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档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论文
2025-09-25 21:24:59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 摘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党和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党和工作的重点。要使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要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仅必不可少更为重要更是基础。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外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受教育状况、生存状态进一步增进社会公平。因此教育公平就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途径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关键词: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对策方案 一、 教育公平的含义及包含的方面。 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即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 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时的差异性它反映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原则即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教育资源的份额。教育者的先天秉赋或缺陷以及他们的需求也是进行分配时必须考虑的前提。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选择。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秉赋得到充分发展是最公平的。学生的发展应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育公平既主张人人都受教育体现平等原则又主张人人都受适切的教育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要求提供多样性的教育包括多种类型的学校、多种类型的课程甚至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对教育多样性的肯定为追求教育公平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其三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与差异原则关注受教育者个人的差异不同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这样配置教育资源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两免一补”对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作了不平等的对待但没有人认为它不公平。这个主要体现了补偿原则。根据补偿原则教育资源要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承认并允许合理差异、合理差距的存在。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的统一。追求平等、尊重差异、补偿差距都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二、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 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1.地域性特征明显地区差距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社会文化相差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据有关人员的研究各地的经济差距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的最大差距而且近年来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落后问题仍然突出。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70。国家特别 重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比例存在巨大差距。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随着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城市居民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但高中和大学收费制度改革后学费大幅度增加使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权利无法享受。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的首要因素还是缺钱。 三、 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发展中状态决定的经济落后导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这一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并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一实际国情中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公共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这种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和规则不公。 1、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教育资源配置的应当体现一是规则的公平以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在计划经济的运作中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也有平衡布局的但地区差距还是没有有效地缩小。例如中西部许多省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重点大学。 现今重高等教育。由于国家垄断了教育资源又财力不足致使基础教育长期薄弱。轻基础教育的现实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尤其是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这一过程同样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约基础教育面临这一选择是优先满足大多数儿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儿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还是通过强烈的竞争和筛选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较好的教育我们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违背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 3、教育中的“城市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 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 的而是按计划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此外一些、制度安排不当也是造成地区之内、阶层之间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以下致使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乡级财政则无力支撑基础教育。又如教育收费问题。教育费用过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四、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方案。 当前我们不但应该而且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1、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 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有必要深化对社会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 在我国多数农村和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普及和发展教育。在这一阶段公平与效率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在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应当建立新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视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目标。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和重心是不同的 ——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通过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 ——高等教育在迎接大众化阶段到来的大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平问题争取在大发展之初建立起兼顾公平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架构。 2、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各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是大致相同的通过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制度改革和调整奠定游戏规则的公平通过行为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 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各级必须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此外通过制度创新、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要采取切实放开、扶植和鼓励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私立、民办中小学发展使能集中力量推进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应当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教育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 3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支持重点是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初中教育普及上的差距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及率。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 3、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 中国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差别的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取向 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通过宏观管理改革部门应进一步转换职能下放权力促进教育的地方化以利于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改革。逐渐实行教材、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主要由各省市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招生、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4、深化教育和办学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深化教育、办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热点。除了更多地举办普通高中应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尝试实行选修制、内部分流的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必需深入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等弹性化的灵活学制使贫困学生能够通过分阶段学习自助地解决学费问题以适应包括走读生、分阶段就学、停学创业、提前毕业等各类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不公”不容忽视. 刘兆敏 瞭望 2005 51 2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 吴德刚 . 教育研究 2006 01 3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含义 褚宏启杨海燕. . 教育研究 2008 01 4余秀兰《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江苏高教》 2007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