与“小我”的关系
如全国卷、浙江卷与江苏卷。
全国卷以漫画为题材,场景设置为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以老师充满深情的告别语为切入点,触发高三学子的情感共鸣,引导青年学生尊师爱师,感悟师恩师德。表面看来体现的是师生关系,即“小我”与“小我”的关系,但尊师重教实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会推动“大我”的发展与进步。
江苏卷以“水”与“盐”打比方,由物的“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启发“事”与“人”的“和而不同”,引导青年学生处理好“小我”与“小我”的关系,为个人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交际环境。
5.“大我”与“大我”的关系
上海卷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体现的是“小我”的个体感受,通过倾听和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来寻找“中国味”,实则是在启发我们,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中国以外的“大我”,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2019年的高考作文是2020年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风向标,以此为鉴,2020年作文备考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关注时事热点,加强纵横积累。
高考备考的素材积累不能只是简单记忆人物素材,更应关注时事即关注“大我”。关注“大我”首先要有纵向意识。从全国卷的作文看来,学生不仅要关注当年的事实,还要联系曾经的历史转折点,预测今后的历史发展方向。高考是为国选材的考试,高三学子将来会成长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要把握历史脉搏,明确责任担当。
关注时事即关注“大我”还要有横向联系的意识。比如201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建国庆典等都在这一年交织,因此高考当年的特殊事件要特别予以关注。以后的三年备考中,要特别关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关之年;2021年是中国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要召开中国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
2. 加强语言思维,杜绝宿构套作。
6月7日作文试题出来后,不少教辅机构和老师宣称自己压中试题,其实除全国卷、浙江卷之外,大多数师生对于全国卷、全国卷及北京卷等作文题基本都做过相应的积累和训练,但模式化的训练只会导致考场上模式化作文的大量出现,以及缺少新意之作的泛滥。并且2019年对于热点事件的命题不像2018年直接考查对热点事件的看法,而是设置特殊的情境、特殊的文体来考查,这样一来,如何处理重大热点事件与“小我”的关系,就要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思维品质层次的高低了。特别是上海卷、浙江卷、江苏卷对语言和思维的要求更高。语言和思维位居课程标准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前两位,重视语言的表达与应用,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今后作文教学与备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3. 重视传统文化,导航青年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小我”的德育、美育教育,但有些精髓在当今社会中渐渐被忽视甚至受到质疑,如全国卷的“理解劳动、热爱劳动”、全国卷的“尊师重教,师生情长”、江苏卷的“和而不同”,都属于该范畴中的话题。特别是全国卷中所渗透的“师生情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但在当今,社会、家长甚至学生误解教师的现象屡屡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也已司空见惯,这道作文题可以说是对尊师重教传统的一种呼唤。因此,今后作文备考中要重视现实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古人十分重视的对于“小我”修养的一些传统美德,将其联系现实加以训练。
4. 强化应用文体,明确文体特征。
9道作文试题中,全国卷、全国卷的文体要求均为应用文;北京卷明确提出文体要求,一写议论文,一写记叙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立足单元教学,强化文体意识,而不能仅仅是教课文、教课本。2019年出现的演讲稿、慰问信、读后感等应用文体,在2020复习备考中也不容忽视。
总之,作文教学与备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平时要重视读写结合。应试教学只能解决一些浅层次的表象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主动思考,这样才能使他们渐渐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文章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