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从小学到初中,都存在一个学习的过渡阶段。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你的学习就会明显进步;反之,成绩则会大幅度下降,所以我们应从这几方面做起:
一、还清学习中的“欠债”
在学习的过度阶段,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查漏补缺,通过重点复习,还清学习中的“欠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习上的脱节现象,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端正自己的心态,避免出现偏科现象。
中学教学学科种类多、内容覆盖面广,课堂教学密度大,刚入学的初一学生如果仍像小学一样从兴趣出发,只是重视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是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的课程,就会给以后的学科不平衡埋下不良的种子,造成严重偏科现象。因此我们要明白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要主动地克服自己的这种心理,切切不可有推卸责任的想法,不喜欢这门学科啊,不喜欢这位老师了等等,要知道这都是些借口,长大的标志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努力。
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到了初中不仅学科增加了,而且内容也深化了,部分科目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运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要求从原来的感性思维逐渐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例如语文的一篇课文,小学时候要学习一个星期的,而初中可能只用一、两课时就完成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会有很大差异;对中学生来言,课前的预习、课堂听课的专注程度、课后的自我复习总结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培养。
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时间观念。
建立学习生活节奏,要合理安排时间,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都要有明确的安排,且一定要遵守,不能再像小学生一样沉溺于玩乐之中没有时间概念。
其次,要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的看一遍。要学会设置预习提纲,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因为初中的讲课速度快,提前预习可以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听课时可以更有目的性;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养成专心听讲,积极动脑的习惯。
要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学会字斟句酌的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说,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快乐,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便是成功的快乐,而我们学生的成功从小处说便是解决了一道题,学会了一点知识的快乐。
最后,学会记笔记,养成复习的习惯与能力。
笔记包括三个方面:⑴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和老师,把问题弄懂。⑵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理解的疏忽造成的。记下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讨。⑶记思路和方法。勤记老师的讲题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解题思路大有好处。
此外,复习的时候要讲究一些小窍门。
1、每学完一个章节,要自己构建一个知识网络,这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为以后复习做准备。
2、养成红笔改错的习惯,这样到考试时就不会不知道看什么了,错题本一定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