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2025-09-25 17:55:52 责编:小OO
文档
论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产物,若将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融入建筑,其彰显建筑之灵,突地域、文化、艺术之魂,经过时间的洗礼,烙上历史的印记,建筑见证历史,见证社会的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欧美风格的建筑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色现在似乎越来越难以体现了。中国的建筑千城一面,缺少地方特色。而现代人们对建筑不仅仅局限于使用、经济、美观、安全等功能上的满足,更多的是把建筑当做艺术品来欣赏。这种现象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引证实例、浅析深虑,阐述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地域、文化、艺术对现代建筑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域性     文化性     艺术性     现代建筑

建筑既是重要的物质产品,同时又是蕴有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形象最为鲜明、留存最为久远、体量最为宏大的艺术作品,古往今来,传达着人类多姿多彩的体验和愿望,体验了各民族自我塑造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形态,被誉为“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华夏建筑传统源远流长,以卓越的建树和独特的风貌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发生,各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某种“趋同”现象,但另一方面,个性的觉醒也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趋同现象下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与体现本国文化特性的努力的同时存在,是当今世界建筑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他首先受到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南方炎热地区和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不是雷同的。比如说广东,这个地区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他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常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风格。

从狭义上来讲,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这事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的重要因素,则以生态观的角度,要顺延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功夫,采用与地方相适应技术条件手段,在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

建筑地域性与该地域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涉及到地域的开发背景、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及建成历史等方面。它是这诸多背景要素再加上时间因素的一种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一种“1+1”的关系。这其中就有一种地域文化基因的自选择机理在起作用,即它以其独特的“遗传性”将各个地域的个性从文化的普遍性中区分了出来。

  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基因的作用也如此。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江南的“冲积平原 + 河网纵横+ 丘陵蜿蜒”的自然地理特点,再加上历史的催化作用,才孕育出“建筑结合自然”与“生态与文态的统一”这一地域建筑文化的特征来。假如今天我们忽略了这一特征,就必然会带来该地域建筑文化的断根。如果我们对此并无认识,也没有在城市建设中认真挖掘和发扬,那么,我们必将使本来已形成的文化基因从这块土地上消失。因此,为了我国城市的建筑风貌有其明显界定,保持“古都风貌”、“山城”、“江城”、“海城”、“泉城”、“岛城”等风格鲜明的城市个性,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地域建筑文化基因。

地域建筑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符号,成为我们认识文化和研究文化的对象。作为一种文化的类别,它集中分布于城市范围的建筑空间中。并且作为一种外显形态的文化,它非常容易为我们所认识。因此,从城市文化研究中来,再回到城市建设中去,进行地域文化的再创造,这是我们建设地域文化的最终目的。

  另外,我们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建筑文化进步、繁荣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本土文化只有在自觉的交流、吸收、兼容、创造过程中才能保持青春活力。而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自然条件相适应才有生命力。因此,建筑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城市的特色,它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它内在不息的前进动力,是一种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如:安徽黄山地处古代徽州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素以奇松怪石云海飞瀑著称于世。云谷山庄宾馆地处黄山腹地。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环境深邃幽静。

云谷山庄(1984)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地段内原有的黄山松,溪涧和巨石都得到保护,并利用蜿蜒穿流其间形成充满野趣的中心庭院。建筑随地势跌落在7级台地上,单栋建筑多为2层,少数3层。每个客房区都有良好的朝向景观视野和交通联系。在体现现代旅游功能与文化品味的同时,建筑造型追求与优美的自然景色协调,使建筑成为风景的衬托,为之添色加彩,而不夺取原有自然景观的丰采。特别重视与地方建筑传统风貌的和谐,创造性的运用徽州传统民居广泛使用的阶梯状马头山墙,尺度亲切、色彩谈雅、装修精致延续和发展了乡土文脉。

二、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广义的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熟悉的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古今中外文化各异,但社会知识性是其共同特点,并且渗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建筑作为文化形态,他即使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的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对城市的价值、城市的形象、城市的美理解的偏差,认为新的高的笔直的宽阔的就是现代化的,就是好的美的,对旧的矮的窄的实行一锅端的拆除,使需要保留每个时代痕迹的既成特色丧失。“苏州为什么在世界文化遗产评选中落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靳尚谊委员认为,“就是因为苏州把(老城区的)主要街道都拆了,失去了城市特色。”也失去了居民心中传统的地域文化氛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向民众宣传文化的实物,优秀的设计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对民众建筑文化知识的普及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少、开发商到发达国家吸取先进经验,回国就要把自己看到的西方城市建筑在当地重建,却不管适合与否。如不少民众认为纽约曼哈顿的高密度的摩天大楼群就是现代化的表现。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要在现代修建“假古董”,没有必要人为地为了所谓保持古城风貌而去仿古而为,而我们可以保护历史遗存,保留传统建筑的精髓,提炼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场所精神,扬弃地发展现代中国建筑。

秦汉至隋唐,陕西是演出中国历史许多壮阔史剧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除收藏、展示外、兼具研究、科普、会议及其它服务等功能。馆内设施达到国际水平。

建筑造型具浓郁唐风,采用中轴线对称,主从有序、殿堂、四隅崇楼的院落布局,体现了盛唐时代雄浑博大辉煌豪健,蓬勃向上的艺术气息,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典雅高贵而富有文化气息。室内与室外设计均融汇运用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是作品既具有浓厚得民族和地方特色,又具时代气息,成为象征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三、建筑的艺术性

一个好的现代建筑不仅仅是使用上的空间满足,更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供人欣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汇。在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科学和技术,同时在建筑风格上一味追求欧化,并把其等同于现代化,艺术品,那就大错特错了。

  盲目抄袭的作品是建筑文化垃圾近年来,一些城市涌现的一大批欧式建筑主要是欧式古典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柱式建筑被生搬硬套在城市的新老城区。

  毫无主见地跟风无异于浅薄的时髦,但这种失误的代价是城市形象的巨大损失。当代欧洲人在不断追求现代建筑功能和生态需求的过程中,建筑的现代化造就了建筑风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也就是说,当代欧洲并不多用的古典建筑造型和工业化建筑模式,却有人当作高档时髦机械模仿,其结果必定是制造一堆混凝土文化垃圾。

如何体现现代建筑的艺术性?其建筑的艺术性应与周围环境、地域性、文化性相融合,将建筑置身于景色之中,相互包容。

城市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审美观念。人和建筑的亲和力具有极强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特征,市民对建筑的认同感离不开文化背景。尽管欧美的经济和科技领先我国许多,但并不等于欧式建筑也先进于具有中国传统的现代建筑。相反,作为多元文化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和玄妙远远胜过欧式建筑文化。我们肯定上述意见,但无意把中式与欧式区分伯仲。假若你要用中国化的现代建筑占领欧洲大地,欧洲人也会大声说:“NO,NO!”同理,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的每一个细胞,使我们亲近了大屋顶、飞檐、斗拱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雕梁画栋。因为你我他最原始的生命之源就孕育于此,我们的视觉识别系统早已具备了如此这般的遗传基因。

建筑现代化要突出时代特征建筑,充满艺术感,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学习优秀建筑艺术,采用科学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工艺,遏制建筑欧化,但不能拒绝欧美先进的建筑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建筑艺术,国内外一切适合的建筑理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的创新突飞猛进,要顺应时代潮流,大量使用环保、经济、美观的建筑材料。

建筑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东施效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建筑体现了一种文化,它的根立足于其生长的沃土。盲目的欧化建筑缺乏文化根基,它不适合国情,也不是现代化的象征。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追求建筑现代化,追求区域个性文化特色的不断张扬。

如:“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也是得到国内众多建筑大师赞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在新馆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熟知贝老设计的贝氏建筑事务所的林兵等先生解释说,“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三角形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与周边建筑的融合。新馆保持了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调,而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新馆建筑构造则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结语:

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象征,我们透过建筑能看到曾经的文明,看到该地域特征,文化赋予的建筑史迹及这个城市的艺术品位;建筑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一首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画,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书,它记录的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他诠释历史,象征着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坚  《视觉形式的生命》,[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朱立元,张德兴着.《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上、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P776。

3、陈志毅  当代非线性建筑风格解析   华中建筑   10/201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