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
2025-09-25 21:24:39 责编:小OO
文档
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

作者:***

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3期

        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让学生在相应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校办学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1997年12 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颁布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并开始启动各国核心素养研究与培育。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开启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纪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图1)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新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包涵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这些内容一直孕育在教育改革的传承发展与实践创新中。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蕴含着核心素养的要求。21世纪,、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2013年,国家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可见,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是素质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素质教育落地的具体指标,指明了教育纵深改革方向,建构了新时期人材素养培育参照体系。

        学校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百年老校——湖南沙郡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自1904年建校,到近年新颁布的《长郡中学章程》,历任校长虽提出不同的办学育人理念,但本质上与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学校独具特色,体现在文化特质上,更体现在学校顶层设计的课程建设中。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有着直接、深度的关联,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课程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学校应为核心素养和课程框架建立实质性联结,保证课程为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我校致力打造三大课程体系,从深化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课程和学科建设入手,全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其任务是使学生夯实文化基础,学习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技能,掌握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发展成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完整的人。

        我校基础型课程分国家必修课程与校本必修课程两块。一是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特别是音乐、体育、劳动技术等,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入手培育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二是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二次开发。如在体育课程走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大课间,开发太极拳校本必修课程,在全国武术进校园活动中得到体育总局的高度评价;音乐课程开发了合唱校本必修课程;还自主开发了成长导航、湖湘文化撷英、长郡大讲坛等校本必修课。这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个性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措施,我校基础型课程全面高效落实,学生文化基础得以夯实,整体教学成绩、育人质量稳步提高。

        二、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

        拓展型课程指以基础型课程为依托,向兴趣、应用和潜能领域发展的,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强调有效管理学习和生活,认识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有明确人生方向、生活品质的人。

        我校拓展类课程,基于“尊重个性、激活潜能、唤醒自我”的办学理念,为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分为课程选学生类和学生选课程类。课程选学生类,即教师根据学科特色和要求,以拓展课程为平台,积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分为:重在培育科学素养的数、理、化、生、信息奥赛与科技创新等科学类;重在培养人文底蕴的语、英、政、历、地等人文类;重在培养健康生活素养的美、音艺术类和田径、球类、武术、健美操等体育类。此四类由《长郡中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制度》统领。学生选课程类是学生根据个性、爱好自由选择的。学校从学科特色、教师特长出发,自主开发的152门选修课,涉及面广,品类丰富,组成了“选修课超市”,让学生自主选修。

        丰富的拓展型课程,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乐学善学、勤于思考和信息意识等素养获得长足发展,自我管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在2013年至2015年,我校学生多次在学科比赛,艺、体、美竞赛,科技评比中获得全国性乃至世界级大奖,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足见推进拓展型课程的喜人成果。

        三、积极探建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

        活动型课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性学习,主要任务是全面激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我校践行“一切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将活动型课程分为校本必修类和校本选修类。校本必修类又分为两类:一是“三走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即走进军营、走进农村、走进职场,重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劳动意识和技术运用能力;二是“主题节”活动课程,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人文节,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素养。校本选修类也包括两大类:一是“研学行”活动课程,如探究自然奥秘的“绿色之旅”(生物组)、感悟中华文明的“文学之旅”(语文组)、拓展国际视野的“异国之旅”(英语组)、参观老区的“红色之旅”(校团委)、体验湖湘文化的“春秋之旅”(年级组),重在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素养;二是“主题社团”活动课程,如社区义工社、澄池文学社、郡园传媒社、红十字会、Muse戏剧社、HUNK乐队及其他十多个学生社团,各社团均配有兼职指导教师,让学生培养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参与社会实践和提高社会责任感。学校将校本活动型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实践育人”,学生的社会参与积极性、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型课程让师生成为校园的主人,提高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在社会参与方面的核心素养。活动型课程的探索建设,取得了许多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获得了殊荣,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型课程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素质教育品牌,部分课程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许,知名媒体也展开深度报道……

        2016年5月,我校“‘三元两自’高中生涯指导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图2)被立项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2016年11月,“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文化整合与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课题系列研究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我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历程,获得了湖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通往优化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国民素养全面提升需求的征途上,在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神圣使命下,戮力同心,专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多年来,我校虽在聚焦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我深知,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过程,我校愿与广大兄弟学校同仁一起,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湖南沙郡中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