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襄阳史及襄樊名人
2025-09-25 21:33:34 责编:小OO
文档
襄阳史志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 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 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 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 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 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 2年,直属湖北省。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著名辞赋家——宋玉 

宋玉,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艺文志》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唐高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公元前6—57年),字文叔。出身皇族。西汉末年,与兄刘寅起兵,加入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创造了我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始元年(公元23年)开始经营河北,击败邯郸王郎,收编铜马等军,力量逐渐强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正式建立东汉政权,亦称后汉。在位期间,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吏,削弱地方军权,在加强尚书职权,强化集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之一。死后谥为光武,庙号世祖。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王逸,字叔师,襄樊宜城人。东汉文学家。历官校书郎、侍中。所著《楚辞章句》,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品《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另有赋、诔、书、论及杂文等21篇,又作《汉诗》123篇。明代有《王叔师集》行世。 

王延寿,字文秀,王逸之子。曾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叙述汉代建筑及壁画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写了此稿,但见到王延寿的《灵光殿赋》后,大为惊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改作《梦赋》。王延寿年仅20多岁溺死于湘水。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庞德公,襄阳人。他的突出之点有两个:

一是坚决不做官。他早先居襄阳岘山之南,以耕读为业。刘表为荆州牧(治所襄阳),闻知德公德高望重,数次请他进城府做官,皆辞不屈就。

二是有一套不做官的理论。由于坚请不赴,刘表只好亲自登门拜访。有一天,庞德公正在耕作,两人就在地里交谈了起来。刘表说,一个人不做官,只是保全自身,而不是保全天下呀!庞德公回答说,有一种叫鸿鹄的鸟,筑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栖;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穴于深渊之下,使其夕而所得宿。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他用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的缘由。刘表接着又问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种在田间而不肯做官食俸禄,那么,在您百年之后用什么留给子孙呢?德公又回答说,当官的人都把危险留给子孙,我却把勤耕读,安居乐业留给他们。只是所留下的东西不同罢了,不能说我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刘表见劝说不动他,只好叹息而去。

庞德公与司马徽、徐庶是好友,过往甚密。他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小姐为妻。诸葛亮以师礼对待德公,每次来访,独拜于床下。今襄阳城东门外庞公乡是德公的出生地。鹿门山上的“三高祠”即是为纪念庞德公和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而于明代所建。

马克思主义在襄阳的最早传播者——萧楚女

萧楚女(16—1927年),湖北汉阳人。1911年10月加入新军,参加武昌。1919年在武汉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和恽代英等发起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党。1924年任特派员,负责筹建四川党组织,并主编《新蜀报》。1925年参加主编《中国青年》杂志。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6年到广州农动讲习所任专职教员。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政变中,被反动派杀害。

萧楚女曾两次到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任教,他实际上是襄阳地区党组织的培育者和播种人。  

第一次任教是在1920年9月至1921年夏,其间讲授鲁迅《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等作品,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向学生讲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发展史,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了社会发展前途;开展了学生运动和群众斗争。例如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发动“学生自治会”领导学生举行示威,发“快邮代电”,要求北洋军阀迅速与苏俄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以及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等。 

萧楚女的上述活动,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干部,为尔后襄阳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准备好了发展党员的对象。不幸,二师更换了校长,萧楚女不得不离开二师到其他地区进行活动。

1923年,萧楚女第二次来到襄阳二师任教。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给学生讲《党宣言》,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在校内外组织领导青年开展各种活动。正当这些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却遭到了反动襄阳当局的仇恨,结果被军阀张联升驱逐出校。但他在襄阳这块土地上所播下的火种却在继续熊熊燃烧。在萧楚女离开襄阳不久,轰轰烈烈长达两年之久的襄阳二师就发生了。襄阳城内有萧楚女执教处遗址。

建都襄阳的“闯王”——李自成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李自成(公元1606——1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著名领袖。幼时给人牧羊,长为银川驿卒,善骑射。崇祯初,高迎祥等,称闯王。自成为迎祥部下,称闯将。九年,迎祥牺牲,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十一年,潼关战败,与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逃往商、洛山中。翌年再起,又被困巴西、鱼复诸山中。十三年突围入河南。提出“迎闯王,不纳粮”。大得民心,军势大振。十六年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次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朱明王朝。清兵入关,战败,退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一生中,在襄阳活动时间不是太长,自崇祯十五年秋至崇祯十六年秋,只有两个年头,但是,他在襄阳采取的措施,却对农民军建立自己的政权,推翻朱明王朝的统治,得到群众广泛拥护和支持,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一,李自成在襄阳,整顿,严明军纪,刻意加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保护人民的利益,甚得民心。

其二,李自成在襄阳,一改过去流寇主义倾向,初步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政权。他改襄阳为“襄京”,自立为新顺王,创官爵,名号大行署。任将军、上相、左辅、右弼,委各地为侍郎、侍中、从事等。这种政权建设,为大顺政权西安建制及北京定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李自成在襄阳召集大会,筹划方略,选择路线,进军北京,为及时推翻朱明王朝的统治,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张光年,1913生,笔名光未然、华夫,襄樊老河口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7年加入中国党。1938年出版《街头创作集》,翌年3月创作《黄河大合唱》。1940年后写出长篇叙事诗《屈原》、《阿细的先鸡》、《阿细人的歌》等。先后任《剧本》、《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处常务。 

千古名相——诸葛亮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县名,故城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诸葛珪,字君贡,曾做过汉末太山郡丞。母章氏。有兄姊弟五人,兄诸葛瑾,弟诸葛均,还有大姐小姐。大约在他二三岁时丧母,其父为抚育孤息又娶继妻。大约在他七八岁时又遭父丧。此后他靠叔父诸葛玄抚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一个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诸葛亮大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意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在襄阳这块大地上,诸葛亮从一普通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水镜先生——司马徽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由于他善于知人,被称为“水镜”。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白莲教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王聪儿(公元1777—1798年),襄阳城内人。自幼随父走江湖,练就一身武艺。16岁以后与丈夫齐林(襄阳黄龙垱人)在农民中发展白莲教组织,进行秘密反清活动。在县衙任总差役的齐林被推为教首。原定嘉庆元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796年6月23日),事泄,齐林等被捕牺牲。王聪儿继承丈夫遗志,奔赴黄龙垱高举义旗,被齐林弟子姚之富等推为总教师。提出“兴汉灭满”的口号,建元“万利”。三月底,率众四五万人攻占吕堰驿,杀巡检王奠孙,首战告捷,声威大振。四月初七攻克樊城。六月挥师南下,连克数州县,进逼孝感,威胁武昌。翌年,与姚之富等分兵三路,攻河南,占陕西。五月入川东与四川等地义军会合。两军统一整编为八路,年仅20岁的王聪儿被推举为八路兵马总指挥。并亲率“襄阳黄号”,回师湖北,直捣襄樊。

清先后调动重兵围攻义军,王聪儿转战川、楚、陕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胜,急得嘉庆皇帝束手无策,泪如泉涌,几次易帅。

嘉庆三年三月,因战斗失利,被清军追击包围于郧西卸花坡。义军多次与清军激战,未能 破围。四月一日,防线被清军突破,王聪儿率领十几名女义兵且战且退。在寡不敌众、箭矢用尽又无后援的情况下,她和十几名女义兵全部跳崖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以恩补氵含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终年57岁。  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他大喜说:“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

米芾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虽做官,但生活却常困窘。然奉诏仿黄庭坚小楷,作千字韵语,入宣和殿观看所藏珍贵文物以及皇帝赐砚之殊遇,却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米芾文章奇险,自成一家。米芾书法,用笔豪迈,“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善画古圣贤像及山水画。不事雕琢,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画法,开创了独特风格。米芾传世书法有《蜀素贴》、《苕溪诗》等,著作有书史、画史等,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等。樊城建有纪念米芾的祠宇——米公祠,所藏名家书法碑刻甚多。

与李清照并称的襄阳女词人——魏玩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魏玩,字玉汝。襄阳邓城人。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尤以诗词见长。后嫁右仆射曾布(唐宋家之一的曾巩的弟弟)为妻。

她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北宋朝廷褒奖,封鲁国夫人。

其著作颇多,曾编有《魏夫人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他评价很高,把她和李易安(即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并称。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她的词多写悠闲情怀及风光景物。描写景物的,语言清丽,形象逼真。抒发情怀的,感情真挚愁思动人。尤其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唱和诗,受到当时人们的赞赏传诵。惜其诗词多散佚,存在不多。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孟浩然(公元6—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白有两首怀念孟浩然的诗。杜甫也有诗赞颂孟浩然。他的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他为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故生前死后皆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10年,诗集编成后,即送“秘府”保存。《全唐诗》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诗,其中近30首是描写、歌颂家乡的诗,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襄阳城内东北角“鉴湖”附近曾建有“孟亭”。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张柬之(公元625—706年),字孟将,襄阳人。少年好学,遍涉经义,博学多才。进士出身,初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公元6年),以贤征试,对策第一,擢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合(今广东省海康县)、蜀(今重庆市)二州刺史、荆州大都府长史等。

武则天称帝(公元690—704年在位),由狄仁杰荐引,张柬之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司马、秋官侍郎。又由姚崇荐举,被任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的头衔),进凤阁侍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宠臣张易之、张宗昌专权误国,张柬之首发其谋,与桓彦等共诛二张,恢复了大唐社稷。中宗即位,以功封天官尚书、汉阳郡公、汉阳郡王。

因病还乡休养,任襄州刺史时,汉水涨,毁城廓,他倡议垒堤防水,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百姓的赞扬。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襄阳南门外修建有张公祠。

诗人、思想家——皮日休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鹿门子。襄阳人。

其貌不扬,爱喝酒,性傲慢,能写一手好文章。诗文与陆龟蒙(今苏州人)齐名,两人有松陵唱和诗。时称“皮陆”。  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任翰林学士。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

关于他的死有不同说法。有的说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杀害了他(见《全唐诗小说》);有的说黄巢兵败,他被唐室杀害;有的说他死于吴越之地,并未参加黄巢(见陆游《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的遣作有《皮子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他的不少著作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学者认为皮日休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鲁迅评价皮日休“是一蹋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辉的锋芒”。

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庞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人。庞德公的侄儿。他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主要有三件事:

他少年时期很纯厚,因其才华未显露,并不为人所知。但庞德公却很喜欢并看重他,指使他前往古文经学家司马徽(字德操)处请教。当时德操正在树上采桑,士元在树下,两人共同交谈,自昼达夜。德操很赞赏他,称他为“南州之冠冕”。从此他的名声就渐渐大起来了。

他从政之路甚是曲折。早在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徽时,就知道了庞统之名。当时,德操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这两个人是谁,德操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可是,这个与诸葛孔明齐名的庞统从政之路却并不顺利。《三国演义》把这件事写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赤壁大战中,他虽有献连环计,帮助周瑜火烧曹船之功,但是在东吴却不被孙权重用,他只好在鲁肃等人的推荐下回到荆州刘备处,在耒阳(今属湖南省)当了个小县令。《三国演义》中,把他以酒糊涂不理县事,张飞巡查,他日断百日积案,不半日即了,无有差错的惊人才能以及张飞向刘备荐举的事写得拍案叫绝。而史书上却记载他在县不理事,被免官。后来鲁肃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向刘备讲了庞统的事儿。刘备听了鲁肃、诸葛亮的建议,召见了庞统,一交谈,很是器重,让他与诸葛亮一样做军师中郎将。

他才能很大,但命很短。他做了军师中郎将后,立即建议刘备取西川。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他就随刘备大军进取西川。中途他向刘备献计,杀了刘璋大将杨怀、高沛二人。接着向成都进军。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到进取雒城(今四川广汉县)时,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箭殒命,时年36岁。后追封关内侯,称靖侯。襄阳城东门外3里许,有纪念庞统的庞靖侯祠。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刘秀(公元前6—57年),字文叔。出身皇族。西汉末年,与兄刘寅起兵,加入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创造了我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始元年(公元23年)开始经营河北,击败邯郸王郎,收编铜马等军,力量逐渐强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正式建立东汉政权,亦称后汉。在位期间,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吏,削弱地方军权,在加强尚书职权,强化集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之一。死后谥为光武,庙号世祖。 

荆州牧——刘表 

来源:名城襄樊    发布时间:2004-09-02 

刘表(公元142—208年),字景升,鲁恭王后裔,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少知名,号八俊。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曾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侯。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睿被长沙太守孙坚所杀,三月,刘表被东汉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他将荆州治所由汉寿迁到襄阳。一到此地,便单骑入宜城,依靠南郡(今襄樊南漳)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共同谋划,诱杀宗贼帅,平定江南,理兵襄阳,射杀孙坚。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月,遣使奉贡,被李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他治理荆州近20年。

历史上对刘表的评价不好,《三国演义》更是贬损备至。但他在襄阳治理荆州期间,主要宦绩至少有十件:

其一,依靠蒯越、蔡瑁等人平定江南,占据襄阳。他能独人单骑入宜城,把曹操十分称赞的智能之士蒯越揽为己用,并能治理荆州近20年,这既可以看出他的胆量,也可以看出他礼贤下士、延揽人才的风范和治政才能。

其二,与袁术抗衡,并设伏射杀袁术的同盟者猛将孙坚,取得战争胜利。

其三,反躬自责,招纳张济部众,与曹操对抗。

其四,招诱有方,威怀兼治,平定叛乱,开疆拓土,使荆州拥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万里肃清,百姓悦服。

其五,对关西、兖、豫学士归荆襄者,安慰赈赡,皆得资全。这说明荆州在刘表治理下,社会是较为安定,经济是比较发达的。

其六,在襄阳建立学校,设置学官,发展教育事业,使荆襄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

其七,组织儒经学者改定五经章句,搜集图书,不仅对开展荆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时其他地区和他以后的文化事业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其八,厚待刘备,为刘备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栖身之地。

其九,坚持自立、自保,誓不投降曹操。 

其十,比较廉洁。《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在荆州几二十年,家无余积”。这虽未免有溢美之嫌,但他在荆州统治这么长时间,临终却“家无余积”,这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2004-09-02
襄阳大族——蔡瑁

2004-09-02
足智多谋之士——蒯越

2004-09-02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2004-09-02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2004-09-02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2004-09-02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2004-09-02
著名辞赋家——宋玉

2004-09-02
更始帝——刘玄

白莲教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

2004-09-02
明朝状元——任亨泰

2004-09-02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2004-09-02
与李清照并称的襄阳女词人——魏玩

2004-09-02
诗人、思想家——皮日休

2004-09-02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

2004-09-02
诗圣——杜甫

2004-09-02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2004-09-02
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2004-09-02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2004-09-02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

2004-09-02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2004-09-02
襄阳侯——习郁

2004-09-02
向后主刘禅建议立诸葛庙的尚书——向充

2004-09-02
都亭侯——向宠

2004-09-02
家庭藏书之最的长史——向朗

2004-09-02
以果烈著称的大将——廖化

2004-09-02
有才干、性狷狭的将军——杨仪

2004-09-02
智计之士——马谡

2004-09-02
蜀汉名臣——马良

2004-09-02
昭明太子——萧统

2004-09-02
梁州(治襄阳)刺史——朱序

2004-09-02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

2004-09-02
魏晋名医、太医令——王叔和

2004-09-02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山简

2004-09-02
镇南将军——刘弘

2004-09-02
镇南大将军——杜预

2004-09-02
征南大将军——羊祜

2004-09-02
千古名相——诸葛亮

2004-09-02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大者——王粲

2004-09-02
 
 水镜先生——司马徽

2004-09-02
 
 荆州牧——刘表

2004-09-02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2004-09-02
 
 文化部副、电影局——陈荒煤

2004-09-02
 
 最高人民副院长——吴德峰

2004-09-02
 
 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谢远定

2004-09-02
 
 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

2004-09-02
 
 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刘公

2004-09-02
 
 辛亥义士——杨洪胜

2004-09-02
 
 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

2004-09-02
 
 马克思主义在襄阳的最早传播者——萧楚女

2004-09-02
 
 袭杀襄阳王的“王”——张献忠

2004-09-02
 
 建都襄阳的“闯王”——李自成

2004-09-02
 
 京湖制置使——李曾伯

2004-09-02
 
 收复襄阳等六郡的抗金名将——岳飞

2004-09-02
 
 唐宋“家”之一——欧阳修

2004-09-02
 
 昭明太子——萧统

2004-09-02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