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5-09-25 17:55:27 责编:小OO
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编辑本段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见错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常被写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人”的意思是:这。而“斯人”的意思是:此人。原文中为“是人”。还有可能写成“世人”,这两者意思是截然不同的。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   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水沟。   5.举:推荐,选拔。   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筑:捣土用的杵。   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市:市场。   9.故:所以。   10.任:担子,责任。   11.于:给。   12. 是:这样的。   13.苦:使……劳苦。   14.劳:使……劳累。   15.饿:使……饥饿。   16.体肤:身体。   17.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8.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19.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   20.所以:用这些方法来。   21.动:使……惊动,震撼。   22.忍:使……坚强,坚忍。   23.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4.恒:常常。   25.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6.然后:这样以后。   27.衡:通“横”,梗塞,不顺。   28.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9.征:征验、表现。色:改正.   30.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31.入:在里面,指国内。   32.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33.出:在外面,指国外。   34.拂(bì):同“弼”,辅佐。   35.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6.生于忧患: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37.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编辑本段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间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间被推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推举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的出来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后并被任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那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被阻塞,这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gǎo)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掌管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编辑本段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编辑本段三行对译  【舜(

shùn)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发迹,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提升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登上了高台。   发:起,指被任用。说(yue):同“悦”于:从。畎亩:田间。畎:田间水沟。士:狱官。举:选拔,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扰乱他所做的,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   故:所以。任:责任,使命。是:这样的。苦:使……痛苦。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空:穷。乏:绝,空乏:使……贫穷困苦。   体肤:同“身形”,身体。   所以:用这些方法。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恒:常常。过:过失。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   衡:通“横”,阻塞,不顺。作: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征:验。喻:知晓。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入:在里面,指国内。拂:同“弼”,辅佐。   出:在外面,指国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   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编辑本段字、词注释  原句 字词解释 原句 字词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发迹、发达,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推荐 管夷吾举于士 士:当时掌刑狱之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将:将要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任:重大责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人:这个人 必先苦其心志 必:一定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饿其体肤 体肤:身体和肌肤

空乏其身 空乏:资财缺乏。此是动词。使其受到贫困之苦。空:穷。乏:绝 空乏其身 身:身体。

行拂乱其所为 拂:阻挠 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

拂乱其所为 所为:所行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震撼 所以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恒:常常

人恒过 过:犯错误 然后能改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 困:困惑 困于心 于:被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 征:验,显现 发于声 发:产生

而后喻 喻:了解,知晓然:这样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士: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

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励志且悲壮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编辑本段文言常识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⑷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⑴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⑵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⑶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⑷恒: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⑸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⑹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⑺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⑻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⑼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⑽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古今异义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⑵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⑶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⑷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⑸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⑹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⑻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编辑本段篇章结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类比论证   4.对比论证

纵式论证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论点

  “人恒过,……”解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课文注释及教参翻译均欠妥当,特不揣冒昧,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应是解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能改”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教参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为“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对的。但“困”在这里应作忧愁解。“于”是介词,“在”的意思,把它译作“受到”是欠妥的。译为“心里忧愁,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的注释是“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教参译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为“征于色,发于声”这里应指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形之于色,发之声,然后使之警觉起来,有所省悟,从而改正错误。把它译作“(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露出不愉快的脸色,发出讥责的声音,然后使他省悟。”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就很清楚了。   这个句子说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这样就解说得较为恰切了。如果按照教参等的翻译“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不仅意思十分含糊,而且也是无证“生于忧患”的。   这句话还得从“喻”字讲起,《说文解字》“谕”义,“其人因言而晓亦曰谕,或作喻。”《中华大字典》“喻”字第二义,晓也;第六义,明也。根据这些解释,把它释作“省悟”是恰当的,这样

才能排除“被人了解”的说法,也才能使这层文字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而不至产生歧义了。编辑本段教学相关一、对此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此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

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此文

  (一)以“发”“举”的意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⑴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⑵学生齐读。   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拂,通“弼”,辅佐。   4、忍,通“韧”,坚韧。(课文课下注解中没有此通假)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过:犯错 例如:人恒过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eg、困于心【于心困】

一词多义

  1.拂(fu)违背 例如: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被选拔,被任用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例如:征于色,发于声。   5.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衣食所安 (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中心

  逆境造就人才。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2008年5月23日,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

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9、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   10、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1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A. 古业成,皆自忧患始。B.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编辑本段启示(一)关心国家大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二)社会责任感

  积小恶必成大恶,积小善必成大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三)

  政治社会问题道德化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

子·告子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四)追求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编辑本段“孟子两章”之比较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   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   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   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

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   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   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编辑本段相关事例及名言古代

  国内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另有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等。   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1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军

却一败不可收拾.   白居易:被发配江洲,于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为做诗被贬,从此再也没有进过长安.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种豆南山下,不为5斗米折腰   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从为被朝廷聘用过,一生贫穷落魄   辛弃疾:投降南宋以后,再未上过疆场   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他的(满江红)   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一个人到林中隐居,当他得知自己的主张被废以后,忧郁而终(他曾经任丞相)   国外   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欢乐颂》等广为流传的曲子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现代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而就是这一位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伟大的总统,他的人生却异常的坎坷,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从七岁到二十四岁林肯的少年时光充满着人生的惨痛,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林肯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满着挫败。直到通过无数艰辛的努力,最终在五十一岁时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以一个伟大的总统形象载入了世界历史中。   张海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论述的道理

  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名言警句

  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编辑本段关于《孟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