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
2025-09-25 21:24:38 责编:小OO
文档
第7章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

在河床上修建水工建筑物时,为保证在干地上施工,需将天然径流部分或全部改道,按预定的方案泄向下游,并保证施工期间基坑无水,这就是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施工导流与水流控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坝址区的导流和截流;(2)坝址区上下游横向围堰和分期纵向围堰;(3)导流隧洞、导流明渠、底孔及其进出口围堰;(4)引水式水电站岸边厂房围堰;(5)坝址区或厂址区安全度汛、排冰凌和防护工程;(6)建筑物的基坑排水;(7)施工期通航;(8)施工期下游供水;(9)导流建筑物拆除;(10)导流建筑物下闸和封堵。

第一节  施工导流

    一、施工导流方法 施工导流的基本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段围堰法导流,即用围堰拦断河床,全部水流通过事先修好的导流泄水建筑物流走;另一类是分段围堰法,即水流通过河床外的束窄河床下泄,后期通过坝体预留缺口、底孔或其它泄水建筑物下泄。但不管是分段围堰法还是全段围堰法导流,当挡水围堰可过水时,均可采用淹没基坑的特殊导流方法。这里介绍二种基本的导流方法。 一)全段围堰法 全段围堰法导流,就是在修建于河床上的主体工程上下游各建一道拦河围堰,使水流经河床以外的临时或永久建筑物下泄,主体工程建成或即将建成时,再将临时泄水建筑物封堵。该法多用于河床狭窄、基坑工作量不大、水深、流急难于实现分期导流的地方。全段围堰法按其泄水道类型有以下几种:

 、隧洞导流

 山区河流,一般河谷狭窄、两岸地形陡峻、山岩坚实,采用隧洞导较为普遍。但由于隧洞泄水能力有限,造价较高,一般在汛期泄水时均另找出路或采用淹没基坑方案。导流隧洞设计时,应尽量与永久隧洞相结合。隧洞导流的布置型式如图7-1。

图7-1 隧洞导流示意图

 、明渠导流

 明渠导流是在河岸或滩地上开挖渠道,在基坑上下游修筑围堰,河水经渠道下泄。它用于岸坡平缓或有宽广滩地的平原河道上。若当地有老河道可利用或工程修建在弯道上时,采用明渠导流比较经济合理。具体布置型式如图7-2。

图7-2 明渠导流示意图

3、涵管导流

 涵管导流一般在修筑土坝、堆石坝中采用,但由于涵管的泄水能力较小,因此一般用于流量较小的河流上或只用来担负枯水期的导流任务,如图7-3所示。

图7-3 涵管导流示意图

4、渡槽导流

渡槽导流方式结构简单,但泄流量较小,一般用于流量小、河床窄、导流期短的中小型工程,如图7-4。

图7-4 渡槽导流示意图

 二)分段围堰法

分段围堰法(或分期围堰法),就是用围堰将水工建筑物分段分期围护起来进行施工(图7-5)。所谓分段,就是从空间上用围堰将拟建的水工建筑物圈围成若干施工段;所谓分期,就是从时间上将导流分为若干时期。导流的分期数和围堰的分段数并不一定相同。

 分段围堰法前期由束窄的河道导流,后期可利用事先修好的泄水建筑物导流。常用泄水建筑物的类型有底孔、缺口等。分段围堰法导流,一般适用于河流流量大、槽宽、施工工期较长的工程中。

图7-5 分期导流示意图

图7-6 导流分期与围堰分段示意图

1、底孔导流

 采用底孔导流时,应事先在混凝土坝体内修好临时或永久底孔;然后让全部或部分水流通过底孔宣泄至下游。如系临时底孔,应在工程接近完工或需要蓄水时封堵。底孔导流布置型式如图7-7。

图7-7 底孔导流

 底孔导流挡水建筑物上部的施工可不受干扰,有利于均衡、连续施工,这对修建高坝有利,但在导流期有被漂浮物堵塞的危险,封堵水头较高,安放闸门较困难。

 、缺口导流

混凝土坝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在汛期河流暴涨暴落时能继续施工,可在兴建的坝体上预留缺口渲泄洪峰流量,待洪峰过后,上游水位回落再修筑缺口,谓之缺口导流(图7-8)。

图7-8 坝体缺口过水示意图

二、导流建筑物(一)导流建筑物设计流量

 导流设计流量是选择导流方案,确定导流建筑物的主要依据。而导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是选择导流设计流量的标准,即是施工导流的设计标准。

1、洪水设计标准

导流建筑物系指枢纽工程施工期所使用的临时性挡水和泄水建筑物。根据其保护对象、失事后果、使用年限和工程规模划分为Ⅲ~Ⅴ级,具体按表7-1确定。

表7-1    导流建筑物级别划分

级别保护对象失事后果使用

年限

(年)

围堰工程规模
堰高(m)

库容

(亿m3)

   有特殊要求的Ⅰ级永久建筑物

    淹没重要城镇、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或推迟工程总工期及第一批机组发电,造成重大灾害和损失

>3>50>1.0
   Ⅰ、Ⅱ级永久建筑物

    淹没一般城镇、工矿企业或推迟工程总工期及第一批机组发电而造成较大灾害和损失

1.5~3

15~50

0.1~1.0

   Ⅲ、Ⅳ级永久建筑物

    淹没基坑,但对总工期及第一批机组发电影响不大,经济损失较小

<1.5<15<0.1
注:1、导流建筑物包括挡水和泄水建筑物,两者级别相同;

2、表列四项指标均按施工阶段划分;

3、有、无特殊要求的永久建筑物均系针对施工期而言,有特殊要求的Ⅰ级永久建筑物系指施工期不允许过水的土坝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永久建筑物;

4、使用年限指导流建筑物每一施工阶段的工作年限,两个或两个以上施工阶段共用的导流建筑物,如分期导流一、二期共用的纵向围堰,其使用年限不能叠加计算;

5、围堰工程规模一栏,堰高指挡水围堰最大高度,库容指堰前设计水位所拦蓄的水量,两者必须同时满足。

 导流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级别在表7-2规定幅度内选择,并结合风险度综合分析,使所选标准经济合理,对失事后果严重的工程,要考虑对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

表7-2    导流建筑物洪水标准划分

导流建筑物类型导流建筑物级别
洪水重现期(年)

土石50~20

20~10

10~5

混凝土20~10

10~5

5~3

注:在下述情况下,导流建筑物洪水标准可用表中的上限值:

    1、河流水文实测资料系列较短(小于20年),或工程处于暴雨中心区;

    2、采用新型围堰结构型式;

    3、处于关键施工阶段,失事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4、工程规模、投资和技术难度用上限值与下限值相差不大。

 5、过水围堰的挡水标准应结合水文特点、施工工期、挡水时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在重现期3~20年范围内选定。当水文系列较长(大于或等于30年)时,也可根据实测流量资料分析选用。

当坝体筑高到不需围堰保护时,其临时渡汛洪水标准应根据坝型及坝前拦洪库容按表7-3规定的洪水重现期(年)。

表7-3   坝体施工期临时度汛洪水标准

坝型拦洪库容(亿m3)

>1.01.0~0.1

0.1
洪水重现期(年)

土石坝>100100~50

50~20

混凝土坝>5050~20

20~10

 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后,如永久泄洪建筑物尚未具备设计泄洪能力,坝体度汛洪水标准应分析坝体施工和运行要求后按表7-4规定执行。汛前坝体上升高度应满足拦洪要求,帷幕灌浆及接缝灌浆高程应能满足蓄水要求。

表7-4    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后坝体度汛标准

大坝类型导流建筑物级别
洪水重现期(年)

混凝土设计200~100

100~50

50~20

校核500~200

200~100

100~50

土石设计500~200

200~100

100~50

校核1000~500

500~200

200~100

2、导流时段

导流时段就是按照导流程序来划分的各施工阶段的延续时间。划分导流时段,需正确处理施工安全可靠和争取导流的经济效益的矛盾。因此要全面分析河道的水文特点、被围的永久建筑物的结构型式及其工程量大小、导流方案、工程最快的施工速度等,这些是确定导流时段的关键。尽可能采用低水头围堰,进行枯水期导流,是降低导流费用、加快工程进度的重要措施。

 总之,在划分导流时段时,要确保枯水期,争取中水期,还要尽力在汛期中争工期。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力争工期。

山区性河流,其特点是洪水流量大,历时短,而枯水期则流量小。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淹没基坑的导流方案,以降低导流费用。

导流建筑物设计流量即为导流时段内根据洪水设计标准确定的最大流量,据以进行导流建筑物的设计。

(二)导流建筑物

1、围堰

 围堰是一种临时性水工建筑物,用来围护河床中基坑,保证水工建筑物施工在干地上进行。在导流任务完成后,对不能作为永久建筑物的部分或妨碍永久建筑物运行的部分应予以拆除。

 通常按使用材料将围堰分为土石围堰、草土围堰、钢板桩格型围堰、木笼围堰、混凝土围堰等;按所处的位置将围堰分为横向围堰、纵向围堰;按围堰是否过水分为不过水围堰、过水围堰。

围堰的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能满足稳定、抗渗、抗冲要求;

 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宜于拆除并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及开挖弃料;

 堰基易于处理,堰体便于与岸坡或已有建筑物连接;

 在预定施工期内修筑到需要的断面和高程;

5)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围堰的结构

 土石围堰

土石围堰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地基适应性强,造价低,施工简便,设计应优先选用。

 不过水土石围堰 对于土石围堰,由于不允许过水,且抗冲能力较差,一般不宜做纵向围堰,如河谷较宽且采取了防冲措施,也可将土石围堰用作为纵向围堰。土石围堰的水下部位一般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水上部位一般采用粘土心墙、粘土斜墙、土工合成材料等防渗。

过水土石围堰    当采用淹没基坑方案时,为了降低造价、便于拆除,许多工程采用了过水土石围堰型式。为了克服过水时水流对堰体表面冲刷和由于渗透压力引起的下游边坡连同堰顶一起的深层滑动,目前采用较普遍是在下游护面上压盖混凝土面板。

 草土围堰

 草土围堰是黄河上传统的筑堤方法,它是一种草土混合结构。施工时,先用稻草或麦草做成长1.2~1.8m、直径0.5~0.7m的草捆,再用长6~8m、直径4~5cm的草绳将两个草捆扎成件,重约20kg。堰体由河岸开始修筑,首先沿河岸迎水面在围堰整个宽度内分层铺设草捆,并将草绳拉直放在岸上,以便与后铺的草捆互相联结。铺草时,应使第一层草捆浸入水中1/3,各层草捆按水深大小迭接1/3~1/2,这样逐层压放的草捆就形成一个坡角约35。~45。的斜坡,直至高出水面1.0m为止。随后在草捆层的斜坡上铺上一层厚0.25~0.3Om的散草,再在散草上铺一层厚0.25~0.3Om的土层。土质以遇水易于崩解、固结为好,可采用黄土、砂壤土、粘壤土、粉土等。铺好的土质只需用人工踏实即可。接着在填土面上同样作堰体压草、铺散草和压土工作,如此继续进行,堰体即可向前进占,后部的堰体也渐渐深入河底。

3)混凝土围堰 混凝士围堰的抗冲及抗渗能力强,适应高水头,底宽小,易于与永久建筑物相结合,必要时可以过水,因此应用较广泛。峡谷地区岩基河床,多用混凝土拱围堰,且多为过水围堰型式,可使围堰工程量小,施工速度快,且拆除也较为方便。采用分段围堰法导流时,重力式混凝土围堰往往作为纵向围堰。现在混凝土围堰一般采用碾压混凝土,在低土石围堰保护下施工,施工速度快。

(2)围堰堰顶高程的确定 围堰堰顶高程的确定,不仅取决于导流设计流量和导流建筑物的型式、尺寸、平面位置、高程和糙率等,而要考虑到河流的综合利用和主体工程工期。 上游围堰的堰顶高程

H上=hd+Z+δ (7-1)

式中  H上——上游围堰堰顶高程,m; d ——下游水面高程,m,可直接由原河流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中查得;

 ——上下游水位差,m;

 δ ——围堰的安全超高,m,按表7-5选用。

表7-5   不过水围堰顶安全超高下限值(m)

围堰型式围堰级别
Ⅳ~Ⅴ
土石围堰0.70.5
混凝土围堰0.40.3
 下游围堰堰顶高程

H下=hd+δ (7-2)

式中 下——下游围堰堰顶高程,m;

 d——下游水面高程,m;

       δ——围堰的安全超高,m,按表7-5选用。

 围堰拦蓄一部分水流时,则堰顶高程应通过水库调洪计算来确定。纵向围堰的堰顶高程,要与束窄河床中宣泄导流设计流量时的水面曲线相适应,其上下游端部分别与上下游围堰同高,所以其顶面往往作成倾斜状。

 、导流泄水建筑物

(1)导流明渠

 布置原则:弯道少,避开滑坡、崩塌体及高边坡开挖区;便于布置进入基坑的交通道路;进出口与围堰接头满足堰基防冲要求;避免泄洪时对下游沿岸及施工设施冲刷,必要时进行导流水工模型验证。

2)明渠断面设计

明渠底宽、底坡和进出口高程应使上、下游水流衔接条件良好,满足导、截流和施工期通航运、过木、排冰要求。设在软基上的明渠,宜通过动床水工模型试验,改善水流衔接和出口水流条件,确定冲坑形态和深度,采取有效消能抗冲设施。

 导流明渠结构型式应方便后期封堵。应在分析地质条件、水力学条件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衬砌方式。

(2)导流隧洞

导流隧洞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洞线,保证隧洞施工和运行安全。相邻隧洞间净距、隧洞与永久建筑物之间间距、洞脸和洞顶岩层厚度均应满足围岩应力和变形要求。尽可能利用永久隧洞,其结合部分的洞轴线、断面型式与衬砌结构等均应满足永久运行与施工导流要求。

 隧洞型式、进出口高程尽可能兼顾导流、截流、通航、放木、排冰要求,进口水流顺畅、水面衔接良好、不产生气蚀破坏,洞身断面方便施工;洞底纵坡随施工及泄流水力条件等选择。

导流隧洞在运用过程中,常遇明满流交替流态,当有压流为高速水流时,应注意水流掺气,防止因此产生空蚀、冲击波,导致洞身破坏。

隧洞衬砌范围及型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应研究解决封堵措施及结构型式的选择。

 导流底孔

 导流底孔设置数量、高程及其尺寸宜兼顾导流、截流、过木、排冰要求。进口型式选择适当的椭圆曲线,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进口闸门槽宜设在坝外,并能防止槽顶部进水,以免气蚀破坏或孔内流态不稳定影响流量。

利用永久泄洪、排沙和水库放空底孔兼作导流底孔时,应同时满足永久和临时运用要求。坝内临时底孔使用后,须以坝体同混凝土回填封堵,并采取措施保证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
  

第二节    截流

 当泄水建筑物完成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实现围堰合龙,迫使水流经泄水建筑物下泄,称为截流。

 选择截流方式应充分分析水力学参数、施工条件和难度、抛投物数量和性质,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截流方法有:

 单戗立堵截流,简单易行,辅助设备少,较经济,适用于截流落差不超过3.5m,但龙口水流能量相对较大,流速较高,需制备重大抛投物料相对较多。

 双戗和多戗立堵截流,可分担总落差,改善截流难度,适用于截流落差大于3.5m。

(3)建造浮桥或栈桥平堵截流,水力学条件相对较好,但造价高,技术复杂,一般不常选用。

 定向爆破、建闸等截流方式只有在条件特殊、充分论证后方宜选用。

一、截流方法

1、立堵法

立堵法截流的施工过程是:先在河床的一侧或两侧向河床中填筑截流戗堤,逐步缩窄河床,谓之进占;当河床束窄到一定的过水断面时即行停止(这个断面谓之龙口),对河床及龙口戗堤端部进行防冲加固(护底及裹头);然后掌握时机封堵龙口,使戗堤合龙;最后为了解决戗堤的漏水,必须即时在戗堤迎水面设置防渗设施(闭气)。如图7-9。所以整个截流过程包括进占、护底及裹头、合龙和闭气等项工作。截流之后,对戗堤加高培厚即修成围堰。

图7-9 立堵法截流

 、平堵法

如图7-10所示,平堵法截流是沿整个龙口宽度全线抛投,抛投料堆筑体全面上升,直至露出水面。为此,合龙前必须在龙口架设浮桥。由于它是沿龙口全宽均匀平层抛投,所以其单宽流量较小,出现的流速也较小,需要的单个抛投材料重量也较轻,抛投强度较大,施工速度较快,但有碍通航。

图7-10 平堵法截流

在截流设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立堵与平堵相结合的截流方法,如先用立堵法进占,然后在龙口小范围内用平堵法截流;或先用船抛土石材料平堵法进占,然后再用立堵法截流。    二、截流日期及设计流量

 、截流时间的确定

 确定截流时间应考虑:

 导流泄水建筑物必须建成或部分建成具备泄流条件,河道截流前泄水道内围堰或其它障碍物应予清除。

(2)截流后的许多工作必须抢在汛前完成(如围堰或永久建筑物抢筑到拦洪高程等)。

 有通航要求的河道上,截流日期最好选在对通航影响最小的时期。 北方有冰凌的河流上截流,不宜在流冰期进行。 按上述要求,截流日期一般选在枯水期初。具体日期可根据历史水文资料确定,但往往可能有较大出入,因此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预报及实际水情分析进行修正,最后确定截流日期。

2、截流设计流量的确定

 截流设计时所取的流量标准,是指某一确定的截流时间的截流设计流量。所以当截流时间确定以后,就可根据工程所在河道的水文、气象特征选择设计流量。通常可按重现年法或结合水文气象预报修正法确定设计流量,一般可按工程重要程度选择截流时段重现期5~10年的月或旬的平均流量,也可用其他方法分析确定。

3、龙口位置与宽度

龙口在截流戗堤的轴线上,戗堤轴线应根据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交通条件、主流流向、通航、过木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选定,戗堤宜为围堰堰体组成部分。一旦截流戗堤轴线确定后,即可确定龙口位置。

龙口布置位置应视具体情而定。从地形方面,龙口周围应宽阔,距临时堆料场较近,且有足够的回车场地,以保证运输方便;从地质方面考虑,应力求将龙口布置在覆盖层较薄的部位,或有天然岛礁作裹头的部位,以抗水流冲刷;从水流条件考虑,龙口应设置在正对主流处,以利洪水渲泄。

龙口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戗堤束窄河床后形成的水力条件,对龙口底部和两侧裹头部位的冲刷影响,截流期通航河流对通航安全的要求。合理的龙口宽度应是满足龙口水力及通航条件的最小宽度。

 若龙口段河床覆盖层抗冲能力低,可预先在龙口段抛石或抛铅丝笼护底,增大糙率和抗冲能力,减少合龙工作量,降低截流难度。

 、截流抛投材料

截流抛投材料主要有块石、石串、装石竹笼、帚捆、柴捆、土袋等,当截流水力条件较差时,还须采用人工块体,一般有四面体、六面体、四脚体及钢筋混凝土构件等(图7-11)。

图7-11 抛投材料

截流抛投材料选择原则:

 预进占段填筑料尽可能利用开挖渣料和当地天然料。

 龙口段抛投的大块石、石串或混凝土四面体等人工制备材料数量应慎重研究确定。

 截流备料总量应根据截流料物堆存、运输条件、可能流失量及戗堤沉陷等因素综合分析,并留适当备用。

 戗堤抛投物应具有较强的透水能力,且易于起吊运输。

现将一些常用的截流材料适宜流速的经验数据列于表7-6,供参考。

表7-6    截流材料适用流速(m/s)

截流材料适用流速截流材料适用流速
土料0.5~0.7

ø 0.8m×6m装石竹笼

3.5~4.0

20~30kg块石

0.8~1.0

3000kg重大石块或铅丝笼

3.5
50~70kg块石

1.2~1.3

5000kg重大石块或铅丝笼

4.5~5.5

袋土1.512000kg~15000kg混凝土四面体

7.2
ø 0.5m×2m装石竹笼

2.0ø 1.0m×15m柴石枕

7~8

ø 0.6m×4m装石竹笼

2.5~3.0

第三节 施工排水

 围堰闭气以后,要排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渗水,随后在开挖基坑和进行基坑内建筑物的施工中,还要经常不断地排除渗入基坑的渗水,以保证干地施工。修建河岸上的水工建筑物时,如基坑低于地下水位,也要进行基坑排水工作。排水的方法可分为明式排水和暗式排水两种。

 一、基坑积水的排除

基坑积水主要是指围堰闭气后存于基坑内的水体,还要考虑排除积水过程中从围堰及地基渗入基坑的水量和降雨。初期排水的流量是选择水泵数量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地质情况、工期长短、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初期排水流量可按下式估算:

 (7-3)

式中 ——初期排水流量(m3/S);

 ——基坑积水的体积(m3);

 ——积水系数,考虑了围堰、基坑渗水和可能降雨的因素,对于中小型工程,取K=2~3;

 ——初期排水时间(s)。

图7-12 水泵站布置

 初期排水时间与积水深度和允许的水位下降速度有关。如果水位下降太快,围堰边坡土体的动水压力过大,容易引起坍坡;如水位下降太慢,则影响基坑开挖工期。基坑水位下降的速度一般控制在0.5~1.5m/d为宜。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围堰型式、地基特性及基坑内水深等因素而定。对于土围堰,水位下降速度应小于0.5m/d。

 根据初期排水流量即可确定水泵工作台数,并考虑一定的备用量。水利工地常用离心泵或潜水泵。为了运用方便,可选择容量不同的水泵,组合使用。水泵站一般布置成固定式或移动式两种,如图7-12。当基坑水深较大时,采用移动式。

 二、经常性排水

 当基坑积水排除后,立即进行经常性排水。对于经常性排水,主要是计算基坑渗流量,确定水泵工作台数,布置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布置

 经常性排水通常采用明式排水,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干沟、支沟和集水井等。一般情况下,排水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基坑开挖中的排水,另一种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前者是根据土方分层开挖的要求,分次下降水位,通过不断降低排水沟高程,使每一个开挖土层呈干燥状态。排水系统排水沟通常布置在基坑中部,以利两侧出土;当基坑较窄时,将排水干沟布置在基坑上游侧,以利于截断渗水。沿干沟垂直方向设置若干排水支沟。基础范围外布置集水井,井内安设水泵,渗水进入支沟后汇入干沟,再流入集水井,由水泵抽出坑外。后者排水目的是控制水位低于坑底高程,保证施工在干地条件下进行。排水沟通常布置在基坑四周,离开基础轮廓线不小于0.3~1.0m。集水井离基坑外缘之距离必须大于集水井深度。排水沟的底坡一般不小于2‰,底宽不小于0.3m,沟深为:干沟1.0~1.5m,支沟为0.3~0.5m。集水井的容积应保证水泵停止运转10~15min井内的水量不致漫溢。井底应低于排水干沟底1~2m。经常性排水系统布置如图7-13所示。

图7-13 修建建筑物时基坑排水系统布置

 经常性排水流量

 经常性排水主要排除基坑和围堰的渗水,还应考虑排水期间的降雨、地基冲洗和混凝土养护弃水等。这里仅介绍渗流量估算方法。

1)围堰渗流量 透水地基上均质土围堰,每m堰长渗流量q可按下式计算:

 (7-4) 

其中  L=l0+(7-5)

式中 q——渗入基坑的围堰单宽渗透流量,m3/(d·m);

   K——渗透系数,m/d。

 其余符号如图7-14。

图7-14 透水地基上的渗透计算简图

 基坑渗流量  由于基坑情况复杂,计算结果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应用试抽法确定。近似计算时可采用表7-7所列参数。

表7地基渗流量  [m3/(h•m•m2)]

地基类别含有淤泥粘土细砂中砂粗砂砂砾石有裂缝的岩石
渗流量q

0.1

0.16

0.24

0.3

0.35

0.05~0.10

降雨量按在抽水时段最大日降水量在当天抽干计算;施工弃水包括基岩冲洗与混凝土养护用水,两者不同时发生,按实际情况计算。

 排水水泵根据流量及扬程选择,并考虑一定的备用量。

 三、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在经常性排水中,采用明排法,由于多次降低排水沟和集水井高程,变换水泵站位置,影响开挖工作正常进行,此外在细砂、粉砂及砂壤止地基开挖中,因渗透压力过大而引起流砂、滑坡和地基隆起等事故,对开挖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就是在基坑周围钻井,地下水渗入井中,随即被抽走,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整个开挖部分土壤呈干燥状态,开挖条件大为改善。

图7-15 管井法降低地下水位布置图

 一)管井法

 管井法就是在基坑周围或上下游两侧按一定间距布置若干单独工作的井管,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井内,各井管布置一台抽水设备,使水面降至坑底以下,如图7-15。

 管井法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小,土的渗透系数较大(K=10~250m/d)的土层。当要求水位下降不超过7m时,采用普通离心泵;如果要求水位下降较大,需采用深井泵,每级泵降低水位20~30m。

 管井由井管、滤水管、沉淀管及周围反滤层组成。地下水从滤水管进入井管,水中泥沙沉淀在沉淀管中。滤水管可采用带孔的钢管,外包滤网;井管可采用钢管或无砂混凝土管,后者采用分节预制,套接而成。每节长lm,壁厚为4~6cm,直径一般为30~40cm。管井间距应满足在群井共同抽水时,地下水位最高点低于坑底,一般取15~25m。

(二)井点法

 当土壤的渗透系数k<lm/d时,用管井法排水,井内水会很快被抽干,水泵经常中断运行,既不经济,抽水效果又差,这种情况下,采用井点法较为合适。井点法适宜于渗透系数为O.l~50m/d的土壤。井点的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三种,比较常用的是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由井管、集水管、普通离心泵、真空泵和集水箱等设备组成的排水系统,如图7-16所示。

 轻型井点的井管直径为38~50mm,采用无缝钢管,管的间距为0.8~1.6m,最大可达3.0m。地下水从井管底部的滤水管内借真空泵和水泵的抽吸作用流入管内,沿井管上升汇入集水管,再流人集水箱,由水泵抽出。

 轻型井点系统开始工作时,先开动真空泵排出系统内的空气,待集水箱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再启动水泵抽水。如果系统内真空不够,仍需真空泵配合工作。

 井点排水时,地下水位下降的深度取决于集水箱内的真空值和水头损失。一般集水箱的真空值为400~500mmHg柱。

图7-16  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布置图

 当地下水位要求降低值大于4~5m时,则需分层降落,每层井点控制3~4m。但分层数应少于三层为宜。因层数太多,坑内管路纵横交错,妨碍交通,影响施工;且当上层井点发生故障时,由于下层水泵能力有限,造成地下水位回升,严重时导致基坑淹没。

第四节 施工度汛及后期水流控制

一、施工度汛

 一)坝体拦洪标准 经过多个汛期才能建成的坝体工程,用围堰来挡汛期洪水显然是不经济的,且安全性也未必好,因此,对于不允许淹没基坑的情况,常采用低堰挡枯水、汛期由坝体临时断面拦洪的方案,这样既减少了围堰工程费用,拦洪度汛标准也可提高,只是增加了汛前坝体施工的强度。

 坝体拦洪首先需确定拦洪标准,然后确定拦洪高程。坝体施工期临时度汛的洪水标准,应根据坝型和坝体升高后形成的拦洪蓄水库库容确定。具体见表7-3、表7-4。

 洪水标准确定以后,就可通过调洪演算计算拦洪水位,再考虑安全超高,即可确定坝体临时拦洪高程。

 二)度汛措措施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若坝体在汛期到来之前不能达到拦洪高程,这时应视采用的导流方法、坝体能否溢流及施工强度周密细致地考虑度汛措施。允许溢流的混凝土坝或浆砌石坝,可采用过水围堰,也可在坝体中预设底孔或缺口,而坝体其余部分填筑到拦洪高程,以保证汛期继续施工。

 对于不能过水的土坝、堆石坝可采取下列度汛措施:

1、抢筑坝体临时度汛断面

 当用坝体拦洪导致施工强度太大时,可抢筑临时度汛断面(图7-17)。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断面顶部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便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仍有余地抢筑临时度汛断面。

  (2)度汛临时断面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不应低于正常设计标准。为防止坍坡,必要时可采取简单的防冲和排水措施。

 斜墙坝或心墙坝的防渗体一般不允许采用临时断面。

 上游护披应按设计要求筑到拦洪高程,否则应考虑临时的防护措施。

 、采取未完建(临时)溢洪道溢洪

 当采用临时度汛断面仍不能在汛前达到拦洪高程,则可采用降低溢洪道底槛高程或开挖临时溢洪道溢洪,但要注意防冲措施得当。

 二、施工后期水流控制

 当导流泄水建筑物完成导流任务,整个工程进入了完建期后,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封堵,使水库蓄水,以使工程按期受益。

 自蓄水之日起至枢纽工程具备设计泄洪能力为止,应按蓄水标准分月计算水库蓄水位,并按规定防洪标准计算汛期水位确定汛前坝体上升高程,确保坝体安全渡汛。

 施工后期水库蓄水应和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统一考虑,并充分分析以下条件:

 枢纽工程提前受益的要求;

 与蓄水有关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及导流工程封堵计划;

 库区征地、移民和清库的要求;

 水文资料、水库库容曲线和水库蓄水历时曲线;

 要求防洪标准,泄洪与度汛措施及坝体稳定情况;

 通航、灌溉等下游供水要求;

 有条件时,应考虑利用围堰挡水受益的可能性。

 计算施工期蓄水历时应扣除核定的下游供水流量。蓄水日期按以上要求统一研究确定。

 水库蓄水通常采用p=75%~85%的年流量过程线来制订的。从发电、灌溉航运及供水等部门所提出的运用期限要求,反推算出水库开始蓄水的时间,也就是封孔日期,据各时段的来水量与下泄量和用水量之差、水库库容与水位的关系曲线,就可得到水库蓄水计划,即库水位和蓄水历时关系曲线。它是施工后期进行水流控制、安排施工进度的重要依据。

 封堵时段确定以后,还需要确定封堵时的施工设计流量,可采用封堵期5~10年重现期的月或旬平均流量,或按实测水文统计资料分析确定。

导流用的临时泄水建筑物,如隧洞、涵管、底孔等,都可利用闸门封孔,常用的封孔门有钢筋混凝土迭梁、钢筋混凝土整体闸门、钢闸门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