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7年高考化学分类汇编:专题7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025-09-25 17:54:10 责编:小OO
文档
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化学):专题7 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单选题

1.(2017•海南)一种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如图所示,图中陶瓷在高温时可以传输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b电极b为阴极                                                  B. 阴极的反应式为:N2+6H++6e−=2NH3

C. 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                                         D. 陶瓷可以隔离N2和H2

2.(2017•天津)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 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 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3.(2017•新课标Ⅲ)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 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 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越多

4.(2017•新课标Ⅱ)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 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                D. 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5.(2017•新课标Ⅰ)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柱,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二.综合题

6.(2017•天津)(14分)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 . 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B→C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C→Al的制备方法称为________.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 . 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________.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写化学式).    

7.(2017•江苏)(12分)铝是应用广泛的金属.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 , 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注: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溶液的pH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 , 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原因是________.(4)“电解Ⅱ”是电解Na2CO3溶液,原理如图所示.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阴极产生的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8.(2017•北京)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  , 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酸化的0.05mol•L﹣1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  , 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  , 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取样时间/min

现象
3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30产生白色沉淀;较3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min时加深

120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小;溶液红色较3 0min时变浅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  , 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  , 可产生Fe3+ .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现象是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电解原理                

【解析】【解答】解:A.Pb电极b上氢气失去电子,为阳极,故A错误;

B.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则阴极反应为N2+6H++6e﹣=2NH3  , 故B正确;

C.电解池中,H+由阳极向阴极迁移,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氮气与氢气不直接接触,陶瓷可以隔离N2和H2  , 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由电化学制备NH3的装置可知,通入氮气的一端为为阴极,通入氢气的一端为阳极,电解反应N2+3H2 2NH3  , 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以此来解答.    

2.【答案】A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和焓变                

【解析】【解答】解: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分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3.【答案】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解析】【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 故A正确;

B.负极反应为:Li﹣e﹣=Li+  , 当外电路流过0.02mol电子时,消耗的锂为0.02mol,负极减重的质量为0.02mol×7g/mol=0.14g,故B正确;

C.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而石墨烯的特性是室温下导电最好的材料,则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

D.充电时a为阳极,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相反,则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就会越少,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由电池反应16Li+xS8=8Li2Sx(2≤x≤8)可知负极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Li﹣e﹣=Li+  , Li+移向正极,所以a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8+2e﹣=S82﹣  , S82﹣+2Li+=Li2S8  , 3Li2S8+2Li++2e﹣=4Li2S6  , 2Li2S6+2Li++2e﹣=3Li2S4  , Li2S4+2Li++2e﹣=2Li2S2  , 根据电极反应式结合电子转移进行计算.    

4.【答案】C                    

【考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电解原理                

【解析】【解答】解: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

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

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

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对应的电极反应为2Al﹣6e﹣+3H2O=Al2O3+6H+;

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

C、阴极上是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D、在电解池中,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5.【答案】C                    

【考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解析】【解答】A.被保护的钢管桩应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故A正确;

B.通电后,惰性高硅铸铁作阳极,海水中的氯离子等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再从电源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所以高硅铸铁不损耗,故C错误;

D.在保护过程中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则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以及辅助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给被保护的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让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阳极若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阳极失电子,据此解答.    

二.综合题

6.【答案】(1);加热(或煅烧);电解法

(2)ac

(3)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4)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1)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B为Al(OH)3  , 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

故答案为: ;加热(或煅烧);电解法;(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则2mol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4.28kJ=85.6kJ,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  , 

故答案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H=﹣85.6kJ•mol﹣1;(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2H+⇌Cr2O72﹣+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Cr2O72﹣  ,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

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 

【分析】Ⅰ.(1)固体混合物含有Al(OH)3、MnO2  , 加入NaOH溶液,过滤,可得到滤液A为NaAlO2  , 通入二氧化碳,生成B为Al(OH)3  , 固体C为Al2O3  ,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Al;固体D为MnO2  , 加热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可生成氯气;(2)题中涉及因素有温度和浓度;(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以此可计算反应热并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Ⅱ.(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以此解答该题.    

7.【答案】 (1)Al2O3+2OH﹣═2AlO2﹣+H2O

(2)减小

(3)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4)4CO32﹣+2H2O﹣4e﹣═4HCO3﹣+O2↑;H2

(5)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与NaAl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碱性为OH﹣>AlO2﹣>CO32﹣ , 可知溶液的pH减小,故答案为:减小;(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 , 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因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故答案为: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4)由图可知,阳极反应为4CO32﹣+2H2O﹣4e﹣═4HCO3﹣+O2↑,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则阴极产生的物质A的化学式为H2 ,

故答案为:4CO32﹣+2H2O﹣4e﹣═4HCO3﹣+O2↑;H2; (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故答案为: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分析】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 , 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由流程可知,加NaOH溶解时Fe2O3不反应,由信息可知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过滤得到的滤渣为Fe2O3、铝硅酸钠,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Al(OH)3 , 过滤II得到Al(OH)3 , 灼烧生成氧化铝,电解I为电解氧化铝生成Al和氧气,电解II为电解Na2CO3溶液,结合图可知,阳极上碳酸根离子失去电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氧气,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以此来解答.

8.【答案】(1)加入足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固体未完全溶解;Fe2+

(2)Fe+2Fe3+=3Fe2+;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NaNO3;FeCl2/FeCl3;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3)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  , 使Fe3+增加,红色变深,ii→iii 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红色变浅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解析】【解答】解:(1)①黑色固体中含有过量铁,如果同时含有银,则可以加入HCl或H2SO4溶解Fe,而银不能溶解,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酸化,固体未完全溶解;

②K3[Fe(CN)3]是检验Fe2+的试剂,所以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含有Fe2+  , 

故答案为:Fe2+;(2)过量铁粉与Fe3+反应生成Fe2+  , 即Fe+2Fe3+=3Fe2+  , 

故答案为:Fe+2Fe3+=3Fe2+;

②O2氧化Fe2+反应为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是AgSCN,所以实验可以说明含有Ag+  , Ag+可能氧化Fe2+生成Fe3+  , 

故答案为:4Fe2++O2+4H+=Fe3++2H2O;白色沉淀;

③证明假设abc错误,就是排除Ag+时实验比较,相当于没有Ag+存在的空白实验,考虑其他条件不要变化,可以选用NaNO3  , 原电池实验需要证明的是假设d的反应Ag++Fe2+=Ag+Fe3+能够实现,所以甲池应当注入FeCl2、FeCl3混合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如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可说明d正确,

故答案为:NaNO3;FeCl2/FeCl3;按图连接好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3)i→iii中Fe3+变化的原因: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的使Fe3+浓度增加,ii→iii 溶液红色较3 0min时变浅,说明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使平衡向生成Fe3+的方向移动,Fe(SCN)3浓度减小,则溶液的颜色变浅,

故答案为:i→ii Ag++Fe2+=Ag+Fe3+  , 反应生成Fe3+的使Fe3+增加,红色变深,ii→iii 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红色变浅.

【分析】(1)银和盐酸、稀硫酸等不反应,可用K3[Fe(CN)3]检验亚铁离子,生成蓝色沉淀;(2)过量的铁与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银离子如氧化亚铁离子,则发生Ag++Fe2+=Ag+Fe3+  , 如反应能发生,可设计成原电池,负极加入FeCl2/FeCl3  , 正极为银,可根据电流计是否发生偏转判断;(3)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可证明溶液中有Fe3+  , 生成白色沉淀为AgSCN,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溶液红色变浅,可能为空气中氧气氧化SCN﹣  , 以此解答该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