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讲义
2025-09-25 21:32:56 责编:小OO
文档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

②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③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应验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④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抵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⑤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载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1.下列有关“手机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B.“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语言文字信息为承载方式,手机只是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的凭借和媒介。

C.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手机文学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如今它已经发展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 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其中精品在表达上“惜墨如金”,角度设计巧妙,视点绝佳,能够触动人的内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传统的文字焕发青春。

B. 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机文学应运而生,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的小说《深爱》,开创了它的先河。

C. 要达到传统文学与新媒介的共赢就需要通过媒介形式、内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这也是“全媒体”的主旨所在。

D. 传统的文学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再加上时代技术的发展,于是,手机文学呼之欲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这是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融合的结果。

B. 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但当今的视听文艺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难以实现这一使命。

C. 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的精神需求。

D.手机文学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它既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同时已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韵。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4.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大臣手持上朝的象牙薄板 ③七月既望:农历小月的十五日,大月的十六日 ④十五弹箜篌:古代一种管乐器  ⑤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纪念 ⑥吾妻归宁:古时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⑦而望幸焉:好运气 ⑧暮春之初:阴历三月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5.下列句中加点词都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先妣抚之甚厚  ③娘以指叩门扉曰 ④白露横江 ⑤举匏尊以相属  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⑦虽然,犹有未树也

A.①④⑥⑦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⑦    D.③④⑥⑦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客有吹洞箫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1)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5分)

(2)“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不盈期月,书便大进。(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9分)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苑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8.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白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9. 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三)默写(6分,每空1分)

10.(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借秦朝灭亡的教训,告诉后人如果不引以为鉴的后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一文中,苏轼认为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世间求福的事,他也没有拼命追求,但仍指出列子不够逍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3题。

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

  ①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八百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

  ②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乘汽车从银川出发,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

  ③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④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

  ⑤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渴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

  ⑥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像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地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

  ⑦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

   ⑧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

  ⑨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风在溪谷轻轻地流淌。这一片清凉的苍翠与周围焦黄的山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我们攀登上一处高坡,向下俯视,才明白这片树林的珍贵。溪谷其实是深藏在山肋间,只是因了周围比肩竞高的座座山峰的层层呵护,才免遭大自然的浩劫。而破碎的贺兰山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

  ⑩在树阴下的一处出售贺兰石的小摊上,我们看到一块块色泽明丽、意态安详的贺兰石,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们和眼前嵯岈的山峰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坠落联系在一起。我看中一块山形的石头,石头的颜色蓝灰相间,构成了绝妙的天然图案。图案中一只小毛驴正努力竖起身子,前腿蹬在一块圆石上,模样十分可爱。我将它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岳飞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旨在奠定全文慷慨激昂的基调,八百多年来一代代人无数次通过岳飞的词感受贺兰山强悍不羁的气概。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想象、比喻、比拟方法写贺兰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贺兰山雄壮、连绵起伏的特点,为下文描写贺兰山石作铺垫。

C.作者默默注视荒滩上滚落的山石,哀叹着它们的命运不可逆转,只有夕阳的余晖和枯黄的芨芨草陪伴左右。

D.文中句子“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生动地塑造了众多的贺兰山石互相扶助,共历磨难,并以雄壮刚毅的山的姿态顽强挺立的形象。

12.作者在写贺兰山的时候联想到祁连山和南方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3.为什么作者说把贺兰石供在书案上,“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6分)

答: 

(二)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4-16题

围 城 冬 夜

钱钟书

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注: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

14.下面对方鸿渐形象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孙柔嘉看来,方鸿渐在姑母面前的退让,实在是懦弱之极的表现。

B. 在被攻击之后,方鸿渐担心的是别人知道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说明他非常爱面子。

C. 在遇到房东太太还有话说时,方鸿渐逃上楼,可知他对房东太太是冷酷而厌恶的。

D. 在人去楼空后,方鸿渐对着陆太太的片子又撕又吼,其实也是脆弱无助时的歇斯底里。

15.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4分)

答:

16.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四、语言运用题,本大题5小题,共21分。

17.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张明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② 虽然欧盟峰会通过了加强财经纪律的“财政契约”,但“财政契约”并非灵丹妙药,不能一剂治愈欧债危机的顽疾。

③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④ 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⑤ 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

⑥  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机机主补办手机卡,继而转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触性盗窃案件。

B.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

C.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D.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      。     。     。     。     ,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①冰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

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

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

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②③①⑤     C. ④③①②⑤     D. ①④③⑤②

20.下面是傅雷《给傅聪的信》中的一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博雷的观点。(6分)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傅雷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请以“别了___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班级姓名。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一、(9分)

1.C(“已经发展成”错,原文为“正发展成”)

2.A(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作用和价值)

3.D(“或然”当“已然”)

4.B(①锱铢:古代计量单位 ④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  ⑤念:通“廿”,二十 ⑦幸,宠幸)

5.A ①美人,有才德的人。④白露,白雾。(今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⑥果然,饱饱的样子。  ⑦虽然,虽然这样。

6. C(都是宾语前置句)

7.(1)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书”、“秘”各1分,“于其父枕中”介词结构后置1分,大意2分)

(2)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使”、“令”、“期”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用笔法》。”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8. BE(B2分,E3分。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9.参: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1分);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即景抒情”或“用典”1分,对诗句的解释1分,“思乡”1分,“顾大家”1分)

10.(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1. C 作者并没有哀叹贺兰山石的命运不可逆转,而是赞叹山石坦然地接受破碎滚落的命运,无怨无艾。

12.  ①写同为西北大山的祁连山是正面烘托(1分),写南方的山娴静矜持则是反衬(1分),都突出了贺兰山面对恶劣环境的坚韧(1分)。②突出贺兰山给人的强烈震撼(1分)。   

13 ① “严峻”指贺兰石经历的风吹雨打日晒及坠落的磨砺(2分);② “艰难的美丽”指贺兰石历尽磨难却能坦然积极面对,并呵护左右的优秀品质(2分)。③作者从贺兰石身上获得了面对命运的艰难要勇于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坦然并积极应对挫折的人生感悟。 (2分) 

14. C 

15.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理的 繁多凌乱,(2分)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 (1分)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他内心的凄楚和痛苦。(1分)

16.这晚点的时钟极富象征意义,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分) 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方孙二人婚姻解体的伤感和同情,(2分) 暗示对人生困局的无奈。(2分)

17. C  (六句中,①、⑥两句成语使用错误,其他使用正确。①白驹过隙:不能作定语修饰“瞬间”,应改为“稍纵即逝”。⑥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此处望文生义,应为“添砖加瓦”。②灵丹妙药:灵验有效、能治百病的奇药,比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③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④出神人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绝高的境界。⑤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常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18.  A(B项语义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C.项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大”;D.“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网络民调”或“网络民调显示”。)

19.  A 【考查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首先应关注本题中的时间性词语,如“出来”“最初”“渐渐”“先是”“开始”“越来越”,确定④为第一句,④和①有顶真关系,并有“开始”一词,③用“最初”照应前句的“放射出”,⑤句紧接着解释“不同色彩”,②句用“越来越热”显示出层次感,所以本题答案应为A项。

20.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2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2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2分)。

21. 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2分)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2分) ③可以转变风气(2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