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论语境与修辞
2025-09-25 21:31:48 责编:小OO
文档
浅论语境与修辞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与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修辞必须适应语境,只有呼应特定的语境,修辞才具有生存的价值,才能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此外,修辞可以创造语境,通过对语言的加工、辞格和句式的选择,可以造就出符合主客观语境因素的语境。总之,语境与修辞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的关系。我国第一本修辞学专著——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提到修辞与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所谈到的“情境”,即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语境。陈望道这样写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着和读听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双方共同的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通常把泰山来比喻事态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通常被比喻为事情进展的飞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正确把握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学好修辞、用好修辞的前提和关键。

一、修辞与语境二者的释义

就单独的“修辞”来说,“修”即修饰的意思,而“辞”本意为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故而“修辞”及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我们通过对语言发热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与表达,使表达内容变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更力求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仅仅准确表达了柳树翠绿、高挑的形态,杨柳的形象美更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后半段诗句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及对比喻以修辞手法成功运用,体现出了语言的美感与魅力。

当然,在语言中,同一思想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而修辞过程的完成和修辞效果的产生,总是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把一定修辞或鉴赏过程中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修辞效果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总称为语言环境,即语境。

例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作者将比喻发挥得淋漓之至,超越了一般单纯的比喻,显得更加形象与特别,写出了具体环境中众人眼中王熙凤的印象,并从侧面变现了王熙凤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客观性格。

总体而言,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场景语境、背景语境及认知语境四大类,就其对修辞的作用文中将在后续对其进行分析。

二、修辞与语境的联系

(一)、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

老舍曾明确指出,作家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这句话点明了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境对修辞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拥有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引用、借代等等。而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形象,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不同的修辞手法。

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高妙的例子。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其次,语境确定着修辞含义并能拍出歧义。因为语境很打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所以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就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否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与反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色彩也不尽相同。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是十分忌讳说“死”的,通常描述某人的死亡不会直接说某人死了,而会用“去了”、“走了”或“离去了”等修辞用语来表达。但是在平常交际过程中,我们描述某人已经去了某地时也会用“去了”、“走了”等词来表达,因此“去了”、“走了”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二丈摸不着头脑,从而就影响了修辞效果,甚至闹笑话或得罪人。

第三、语境可以创造出词语的特殊意义。很多时候人们为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会刻意用极平常的词语来体现对方的尊重或者讽刺,显示出自己的言语技巧和幽默风度,我们有个成语叫指桑骂槐,但要达到指桑骂槐的效果也必须在有“桑”有“槐”的具体语境中进行,从而创造出话语的特俗意义,达到预想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造就语境

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包括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内在的写说者自身主观的语境因素;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读者当动态客观因素。好的修辞能创造语境,并能符合语境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首先,修辞的选择能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语境。通过对语言的加工及辞格的选择,能够创造出符合上下全文的语境,从而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

其次,句式的选择创造出不同的语境。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拥有众多的句式,不同的句子可能表达的意识一样,但创造的语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有很大的差别。选择不同的句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语境,从而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词语的加工,对辞格及句式的选择,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物性格、上下文情景及作者思想态度的语境,从而能够使修辞与语境完美结合,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诉,一方面语境制约着修辞,是修辞的基础,另一方面,修辞可以创造语境。修辞以适应语境为第一 要义,脱离语境的修辞是没有生命的,不适应语境的修辞将会失去其预想的修辞效果;修辞不仅适应语境,更在适应语境的过程中创造出特定的语境效果。因此,修辞和语境相互依赖于相互制约,辩证统一。

三、各类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一)、语言性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言语性语境(又称“言语语境”)指在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包括内语境、句际语境和语篇语境三种。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十分直接、明显的。因为任何修辞活动都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任何修辞手段也在特定语境中方能显现其修辞效果,所以离开就语境便无所谓修辞,无视语境,就会说出不恰当、不得体、别人难以理解的话语。要使自己的语言优美、出色,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它在你使用的语境中是否优美、出色。适合语境需要的,即使一般或普通的言词,也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反之,即使再“华丽”与“优美”的言词,也难以达成积极的效果,甚至华而不实。

如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此句中的“桥”本是不会飞的,但由于与之对应的下句“天堑变通途”运用得夸张的手法,我们从夸张的角度理解,也就顺畅起来了,作者把武汉长江大桥横跨古人认为是“天堑”的长江雄伟壮魄的气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二)、场景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场景语境也是形成修辞的语境。表达者要根据场景的一些特点(如时间、地点、境况、事件、角色、地位、关系、目的、情绪、职业、处境和心理等)来确定要表达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修辞形式,接受者要很据场景的一些特点来判断对方话语的修辞特点,理解对方话语的内容。这有和语境相协调的修辞方式才是适用的。

场景语境更多时候可以理解为交际的现场语境。在交际的场景中,语言的应用不仅要“察言观色”,更要听话听声,充分利用现场的一切特点;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因为语言的意义有许多是在语境中产生的,许多修辞方式也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

一次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去时,他首先表示:过去自己就想去,而且去过了,现在还特别想去。“可惜现在我当了总理,失去了一部分‘自由’、我的‘’受到了,不能想去就去。”(转自徐丹晖《语言艺术探索》100页)“”的理性意义时人所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是一个很严肃、政治色彩很浓厚的词语。在这样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朱总理所说的“失去一部分‘自由’”、“‘’受到了”当然不可能是一般的理解意义。因此,我们在理解朱总理这一句话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现场语境,从临时产生的修辞意义上来理解,这样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朱总理是在“大词小用”,将自己担任总理后事务更加繁忙这一事实形象地戏称为“失去了一部分自由”,“受到了”。他的这番话使庄重的谈话内容现出了诙谐,使语言更为形象与生动、耐人寻味。

(三)、背景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修辞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文性,这特征决定了理解经过修辞加工的语言常常要被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下才能准确、恰当。背景语境不仅影响人们在语言的表达上对修辞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接受者的话语理解方式的选择。语言的接受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就会将话语纳入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体会表达者的修辞特点,补充出话语的言辞表层没有显示出来的言外之意。例如:

划清两个界限,首先是还是反,是延安还是西安?——(《会的工作方法》)此例中的“延安”和“西安”均为借代。在今天并不是对立的反义词。但是联系作者的时代就知道,当时的“延安”是根据地,是的阵营,更是的象征;“西安”是统治区,是反的阵营,是反的象征。这样,“是延安还是西安”就与前一句“是还是反”相互呼应了。

(四)、认知语境对修辞的作用

语境认知是修辞交际者对言语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认知。其认知的范围应该是与修辞交际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大的方面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民族心理等等,小的方面包括交际对象的角色、动机、情绪、态度、性格、气质、经历,以及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角色关系和言语交际的微观场合等等。认知语境是修辞活动中的重要语境。因为修辞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际行为,自然离不开交际对象之间的社会认知。如人们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在交际中交际对象及其相关内容、条件、目的等的认知,直接会影响他对修辞手段的选择、表达和对修辞特点的判断,影响其语言的表达和对语言的理解。语境认知在修辞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修辞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认知语境影响话语的形成。修辞是语用主体根据环境选择词语形成话语,传递信息,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言语交际行为。语用主体根据语境而形成的话语透彻与否,与他的认知语境背景的深广程度有密切关系。

延安时期,各地青年历尽艰辛来到了延安,而却又动员他们离开,不少人想不开。这样作了一番动员:“最近不少同志给写信,说我们好不容易到了党的身边,怎么一到就要离开了啊?我说对呀,许多同志也同情这些同志的想法。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整天叽里咕噜的,这个人是谁呢?”讲到这里,故意作了一个长停顿,下面听众面面相觑,这时,才幽默的接下去说:“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啰!”话音未落,一片笑声。

的动员,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十分奏效,其关键在于抓住了听众的认知心理,使自己的认知与听众的认知背景达成了统一,从听众的心理出发,市认知语境达到一致,所以如此简洁的话语却胜过了长篇大论的劝说。

第二、认知语境影响话理解。话语接受者是在一定认知语境的控制或指导下理解话语的,认知语境的深广程度,会影响话语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例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中有一句“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话,对此人们的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句话是从其功能角度来说的,丑石虽不能砌墙、雕刻,但它过去“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所以是美丽的;有的人认为从精神角度来说,丑石虽丑,但它能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便是美的;还有的人认为应将着两种看法统一起来,并联系现实的生活,指出具有丑石精神的人是伟大的、是美的,这种理解却是符合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是由于读者所依赖的认知背景语境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其对同一作品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总之,语境是修辞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鉴别修辞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修辞活动的双方都应该重视语境的问题。交际双方所依据的语境的一致性是修辞效果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不很好的利用语境,就不可能有好的修辞效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