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工程项目防汛方案及措施
2025-09-25 21:32:34 责编:小OO
文档
工程项目防汛方案及措施

一、 工程概况

本工程包括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和涵洞工程。其中桥梁为1座互通式立交桥;排水工程为道路施工范围内的雨水收集设施和拟建道路外侧的排水蒸发沟;涵洞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箱涵1座,钢筋混凝土圆管涵2座。

二、气候、地质条件

2.1  气候条件

工程所在地介于性与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冬季蒙古冷高气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左右而多偏南风。天津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干燥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寒暖适中,气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年平均气温12.2℃,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22。9℃。年平均降雨量569.9毫米~602.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2%。年蒸发量为1750~1840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左右。

每年1~3月份西北风最多;4~6月份以南风居多;从7月份开始到9月份东风最多;10~12月份,西北风、西南风最多。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7%。

2.2 地质条件

2.2.1  场地概况

根据勘察测量,标段内多为盐池水覆盖,水深0.5~5.8米。勘察探孔最大深度为80米,所揭露地层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根据地质年代及时代成因,共分为12个地质成因层,在同一地质成因层内根据岩性又可分出不同的工程地质亚层。

2.2.2  场地概况

 地层分布及土质特征

⑴、人工填土层(Qml)

本层土为人工堆积,主要为素填粉质粘土,分布在盐池梗上。

⑵、新近组坑底淤积层(Q34si)

本层为盐池底新近沉积,为坑底淤泥,层厚0.1~2.20m。层底标高-4.42~2.76m。

(3)、新近组古河道、洼淀沉积层(Q43al)

本层土为故河道、洼淀冲积,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层厚1.1~3.8m。层底标高-2.2~0.98。

(4)、新近沉积层(Q43Nm)

本层为海相新近沉积层,分布在海滨大道两侧。根据底层揭示,本层可以分为两个亚层。分别为淤泥质土、淤泥层和粉土层。

(5)、第I陆相层(Q43l+h)

本层土在本场地缺失。

(6)、第I陆相层(Q42m)

本层土为浅海相沉积,根据钻孔资料揭示本层可分为三个亚层。

(7)、第II陆相层(Q41h)

本层土在本场地缺失。

(8)、第II陆相层(Q41al)

本层土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主要为粉质粘土,层厚2.9~6.7m左右,层底标高-22.22~-19.14m。

(9)、第III陆相层(Q3eal)

本层土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主要为粉质粘土,层厚7.3~12.1m左右,层底标高-32.82~-28.32m。

(10)、第II海相层(Q3dmc)

本层为滨海~潮汐带相沉积,根据钻孔资料揭示,本层可分为两个亚层。分别为粘土层和粉质粘土、粉土层。

(11)、第IV陆相层(Q3cal)

本层土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主要为粉质粘土,根据钻孔资料揭示,本层可分为三个亚层。

(12)、第III海相层(Q3bm)

本层为浅海~滨海相沉积,本层土最大揭示厚度为24.80m,根据钻孔资料,本层可分为三个亚层。

三、防汛防潮体系

本工程施工区域为湿地范围,洪涝之后如排水不及时,将直接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确保洪涝紧急状态下,损失降至最小,本项目部将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安排专人雨中巡视,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保证50毫米雨量,现场基本无积水;降水量大于50毫米,立即启动预案,确保现场无大面积积水,财产不受损。

3.1防汛防潮设施现状

本工程项目部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防汛防潮领导小组,昼夜值班,并认真负责坚守岗位,做好值班记录。建立汛期值班制度,同气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收听并做好气象预报工作,及时组织汛期检查。

雨期施工前,认真查看现场布置情况、临水临电布置情况,做好现场临时排水沟,保证现场雨水的顺利排除。各类施工机械、机具、配电箱应设防雨措施,并于雨后测试各施工机械、机具电器部分的绝缘电阻,超值马上检查。

雨期施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对雨期施工准备情况、现场场地条件等条件进行检查。各种场地的排水状况,雨期施工要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电焊机、电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整改。

3.2重点防护对象

3.2.1混凝土工程

3.2.2钢筋工程

3.2.3临时用电

3.2.4临建设施

3.3沥涝风险分析

为达到事故的损害最小化,对于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须确保技术、人力以及财力、物力的充足支援和供给,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风险分析和预防准备是必要的。

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及复杂的地质情况,充分考虑到施工技术难度、困难和不利条件等,经多方讨论和分析,确定本工程的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风险如下:

暴雨沥涝可能导致基坑大量进水造成基坑坍塌;排水不畅地基失稳造成大面积坍塌、临建设施、特种设备(架桥机)遭侵泡,临时用电线路损坏、开关设备短路、电力中断,可能造成人身触电事故。

四、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4.1防汛组织机构

项目防汛指挥部设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以下简称防汛指挥部)

组    长:

副 组 长:

组    员:

施 工 队:

4.2防汛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组、物资供应保障组及应急抢险组。

项目部防汛通讯联络组名单及职责

组  长:

组  员;

职责:负责内部的通讯联络,上传下达上级各种指示,通讯组在汛期期间要24小时值班和电话、手机畅通,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旦发生汛情及人员伤亡等重大安全隐患,立即联络实施抢救工作,并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项目部防汛物资保障组名单及职责

组  长:

组  员:

职责: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筹备、保管和发放,并配足雨衣、雨鞋、水泵、照明器材、镐铲、草袋、绳索和砂石等抢险用品及绷带、担架等医护用品;设置紧急疏散的安全通道和安全场所,确保一旦发生险情,使现场人员能及时得到疏散和安置。

项目部防汛应急抢险组名单及职责

组  长:

组  员:

职责:配备抢险装备,负责对施工现场的紧急抢险工作。在汛期时,抢险组成员做到24小时待命,各类抢险物资状况良好,一旦汛情到来,确保人员、设备及各种物资及时到位,抢险及时。

项目部防汛资金保障组名单及职责

组   长:

组   员:

职责:负责临时防汛设施的物资、设备、机械、劳动力及资金预算的计划工作,负责准备工程的资金需要,确保事故抢险和应急救援处理事故的资金需要,并参与灾后事故的调查处理。

五、预防和预警机制

5.1预防机制

5.1.1预查、预检

我项目部为了切实有效的落实防汛防潮工作,超前管理,特制定防汛预警机制:

5.1.1.1 实行领导带班制度;

5.1.1.2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5.1.1.3 重点部位、危险地段设专职安全员,及时掌握天气情况;

5.1.1.4 项目领导为首成立检查小组,对防汛工作实施自检自查,发现隐患立即落实整改;

5.1.1.5 安全部每日对防潮工作进行现场巡查;

5.1.1.6 专人每日收集气象预报,并及时反馈。

5.1.2抢险物资准备

配备突发事件所需抢险工作的器材、设备及人员,报监理单位审核公司备案,器材、设备定期检查并保持完好,不具备或损坏时应立即补齐所缺设备及器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服从指挥,所有抢险所需器材、设备、人员要求服从全线调配,配备的器材、设备如下:

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草袋300
2立方米1000含备用
3混碴500
4水泵2备用
5防汛机械3
6配电箱5
7电缆600
8碘钨灯10
9装载机2
10枕木10备用
11人工20
5.1.3抢险队伍准备

项目部组织具有丰富施工及抢险经验的管理人员,具有二项以上抢险特种操作技能的工人,包括:电工、电气焊工、起重吊装工、架子工等,总数不少于15人的队伍,作为本项目的防汛防潮抢险小分队。

5.1.4转移准备

5.1.4.1 由于汛期期间,可能造成暴雨成灾,因此对施工现场易受潮设备材料等暴雨来前就进行清理转移。将电焊机、电焊条、小型机具设备、实验室贵重仪表仪器等转运至宿舍区存放。

5.1.4.2 当确认发生水灾事故时,由现场负责人下令,立即电话通知值班室,组织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将施工机械加以安置保护,现场施工人员由班组长带队全部撤离。被困施工人员来不及撤离的,应选择地势较高地方躲避洪水,进行自我保护,等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织救援。

5.2防汛防潮预警级别划分

按沥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当日降雨量达到30毫米或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时,为Ⅳ级预警;

当日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时,为Ⅲ级预警;

当日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或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时,为Ⅱ级预警;

当日降雨量达到150毫米,为Ⅰ级预警。

六、分级应急响应行动

6.1应急响应行动分级

灾害一旦发生,项目部要做好沥涝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应急响应级别与预警级别相对应,分为Ⅳ、Ⅲ、Ⅱ、Ⅰ四级,根据防汛防潮预警级别,发布预案启动命令,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

6.1.1 Ⅳ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可能出现一般险情。Ⅳ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防汛排涝应急小组副指挥批准启动。

6.1.2 Ⅲ级应急响应条件,可能或已经出现较重险情和灾情,Ⅲ级应急响应由项目部防汛排涝应急小组副指挥批准启动。

6.1.3 Ⅱ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可能或已经出现险情和灾情。Ⅱ级应急响应启动由项目部防汛排涝应急小组总指挥批准后启动。

6.1.4Ⅰ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可能或已经出现特别严重险情和灾情,Ⅰ级应急响应启动应由上级部门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后启动。

6.2应急响应行动与措施

6.2.1信息报送与处理

发生沥涝灾害事故后,应立即逐级向公司有关部门、上级公司以及所在地有关部门及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单位名称、事故发生时间、详细地点、事故类别、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以及现场所需的专业人员及抢险设备等。

6.2.2会商与部署

应急指挥部在接到气象部门灾害预警后,根据响应级别立即部署本区域内的应急对策,根据总指挥的指示,立即启动本预案通知有关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救援。

6.2.3工程调度措施

由机电部负责在暴雨到来前4小时,立即禁止一切室外活动与作业,切断电源,对所有设备及应急物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特别是室外的设备。

6.2.4确保排水通畅的措施

由安全部对雨期施工准备情况、现场场地等条件进行检查。各种场地的排水状况,做好现场临时排水沟,保证现场雨水的顺利排除。

6.2.5重点防护对象的防涝防潮措施

6.2.5.1混凝土工程

1)雨季施工季节浇筑砼前,必须检查脚手架和脚手板是否牢固,防滑措施是否可靠。

2)在砼浇筑前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天气情况。小雨天气可浇筑小体积砼,大体积砼浇筑只能在晴天和阴天进行浇筑,尽量避开雨天施工。

3)小雨浇筑混凝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塌落度,浇筑后及时覆盖防雨。进行浇筑前要将模板内的积水清理干净。

6.2.5.2钢筋工程

1)钢筋按不同种类、登记、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放,钢筋下垫高30mm以上垫木或砖,不得混杂,并设定标志牌,以利检查和使用,并在其上面用苦布或塑料布覆盖,以防钢筋锈蚀。

2)钢筋场地应平整,排水通畅,不得有大面积积水现象,雨季来临前应对场地进行平整。下雨前钢筋用塑料布或苦布覆盖,雨后及时晾晒通风,减少钢筋锈蚀。

3)对于施工作业面上的钢筋,一旦又锈蚀的现象,按要求除锈。钢筋加工及钢筋成型机的上方设防雨棚,遇大雨时应停止加工。

4)雨天不得在无任何防雨措施的场地进行焊接施工。焊接接头焊后不能立即接触雨水。焊接设备注意防潮、防雨和防高温。

6.2.5.3临建设施

1)检查办公室、宿舍及料库屋面有无漏雨现象对漏雨的部位及时修理。

2)及时检查疏通食堂、厕所等的排水沟、集水井、污水管道,保证排水畅通有效。

3)雨季来临前,对现场的库房等做好地面加高处理,对于受潮易损物品制定专项保护措施(架空或覆盖保护)。

6.2.5.4临时用电

1)室外的配电箱、电焊机和机械设备搭设防雨棚。电工要经常检查现场电气设备的接地,接零保护装置是否灵敏有效。雨季使用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双重保护措施(漏电保护和绝缘保护)及时检查电线绝缘是否良好,接头是否包好,禁止电线浸泡在水中。

2)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的照明电源不得大于24V;在特别潮湿的场所或金属容器内工作的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12V;手持灯的电源线不得使用塑料线。

6.2.5交通临时管制与疏导措施

安全部负责防汛排涝抢险现场的人车安全,安全员要加强现场巡视,加强所辖区域交通管制及抢险车辆的疏导,在塘黄路等路口设专人做好交通疏导。做好治安保卫和消防器材的管理工作。

6.2.6低洼、易涝区域人员和物资转移措施

由物资部门负责对施工现场易涝区域人员和物资等在暴雨来临前就进行清理转移。将电焊机、电焊条、小型机具设备、实验室贵重仪表仪器等转运至宿舍区存放。组织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将施工机械加以安置保护,现场施工人员由班组长带队集中撤离安全位置。

6.2.7调用防潮抢险队伍

综合办公室根据潮情,密切协调防潮指挥部各项工作,按预案要求,做到防潮工作有序进行,并负责抢险队的调动,并及时将现场情况上报防潮指挥部。

6.2.8调用防潮抢险物资

物资部门负责防汛排涝抢险物资的调拨使用,用于抢险作业的车辆,及其它车辆全部停放在项目部大院内,无命令不准进入险场。

6.2.9抢险与救灾

制订抢险方案,各级人员应根据职责分工,各就各位,全面开展应急行动。现场救援工作由应急救援队长全面组织指挥,按需要及时通知专业队伍抢救、抢险。不得拖延、推诿,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6.2.10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受伤较轻的伤员由项目部医务室人员先进行简单的处理,必要时再集中送往附近医院治疗;对伤情较重的伤员由项目部专车迅速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确保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治疗。

6.2.11应急响应结束

现场应急人员抢救、工程抢险工作结束完成后,应急救援总指挥立即召开现场会议,了解各部门人员抢救、工程抢险工作情况,根据现场实际做好次生、衍生事故隐患的消除工作,布置好现场警戒,并将有关情况逐级向公司领导汇报,同时应做好现场的保护、拍照、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经现场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应急结束。

七、应急保障

7.1通信与信息保障

7.1.1保证在各种应急情况下都能够通信畅通,信息传递及时,手机要求24小时开机。

7.1.2项目经理分部和防潮应急领导小组成员要配备完好的通讯工具,并始终保持在工作状态,在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赴指定地点。

7.1.3防汛排涝应急小组要公布应急汇报电话,并根据职务及任职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更新联系方式,同时将联系方式发放到各部门。

7.2物资与资金保障

7.2.1保证项目部在各种重特大事故应急抢救抢险中有充足的材料和设备(包括通讯装备、运输工具、照明装置、防护装备及各种专用设备等)。

7.2.2抢救物资、设备要按规定配齐配足,加强日常检查和管理,按规定进行更新,不得随意挪用,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药品,并制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

7.2.3充足的饮用水及食品 

7.2.4要做好应急救援专项费用计划,建立专项应急科目,保证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中各项活动的开支。

7.2.5财务部门必须要保证发生重特大事故时有足够的应急救援资金,必须要保证能够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7.3人力资源保障

7.3.1救援队要加强应急训练和演习,保证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出色地完成抢救任务。

7.3.2抢救队要加强训练,保证在各种应急情况下积极参与事故抢救。

7.3.3保证在各种应急情况下能及时有效及时地救治各种受伤人员。

7.3.4要制定治安管制和交通管制措施,对进入事故现场的人员和车辆实行管制(必要时抢救人员佩戴统一明显标志,抢险车辆张贴特殊证照),维持治安秩序。

7.3.5所有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积极主动,服从指挥,遵守纪律,不得推诿扯皮,对抢救中出现不服从指挥、推诿扯皮、临阵脱逃的人员要坚决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3.6各部门负责人如有变动,由接替人履行职责。

7.4治安交通保障

安全部根据项目部防汛排涝指挥部的指示精神,加强汛期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认真检查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存放,保管安全措施的落实,强化安全措施和安全意识,责任到人。一旦发生灾情,维护好项目部内的治安,确保人员、机械设备等安全疏散。

7.5宣传、培训与演练

7.5.1 宣传

项目部要根据《防汛法》、《防汛防潮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利用企业报纸、网络、黑板报等载体,广泛开展防风暴潮知识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

7.5.2培训

每年组织事故抢救人员,对本预案进行学习,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掌握抢救的方法、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确保人员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7.5.3演练

项目部防汛排涝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通过演练,锻炼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置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对本预案进行完善。

八、后期处置

8.1灾后救助

应急响应结束后,抓紧抢救伤病员,项目部组织人员对生活区各类临建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防止长时间受洪水浸泡的临建设施因土体软化,基础失稳而导致塌陷等事故,确保居住安全。做好预防病疫流行的检疫工作。

8.2灾后修复或重建

各部门要加强对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的领导,尽快组织修复、维护受毁损的交通、供电、供水、等设施,抢险救灾征用的人工、物资由项目部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偿。

8.3抢险物资补充

项目部物资部门应针对灾后防汛抢险物料消耗情况,按照要求及时补充防汛物资。

8.4灾后评估

灾害过后,各职能部门应针对防潮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评估,总结,找出问题,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改进和完善防汛措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