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2013年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A 雾霾天气一般出现在无风或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图中②、③、④均出现逆温现象(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图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气对流旺盛,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013年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
2.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2013年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题:
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C 读图可知,拉萨降水多发生在夜晚,白天降水很少;结合题干材料,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受山谷风影响;白天,河谷地区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夜晚,河谷地区气流上升,降水较多,所以C选项正确。
(2012年重庆文综,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据此回答第4题:
4.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B 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有大气吸收、反射及散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逆辐射增强,即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因此B项正确。
(2011年大纲全国卷,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如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回答 5~6 题:
5.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6.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5.D 6.B 第5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温差最大的是甲地,对流最旺盛,空气最不稳定,A、B错误;乙处有湖泊,受其影响,等温线上凸,说明乙地近地面气温高于丙地,而乙、丙高空气温大体相同,故乙在垂直方向上温差大于丙,进而可知丙地大气比乙地稳定,C错误,D正确。第6题,由题干信息结合图中气温分布情况可知,该区域有一大团冷空气整体向东运动,正午前后,大团空气向东移动了80千米,此时甲地气温降低,吹偏西风,A、D错误;乙地气温垂直方向差异大,对流运动强烈,B正确;丙地吹偏西风,C错误。
(2010年山东文综,3)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第7题:
7.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解析:A 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下高上低的大气结构有利于对流的发生,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则出现了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读图可知,5时、20时出现逆温,大气稳定,12时、15时逆温消失,故选项A正确。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逆温从下而上逐渐消失也说明这一问题。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各气温曲线之间的气温差判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
8.[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6(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解析:据题干中经纬度信息,H县城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图中H地西侧两条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且在H处交汇,形成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考点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回答第1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解析:B 本题考查导致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由材料“45°N”及“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可知,该区域位于北美洲。图中西部颜色较深,说明植被覆盖较好,且地形中有“山脉”“山峰”,可推知西坡为迎风坡,而东部地区处在背风坡,降水较少,成为荒漠地区。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0~1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读图,回答2~3题:
2.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3.夏季,S市主要受 ( )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解析:2.C 3.D 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知,该地位于美国西海岸地中海气候区。第2题,夏季,S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不利于大雾飘散,故选C项。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S市夏季受高压控制,D项正确。
(2013年安徽文综,32)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如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解析:B 热带森林带降水多于其他自然带,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更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其蒸发量和气温相对于同纬度范围森林高,热带森林带降水多气温高,其降水量要大于蒸发量,故Ⅰ为降水,Ⅱ为蒸发,Ⅲ为气温。
(2013年天津文综,1)读图,回答第5题:
5.下列曲线图,正确反映上图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B 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由此排除A、C两项。山地迎风坡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的可能性大于背风坡,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项。
(2013年四川文综,3)读图,回答第6题:
6.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B 该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南亚西海岸,主要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受西高止山脉的影响,西部沿海地区处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而内陆地区处在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解析:C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8.(2012年浙江文综,2)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B 因德班最低月均温在15 ℃以上,故为热带气候;7月气温较低,故为南半球;降水7月少、1月多,分明显干湿两季;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故只能是热带草原气候,B项正确。
(2011年福建文综,10~12)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9~11题:
9.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与①地相比,②地( )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11.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解析:9.C 10.D 11.A 根据经纬线形状判断,图示是极地俯视图,且极地地区为海洋,所以推断此图中心为北极点。第9题,首先,在北极俯视图上,绕极点逆时针方向是自西向东,指向极点的方向为北方,远离极点的方向为南方,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①地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致自西向东(图中自右向左),在北半球右偏,风向为西北风,C项正确。第10题,①地位于北美洲北部,②地位于亚欧北部,二者相比,①地陆地面积较小,又有海湾深入陆地内部,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较②地要小;与①地相比,②地纬度高,昼长年变化更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②地位于东经90°以东,要比①地更早进入新的一天,D项正确。第11题,图中北半球海洋上主要是受低气压控制,说明此时为冬季,且北纬70°及其以北为极夜。自冬至(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3月21日前后),极夜范围从66°34'N收缩到90°N,说明极夜范围每月移动纬度8°左右,此时北纬70°及其以北为极夜,应该为1月份,A项正确。
12.(2013年广东文综,40(1)(2)(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半球,主要气候类型
是。
(2)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据图,印度尼西亚领土全部位于东半球,绝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南,属南半球,所以只能比较南北半球的比例;该国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据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交界处,且该类灾害会引发海啸,所以此处的灾害主要指火山、地震。第(3)题,据图,爪哇岛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周围海域面积广阔,水汽来源充足;根据材料二,爪哇岛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加剧了空气的对流运动,所以雷雨天气多。
答案:(1)南热带雨林气候
(2)地震火山
(3)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13.(2013年四川文综,13(1)(2))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气温、降水与常年同期的差异,春季涝灾严重区的分布及成因,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气温差异可从气温的高低和气温偏低值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降水差异可从降水的多少和降水量偏多值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第(2)题,图中西部平原地区春季涝灾最严重,原因可从气温、降雪量和地势特点等方面分析。
答案:(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14.(2012年四川文综,36(2)(6))图1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2为东海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图1中的河流处于枯水期时,请画出此季节图示半岛的主导风向(用带箭头线划)。
(2)指出图2中乙岛3月平均气温与9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南亚热带季风风向。当南亚河流处于枯水期时应该是降水少的冬季,从而确定该半岛盛行东北风。第(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本题考查的是同一岛屿3月份和9月份的温度比较,这两个月份该岛正午太阳高度差别不大,可排除太阳辐射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下垫面因素。
答案:(1)
(2)差异:乙岛3月平均气温低于9月平均气温。
理由:乙岛位于北半球亚热带海洋上,气温受海洋热力性质影响(增温慢、降温慢);乙岛3月气温回升缓慢,9月气温下降缓慢,故月平均气温3月低于9月。
15.(2012年重庆文综,39(5))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原料。下图中阴影地区是巴西橡胶主产区之一,从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指出橡胶树生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分别说明降水特点的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特点及成因。由图中经纬网及海陆位置可知,橡胶种植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联系该地气候特点,结合橡胶生长需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即可分析其有利和不利条件;该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应主要从大气环流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①有利条件:降水丰沛;
原因:赤道低压带控制带来丰沛降水。
②不利条件:有明显的干季;
原因: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考点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9~1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3.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解析:1.B 2.B 3.D 第1题,过甲地作垂直于等压线的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由“我国某地区”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甲地的风向为偏南风。第2题,甲地的暴雨受图中低压系统影响而形成,根据比例尺可知,该低压系统在甲地西侧约100千米处。结合图中天气系统东移的速度“200千米/天”可知,12~13小时后该天气系统会控制甲地,即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4日19时。第3题,冬季时,亚欧被高压控制,故在我国越往西北气压越高,而图中越往西北气压越低;春、秋季的北方地区也受高压控制,气压形势也不可能如图中所示;而东南丘陵自4、5月份开始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图中所示的气压形势。
(2013年北京文综,6~7)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
4.图(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5.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解析:4.B 5.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等压线稀疏,②处等压线密集,②处风速大于①处;③处在低压中心,①处在高压脊,所以③处云量比①处多,故B项正确。②气压在1 015百帕至1 020百帕之间,③处气压低于1 005百帕;②④虽然纬度相当,但是②处在冷气团一侧,④处在暖气团一侧,所以②处气温低于④处。第5题,根据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移动规律,图中冷锋沿逆时针方向向东移动,当移动到④处(即锋通过④地)时,④地风力较大,且风向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图(b)可以看出,此时应在12时之前,故选A项。
6.(2013年广东文综,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 )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
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
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解析:D 据题意,山地的背风坡为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形成焚风效应,导致局部地区气温升高,从而导致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2012年山东文综,4)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第7题:
7.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C 暖锋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图中风向逆时针辐合,则图中气压中心为低压。②、③附近为低压槽,②附近低压槽北侧冷空气风速大,势力强形成冷锋;③附近南侧暖空气主动,形成暖锋,③位于暖锋前,最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
(2011年北京文综,7)如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8.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B 分析图中各地天气状况可知,该日南部沿海地区出现阴雨天气,江淮地区天气晴朗,北纬40°附近地区有沙尘天气,较高纬度的北方则有降雪天气,结合我国锋面雨带移动的规律可知,此时锋面雨带位于南部沿海一带,该日最可能出现在4月。
(2011年天津文综,10~11)如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9.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10.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解析:9.C 10.B 第9题,我国寒潮影响区域的顺序是自北向南,故C项正确。第10题,a图中武汉和b图中天津都位于冷锋后,天气状况为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故B项正确,A 项错误;c、d两图中,北京和杭州都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故C、D选项不正确。
11.(2011年广东文综,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解析:C 暖锋过境时常伴随连续性阴雨天气,降水区域在锋前(冷气团一侧),且范围较大。
12.(2011年浙江文综,11)读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解析:C ①图锋面雨带在华南地区,为我国春季;②图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为夏季;③图陆地上是高压,且冷锋天气明显,为冬季;④图海上有台风,为秋季。
13.(2011年安徽文综,34(2))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如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解析:风向判断在明确高低气压前提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近地面)三力综合影响风力和风向;成都北侧为气压较高的冷气团,南侧为气压较低的暖气团,冷气团南下与南侧的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天气系统。据“经历一次暴雨过程”知,应为冷锋。过境时由于暖气团此季节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多暴雨。
答案: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模拟试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2013潍坊一模)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2.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一月
B.五月
C.七月
D.十月
解析:1.D 2.C 第1题,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日出前、日落后不接受太阳辐射,故b为太阳辐射曲线;气温最高值出现在正午过后,约在14时,气温最高时刻滞后于地面辐射最强时刻,故a为气温曲线,c为地面辐射曲线。第2题,根据太阳辐射曲线判断该日昼长达15个小时以上,排除A、D项,该日日平均气温较高,最有可能是七月。
(2013合肥质检)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 )
A.一直降低
B.一直增大
C.维持稳定
D.波动上升
4.关于热岛效应对北京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沙活动减弱
B.水资源供应充足
C.暴雨频率增加
D.雪灾频率降低
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既非一直降低,也非一直增大,又非持久稳定,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第4题,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流上升,且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凝结核,使降水量增加。
(2012武汉调研)如图是某气象观测小组自制的简易风标,虚线是此刻观察到风标在风向指示架上的方向。读图,回答5~6题:
5.此刻当地吹(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6.若某地一年中至少有4个月的时间盛行如图所示的风向,该地不可能的是( )
A.澳大利亚的西北部
B.日本的北海道
C.南非的好望角
D.印度的德干高原解析:5.A 6.D 第5题,根据风标在风向指示架上的方向可确定当地吹西北风。第6题,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夏季风为西北风;日本北海道的冬季风为西北风;南非好望角冬季受盛行西风(西北风)控制,印度德干高原的盛行风为西南风(夏季)和东北风(冬季)。
(2013山西诊断)低层空气中,在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开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据此回答7~8题:
7.如图是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图,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8.根据风向判定,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解析:7.A 8.B 第7题,北半球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排除B、D项;再根据风离开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推理,C项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第8题,根据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的原则,北半球风向基本为东西方向,说明气压梯度力为南北方向,且高压在南,低压在北。
(2013泰州调研)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10.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解析:9.D 10.A 第9题,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A处向高空弯曲,表明近地面形成高压;B处向地面弯曲,表明B处近地面形成低压。若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则A是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的高压,B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低压。第10题,海洋吸热、散热速度慢,陆地吸热、散热速度快。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为白天,由于陆地吸热速度大于海洋,陆地近地面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近地面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11.(2012潍坊检测)如图为某区域图,AB为晨昏线,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此时甲地刚好看到日落,流经甲地的河流注入某大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其流向是。
(2)请你把认为能正确表示此时等压面的等压面1或等压面2用笔再描一遍;并在图中标出此时的大气环流方向(在给出的矩形框上画上箭头)。
解析:由题干材料,甲地位于40°纬线南侧,且该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AB为昏线,因此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此时亚欧应主要为低压控制,同纬度的太平洋为高压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答案:(1)南半球自东南向西北
(2)见下图。
考点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13珠海期末)如图为某区域气压分布略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以晴朗为主
B.乙地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以阴雨为主
C.甲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以阴雨为主
D.乙地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以阴雨为主
2.A地此季节盛行风向大致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1.C 2.D 第1题,根据经纬网及风向判断甲处为(印度)低压中心,此时为北半球夏季,低压区气流上升,以阴雨为主。乙处位于30°S附近,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以晴朗为主。据此可排除A、B、D项。第2题,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及所在半球判断风向。A地处在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受西北风影响。
(2013青岛质检)如图为30°N附近海平面某月气压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季节与下列叙述相吻合的是( )
A.北京日出东南方
B.天山牧民在山麓牧场放牧C.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D.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解析:3.C 4.D 第3题,据经纬度及气压分布特征判断,该月份出现印度低压,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北京日出东北方;天山牧民在山坡林带以上放牧;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第4题,甲地(30°N,30°E)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乙地(30°N,120°E)受季风环流控制,故D项正确。
(2013山西省高考适应性训练)下图示意某区域五个不同地点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时长。读图,回答5~6题:
5.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6.当北半球的乙地受信风带控制时( )
A.尼罗河正值枯水期
B.阿尔卑斯山雪线较高
C.华北平原正值雨季
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解析:5.B 6.A 第5题,据图分析,甲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属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属热带草原气候;丙、丁、戊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第6题,当北半球乙地受信风带控制时,为北半球冬季,尼罗河正值枯水期;阿尔卑斯山雪线较低;华北平原正值冬季干燥少雨期;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013成都模拟)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回答7~8题:
7.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副热带高压
B.信风
C.西风
D.季风
8.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7.B 8.C 第7题,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沙源为撒哈拉沙漠,沙尘扩散方向由东向西,大致分布于赤道两侧,故主要因素为信风。第8题,图示美国东南部盛行偏南风且气压带、风带北移,应为北半球夏季,故C项正确。
(2013成都质检)下图为降水与气温年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图反映的气候类型为(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性气候
10.下列哪个城市气候类型与该图符合( )
A.开罗
B.上海
C.开普敦
D.悉尼
解析:9.A 10.C 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雨热不同期,7月份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大,且最冷月气温在0~15 ℃,应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第10题,开罗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开普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悉尼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1.甲图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乙图表示两个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⑦表示。
(2)在乙图A、B、C、D四地气候中,由甲图中⑥常年控制的是地,其气候特点是什么?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3)乙图中20 ℃等温线在的西侧向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的影响。
(4)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乙图中E、F两地所示的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解析:第(1)题,从甲图中风向的偏转可知为北半球,⑦为极地东风带。第(2)题,B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第(3)题,乙图中20 ℃等温线向北弯曲与本格拉寒流有关。第(4)题,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即1月初,F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E地为低压中心,近地面气流不可能向外辐散。
答案:(1)北极地东风带
(2)B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光照和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
(3)北本格拉寒流
(4)F地
考点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013天津滨海新区五校联考)图1为北半球某海域某时刻海平面气压状况分布图,图中a、b、c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等压线的气压值。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1中aA.Ⅰ
B.Ⅱ
C.Ⅲ
D.Ⅳ
2.若图1中a>b>c,则此时岛屿甲和岛屿乙中的②③④⑤容易形成降水的是( )
A.②与③
B.②与④
C.③与⑤
D.④与⑤
解析:1.C 2.B 第1题 ,如果图1中等压线数值ab>c,说明图中为一高压,地处北半球的该海域气流会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使②地与④地成为山地的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A.台风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4.9日最低气温明显偏高,与其相关的是( )
A.大气逆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
C.地面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析:3.D 4.A 第3题,据表分析,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明显下降,故该天气系统为冷锋。第4题,受冷锋影响,云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最低气温偏高。
(2013浙江五校联考)某市自9月18日起遭受强台风袭击。22日后,台风刚过,又受到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局地降温超过15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18~24日该市气压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市可能出现降水的日期是( )
A.20日、23日
B.19日、24日
C.20日、24日
D.19日、23日
解析:5.A 6.D 第5题,台风中心气压低,台风过境时,该市气压降低,所以19日该市气压低;22日后该市受强冷空气影响,气压会升高,故A项符合题意。第6题,台风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强降水;由上题分析可知,19日可能出现降水;23日该地受冷锋影响,也可能出现降水。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如图为某地区某年4月11~13日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该锋面属于(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8.11~13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11日的深夜
B.12日的深夜
C.11日的日出前后
D.13日的日出前后
解析:7.A 8.D 第7题,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中,冷锋都位于气旋偏西低压槽、暖锋都位于气旋偏东低压槽,冷气团位于槽线较高纬度一侧、暖气团位于槽线较低纬度一侧。冷锋后、暖锋前一般会形成降水,图示云雨区位于气旋西侧低压槽线的北部,应为北半球冷锋。第8
题,13日,甲地处于冷锋过境后的冷气团控制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且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013成都第一次诊断)如表是亚欧40°N~50°N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据表回答9~10题:
9.关于四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主要受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B.②地受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气候性强
C.③地位于内部,远离海洋,气温年较差大
D.④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10.导致①地所属气候类型在亚欧的分布面积大于北美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分布、地形
B.海陆位置
C.地形、洋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9.B 10.C 第9题,据表分析,①地与③地1月气温明显高于平均值,①地7月气温低于平均值,③地7月气温稍高于平均值,说明①地与③地受海洋影响明显;且①地1月、7月降水量多于平均值,③地1月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值,7月降水量明显低于平均值。综上可知,①地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很接近地中海气候的特征;②地1月气温明显低于平均值,7月气温高于平均值,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同理,④地冬冷夏热,降水明显低于平均值,为温带性气候。据此分析,①地主要受西风影响;
③地位于西岸,气温年较差较小;④地终年受气团控制,A、C、D项错误。第10题,亚欧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对西风阻挡作用小,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大,增温增湿明显,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广大;而同纬度北美西岸受海岸山脉阻挡,西风难以深入内陆,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程度远小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面积较小。
11.(2012北京海淀区期末)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
(1)比较说明甲、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
(2)图中B、C两处实际存在锋面的是哪一处,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风向均可由等压线判断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而后向右进行偏转即可得出。等压线密集处风力大,等压线稀疏处风力小;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则寒冷干燥,风由低纬吹向高纬则温暖湿润。第(2)题,低压槽中两侧气流相遇容易形成锋面,高压脊处气流辐散,不能形成锋面。
答案:(1)甲地为偏南风,风力小,温暖湿润;乙地为偏北风,风力大,寒冷干燥。
(2)B处。B处位于低压槽,南北两侧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而C处位于高压脊,气流向外围辐散、不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提升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眉山模拟)下图为某城市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环流强弱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地形地势
B.植被状况
C.气温差异
D.人类活动
2.a、b、c、d四地中,适宜布局钢铁厂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高空,风由城区流向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流向城区,因此该大气运动系统为热力环流,其直接原因为气温差异,人类活动属间接原因。第2题,钢铁厂会产生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远离城区,故A项正确。
(2013怀化期末)有效总辐射量是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如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有效总辐射量、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表示有效总辐射量、气温、降水量的曲线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4.有效总辐射量( )
A.随纬度增加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与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D.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解析:3.D 4.B 第3题,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而较高纬度地区则相反,故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赤道附近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回归线附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有效总辐射量因而更大,故全球降水的纬度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和温带(南北纬60°)分别向两侧递减。故①表示降水量曲线。第4题,据上题分析及图示可知,有效总辐射量由副热带地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故B项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多地形雨
B.上升气流较强,多对流雨
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
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
6.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B 6.C 第5题,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市区由于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旺盛,加之城市上空悬浮固体颗粒物较多,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故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第6题,重化工业区释放的废热较多,气温明显高于周围地区,故③地最有可能是重化工业区。
(2013资阳模拟)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西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7~8题:
7.该天气系统形成的典型天气是 ( )
A.一场春雨一场暖
B.一场秋雨一场寒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8.若该锋面a、b、e三点的气压对比是a=b>e,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是 ( )
A.a C.c=d D.d>c 解析:7.A 8.D 第7题,根据题干判断,雨区位于锋前,故此锋面为北半球暖锋。B、C、D项反映的天气系统分别为冷锋、准静止锋和反气旋,故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第8题,锋面位于低压槽附近,且向西北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再根据a=b>e判断,低压中心只能在西南方向才能保证此锋面为暖锋,故c处气压最低、d处气压最高,D项符合题意。 (2013孝感二模)如图中①~⑦为某月31°N 7个地点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季节,形成②地天气特点的成因是(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夏季风影响 10.此时⑥所在地区容易形成的气象灾害为( ) A.酸雨 B.寒潮 C.暴雨洪涝 D.沙尘暴 解析:9.B 10.C 第9题,根据气压值,结合经纬度判断,(31°N,70°E)附近气压最低,即形成了印度低压,故为北半球夏季。根据经纬度判断②地(31°N,30°E)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第10题,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易形成暴雨洪涝灾害。 (2012湖州期末)读图,回答第11题: 11.1月,甲地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B 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为西北风,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2.(2012郑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锋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形的影响,其性质和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改变。下图为庐山对锋的阻滞示意图。 材料二1961~1970年庐山附近两地各月降水量(mm)表。 (2)依据材料二,分析庐山附近两地6~8月降水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庐山东北部和西南部有冷锋向东南移动,而庐山西北部出现了准静止锋,可推知该准静止锋就是冷锋受庐山阻挡形成的;气流受山地阻挡后必然出现上升运动,水汽降温凝结多云雾。第(2)题,注意问的是降水量变化;从表中数据可看出6~8月降水量6月多,7、8月少;长江中下游6月份出现“梅雨”天气而降水多,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而降水少。 答案:(1)冷锋在向东南移动过程中,受山地阻挡,被迫停留在山前地带,转变为准静止锋。同时气流遇山地抬升,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因而多云雾。 (2)降水量逐月减少。6月份受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天气,降水丰富。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13.(2012杭州一模)读“某地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温度的范围是,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依据上题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推导冬季乙、丙两地气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丁地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甲地为武夷山区,地势高,气温低。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判断甲地的温度范围。第(2)题,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第(3)题,丁地位于汉江谷地,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低值。 答案:(1)26~28 ℃(小于28 ℃,大于26 ℃) 地势高(武夷山),气温低,相邻等温线温度差为2 ℃。 (2)丙地气温高,乙地气温低。原因:丙地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大,冬季气温偏高;武夷山对冬季风(西北风)有阻挡(削弱)作用,故丙受冬季风影响小。(乙地相反) (3)丁地为河谷(汉江)地形,等温线向西北(西)凸出,丁地气温偏高。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